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這個國際美食都會,是多少米其林星級餐廳名廚闖入亞洲市場的踏腳石,前仆后繼的名單上,獨欠了——Yannick Alleno,法國最年輕的米其林三星餐廳大廚,出道不久后即在里昂的Paul BOCuse Trophy世界烹飪大賽乍露鋒芒,及后更被譽為是這位法國料理之父的接班人。在2008年,他被獲選為Best Chef in FranCe,近來更被法國另一圭梟美食指南《Gault-Millau》評選為最高榮譽的“2015年度最佳主廚”。
Yannick Allen0在法國被譽為“醬汁之神”,寫過一本叫《Sauces:Reflections of a Chef》的書,很輕巧只有100頁,卻完整敘述了法國各款經典醬汁的歷史、特質,又提供以個人心得研創的醬汁食譜。坦白說,看這本書之前,我僅僅知道法國醬汁誕生于在強調絕對王權的18世紀,當時的國王路易十四極盡奢華,美食是他展現王權、令貴族臣服的方式之一。皇宮的料理越是豪華有氣派,貴族們就越是欽佩和贊嘆。御廚們為了討好國王各顯神通,奠定下法國料理的萬世基礎,更研制了堪稱流芳百世的美乃滋以及法式白醬。換言之,沒有路易十四,法國料理在歐洲美食界龍頭大哥的地位,肯定要改寫。
什么是醬汁?Yannick Alleno說,它就是法國料理的DNA。醬汁是餐碟上所有食材相遇時擦出火花的牽引,它是動詞而不是名詞。沒有了醬汁,文章就做不出來,就沒有法國料理。做得好的醬汁,謙若低眉,在主菜和配菜間悶聲不響,卻令兩者味道結合得天衣無縫,又或者在神不知鬼不覺中推了各食材味道層次一把功成不居。
Yannick在他的書中闡述了法國醬汁的四個階段:在最早期的19世紀,法國料理的廚房都有一大鍋萬用醬(universal sauce),是猶如上湯功能一樣的基礎醬,是用來調制其他醬汁的醬底,需耗24小時才烹煮而成。到了20世紀,名廚之王Auguste Escoffier為傳統的法國料理推行第一波的現代化改革,醬汁有了突破性的面貌,一種叫做新派基礎醬(Fond Nouveau)因此誕生,那就是先以不同肉類來熬制高湯,然后再以這個高湯來作為調制醬汁的基礎,比方說,用牛肉牛骨來熬煮高湯,再用這高湯調制醬汁以用來配牛扒、熬雞高湯再配合其他材料調制成伴雞肉或者魚肉菜式的醬汁,奠定了法國五大母醬的雛形。這種處理方式大大縮短了醬汁的烹煮時間,只需花12小時就能成事,這時候的醬汁有了更清晰的味道和功能。Yannick說他從小在家里便是看著祖母、母親會不厭其煩地熬煮高湯來制作醬汁,早早便知道醬汁要怎么煮怎么配搭才會好吃——醬汁之神其實是幼庭承訓的成果!
到了1970年,法國新派烹調法興起,帶來了原汁原味的概念,運用烹煮肉類過程流出的肉汁,加其他調味來煮成醬汁,所以更能融入主食材的味道,令食味自然、和諧。這個階段帶來的訊息十分強烈,那就是味道要精準、最貼近原味,但同時也顯示其不足:熱力令醬汁濃縮,但味道也會在當中流失,Yannick抓緊了問題核心進行反復試驗,終于有了革命性的突破,把法國醬汁帶入了第四階段,也是由Yannick開創的醬汁新時代!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