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人還沉浸于習馬會的和平之聲時,劃過巴黎夜空的槍聲驟然響起,讓人驚覺,這個世界仍在動蕩之中。
股災之后的中國金融市場也仍在動蕩之中。
11月1日,徐翔被抓,伊世頓案告破;11月13日,姚剛被查。而這一切也許只是開始。
市場在變。本期封面文章《徐翔遠去》生動敘述了徐翔作為金融客的短暫生涯,也分析了這一事件可能帶來的影響。盡管帶走一個徐翔,未必真的就能改變市場,但變化正在發生,我們也樂于見到這樣的改變。
監管將變。伊世頓案發后,現行監管體系的漏洞大白于天下。在最高層明確表態現行監管框架存在不適應金融發展的體制性矛盾后,監管體系的變革幾成定局。本期專欄邀請著名經濟學家巴曙松,詳解構建超級金融監管體系的方向和路徑。
技術在變。來自美國《機構投資者》雜志的文章《技術創新將顛覆資產管理行業?》指出,機器學習、人工智能以及其他技術創新將改變退休基金、慈善基金、主權財富基金和其他機構的資產管理方式。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客戶的需求也在變。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報告表明,中國高凈值客戶的需求正呈現出“投資領域多元化、風險偏好提高化、產品服務定制化、投資需求綜合化、投資視野國際化、服務模式數字化”的六大特點。
面對變化,金融客該如何自處?
中國的道家哲學早就給出了答案——以不變應萬變。本期閱讀中,邱國鷺的《格雷厄姆絕對沒有過時》揭示了同樣的道理,數十年前的投資理念至今仍被奉為圭皋,說明金融市場的本質并未改變。
對于金融客,如果想以不變應萬變,唯有把握本質,做好本分,守住底線。
對于逆勢創刊的《金融客》,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