

美國11月6日公布的10月非農數據遠超預期,所有數據都支持美聯儲在12月的會議上加息(將會是2004年以來的首次加息),終結為時已久的零利率時代。
機構普遍預測,美聯儲將從今年12月開始加息,并可能在今后5到7年的時間內每年上升0.75%左右的幅度,最終使利率回到歷史平均水平附近。那些在美聯儲開閘放水時裸泳的投資者將會浮出水面。
這些投資者應該考慮上岸
黃金、白銀、石油等大宗商品投資者。由于這些商品以美元標價,伴隨著美元的繼續上升,這些商品的價格將隨之下跌。以黃金為例,近期黃金價格已觸及五年來低位。
因此,投資于大宗商品及其生產商的投資者后面的日子應該會不太好過?,F在,唯一能拯救大宗商品生產商的因素是通脹率重拾升勢。上一次出現類似的情況是在1973年,當時美聯儲迅速采取行動,在1974年至1980年的高通脹期將利率由3%連續上調至19%。當前美國經濟仍處于通縮期,幾乎沒有通脹的壓力,但美聯儲對超級通脹視若洪水猛獸,為了防患于未然,美聯儲應當會認真考慮防通脹的問題。
債券投資者、保險公司、以股息為主要收入的股票投資者、汽車制造商和經銷商、房地產開發商、房地產經紀人、家具電器制造商和公用事業供應商。以債券為例,在升息周期中,由于投資于新發行債券能夠獲得更高的票息率,原有債券的投資人將會傾向于賣掉它們來購買新的債券。為了與價格較低的新債券(收益率較高)匹配成交,價格較高的原有債券(收益率較低)將不得不下調其價格。這樣,如果利率持續上升,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將會出售其持有的債券。
債券持倉規模最大的是保險公司。另外,由于資產和負債端的利率無法同步調整,當保險公司為了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而不得不提高對客戶的回報率時,其所持有債券的價格卻在持續緩慢下降。對保險公司來說這將是雙重打擊。
以股息為主要收入的股票投資者也會受到波及,因為那些更加安全的產品的收益率(如銀行大額存單)將會上升。屆時公用事業類公司和房地產信托等將不得不提高股息率來保持其吸引力,意味著它們將要以更高的成本借入更多的資金來支付股息。由于公司的收入和利潤并沒有變化而財務成本上升,公司的處境將會更加艱難。
加息將會帶動按揭利率上升,導致房地產需求下滑、房價增速減緩,從而對房地產開發商和經紀人的業務造成負面影響。
公用事業類公司也會受到沖擊,這是因為投資者購買其股票的唯一目的就是獲得高股息回報率。但由于公用事業用于日常維護的資本開始時非常高,這些公司用于支付股息的錢基本全是借來的。隨著利率的上升,公用事業類公司的借貸成本也會上升,從而加重其財務負擔。
對于汽車制造商和經銷商來說也同樣如此,因為隨著利率的上升,汽車貸款市場將會受到擠壓。消費者可能會在現在去貸款購買一輛車來鎖定低利率,但在今后的十年內都不會再有這個需求。因此如果你現在正在考慮買車的話,就不要再猶豫了。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家具電器供應商,因為一旦開始加息,你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再看到那些誘人的促銷計劃了。
這些投資者或將受益
選股投資者。加息周期開始后投資者將會調整其股票持倉,減持上文中所提到的行業和股票,轉而青睞更具成長性的股票,開始根據股票的主營業務而非其股息回報率和回購溢價率來評估股票的價值。
工業設備制造商。進入加息周期后,公司將無法再以零利率這樣低廉的成本獲取資金,這會促使它們削減回購計劃并暫停增加股息支付。公司管理層會轉而用這些錢去投資于成長性更高的項目,導致股市風格切換和資本支出的上升,促進制造業的回暖。制造工業設備的公司將會從這一波轉換中受益。
此外,由于跨國公司的部分收入來自于國外,可能會因美元的走強而受到沖擊。因此,一個比較明智的策略是集中購買那些在海外購買原材料或制造產品的公司的股票(如蘋果公司),因為強勢的美元可以支付更多的海外采購款或工資。出口商則會由于其產品在海外價格變貴而受到負面影響。
如果美聯儲如期于今年12月加息,那么原先由零利率支撐的市場普漲現象將正式告一段落。接下來的幾個月股票持倉將會經歷由指數型、股息型和回購型股票向成長型和價值型股票的調換。分析師、投資經理和股票經紀人需要更加努力,因為僅僅像過去那樣把客戶的錢放在共同基金、債券和ETF里,然后每天看著它們自動升值(因為更多人的加入)的市場“搭便車”行為未來將不再有利可圖,貨幣寬松的盛宴即將結束。不過,越來越多的人可能會對這一風格的切換感到疑惑,因為大多數投資者并沒有在2004年之前入市,因此也不太熟悉加息周期中的股票走勢是什么樣子的。事實上,一旦美聯儲開始加息,這個周期通常就會持續5到7年的時間,而這一次的時間只會長不會短,因為這次的起點是零利率,達到歷史平均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總而言之,市場的潮流即將發生變化,那些沒有投資思路、僅僅依靠美聯儲的開閘放水在市場中“裸泳”的人,將無法再像過去那樣輕松地賺到錢。動量投資者的處境將會更加艱難,因為公司將無法再以零利率的低成本去收購其他企業,未來可以預見并購和IPO的數量也會急劇減少。
(作者曾任職于平安資產等金融機構,現任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主任分析師,多年股票及期貨投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