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的監管體制,一個特征是分金融和非金融,區別點是連續和不連續,如果不連續交易的不算金融,它頂多是一個現貨交易場所。投資者可能是PE、投資公司,應該是風險自負。這類交易場所審批和監管權限屬于地方政府。很多地方有類似的交易所和交易市場。
一旦這個交易變成了連續的,它就被視為金融。我們不討論這個區分是否合適,現行體制就是這樣的。金融交易按照現有監管體制是應該納入監管的。但是這種監管在中國是分業的。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各個監管它自己的領域。
中國的基本金融監管里面是主體監管,不是行為監管也不是產品監管。比如證券公司歸證監會監管,證監會有權通過它的行政權力來監管所有的業務,包括行為。如果是負債經營的,應該是受銀監會監管。
但在全球監管中,更多是按照產品監管的。今年我們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做金融消費者保護案例,研究的是行為監管,這個對中國意義更是重大。
中國的金融監管體制是分層次的。因為是主體監管,這個主體是誰的孩子,誰去監管。我們看到在全國層次有大銀行監管,地方層次有地方商業銀行,小的信貸公司等是地方金融辦管,這中間又是分層的,怎么協調也是問題。
我們研究院在研究泛亞問題當中就發現了是這樣的監管體制,這個監管體制當中有空白,有真空,很容易在真空當中出現問題。
如果按照現行監管體制,昆明市政府有權批現貨交易機構,而泛亞就是在這個審批上獲得的,應該說它是合法的,它處理的是小金屬現貨交易買賣。這當中有需求者,有供給者,又有合約,交易所提供合約的場所,這跟各地的產權交易所是一模一樣的。
由于這個小金屬交投量非常清淡,后來通過日金寶這么一個金融產品,它變成了連續的了,理論上已經進入金融監管領域,但是突然發現是一個地方的東西,應該是地方監管,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金融產品我們現在搞不清楚是負債類的還是權益類的,如果是權益類的連續交易,屬于證券交易所交易,歸證券會監管,而如果是負債類的,歸銀監會監管。泛亞的這樣一個產品,把所有的監管體制推到前面了,中央的、地方的、金融的、非金融的、銀監會的、證監會的,全都暴露出來了。而這個事件發生是在大家都管不著的地方。
中國的監管機制顯然不足以對付這種風險。其實十年前的德隆也是這樣的。如果把德隆案件跟這個泛亞事件做一個比較,發現又不一樣。德隆是金融控股公司,是控股中間沒有監管,于是每一個公司之間的問題,導致控股層面上發生風險。這個事件以后催生了央行金融穩定性改革。這次泛亞是橫著在下面通的,我個人認為需要產品層次監控。金融活動已經穿透這幾個市場,但我們的監管體制依然是分業,又是主體監管的,監管不到這個產品上,所以這個產品風險不能得到判定。由于分業是各個機構各管一段,而泛亞的產品橫插在這里頭,這個市場就沒有人管了,這個可能是監管的空白。
從國際經驗來看,分業混業問題是半斤八兩,都有可能犯錯,核心是監管能力。如果監管機構沒有監管能力最好分開,使它風險不至于傳遞,不至于一損俱損。如果有監管能力混業也無妨,而且便于管理,使金融競爭更加充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實際上從監管的混業分業出現以后,這個博弈就一直在進行,由于混業對金融機構有這么大吸引力,金融機構天天創新,監管機構天天監管,就有貓和老鼠的游戲。
由于計算機使用,風險可以監控,金融機構管理能力大大提高了,我們看到上世紀末全球出現了新一輪金融改革趨勢,就是分業走向重新混業,而且這個混業不是指監管上放松,而是監管水平提高,突然發現需要監管功能,監管產品,而不是監管人和機構。
2008年金融危機更加暴露出來這個問題,金融產品穿透幾個市場。從貨幣市場到信貸市場一直到資本市場。中國看來已經到了這個階段,泛亞這件事穿通現貨市場、證券市場、信貸市場,它是負債,是集資,但是又是投資行為。
目前為止,我們還不知道泛亞產品是什么東西,這凸顯了我們對風險的識別能力。這個識別能力決定監管能力。這個構成了中國金融監管的核心挑戰,也構成了改革的基本方向。
下一步,最核心方向是資產證券化,透明化。風險暴露在市場當中,這是打破剛性兌付很重要的一點。風險是可以買賣的,如果你不允許買賣,憋在那里,一定會憋出這種事。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必然要求要監控風險、監管產品。而產品是通在整個市場上的,監管就應該是混業的。相應的監管機制、監管機構就應該發生變化。至少三會當中的協調應當加強,協調核心是在功能上,落腳在產品上。機構的監管固然重要,但是遠遠不像過去那么重要。
央行的核心功能是什么?金融穩定性。央行最重要的功能是最后貸款人,給市場提供流動性。對金融機構來說,最大的風險是擠兌,如果擠兌,這里沒有錢我可以從其他地方拆一點度過難關,如果都沒有錢那就是金融危機,這個催成央行產生,央行作為最后貸款人貸給市場,從而保證金融的穩定。
研究一下央行的歷史會發現,自從英格蘭銀行變成央行以后,英國類似的擠兌金融危機的事件就大大減少,從那以后各國都采取了央行的制度。為什么提這一點?我們看到經濟下行、金融風險暴露的過程中,金融穩定性功能更重要。貨幣政策不能單純提高總需求,更重要是金融穩定政策,補充流動性。它的操作手段,可能跟貨幣政策手段一模一樣。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變得非常重要,信息系統、預警系統、交易系統、支付系統就變成核心的金融基礎設施。這件事情在“十三五計劃”中跟監管體制是同時并列,一并提出。
我們可以推算,“十三五”期間建立監管體制,是以人民銀行為主的,以金融基礎建設為核心,然后專業性的監管機制。這個專業性監管機制,是以功能、產品監管為核心,而不是以機構、行業為核心,特征一定是混業的。未來的金融監管體制應該有一個更加緊密的協調體制。這個協調體制當中最核心的轉變應該是從機構監管轉向功能監管,這是中國下一步的改革目標。
(本文根據作者在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舉行的“2015中國金融消費者保護論壇”上的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