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女士宣布人民幣已經達到了“可自由使用的”水平。2015年11月30日,IMF執行董事會決定,從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幣將納入IMF特別提款權一攬子貨幣(SDR),成為國際第五大儲備貨幣。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重要里程碑,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成就,也是人民幣今后達到“貨幣三極”的重要步驟。
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后的幾年內,國際上對人民幣債券資產的需求會在一萬億美元上下,如此規模的人民幣資產新增需求相當于2015年上半年末國內債券市場市值的五分之一,占同期我國政府債券、金融債和政府支持債券總額四分之一以上,對國內利率和資本市場將產生重要影響,也會對國內資本市場產生重要影響。境外對人民幣資產的新增需求將顯著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有利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但同時我們應該考慮到,對人民幣儲備資產的新增需求勢必會降低現有國際貨幣儲備資產的比重,沖擊現有貨幣儲備資產價格,從而直接影響到我國當前持有的外匯儲備資產價值,急需相關部門提前做好風險防范工作。
2013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一是人民幣跨境支付占比從2014年8月的1.64%和排名第7位上升到了2015年8月的2.79%和排名第4位;二是人民幣國際債券量從第10位上升到了第8位;三是人民幣國際儲備資產上升到了第7位;四是境外人民幣中心已經遍及亞歐美非四大洲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等等。
然而,在境外人民幣市場突飛猛進的同時,國內人民幣外匯市場的增長率卻僅有20%左右,2014年上半年同比增長僅有14.8%,未能反映出人民幣貿易結算等領域快速增長的態勢,市場各個部分之間仍然沒有較好地協調發展。由于國內人民幣外匯市場增速與國際外匯市場增速相當,導致國內人民幣外匯交易占比排名徘徊不前的局面,與近年來推動人民幣的各項舉措及其成就很不相稱。
貨幣國際化除了以國家經濟和貿易規模作為主要支撐外,貨幣發行國的外匯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達程度決定著其貨幣的國際化程度。我國經濟今后持續穩步的發展將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更好的基礎,經濟占世界經濟比重的逐漸上升也為人民幣成為主要國際貨幣之一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2008年到2014年,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7.23%上升到了13.4%,六年年均上升1.03個百分點。假設從2014年到2020年的六年,中國經濟的世界占比年均增長0.8%(由于中國經濟增速從2011年開始減緩,因此假設今后6年我國經濟占世界經濟比重每年增速低于之前的6年),那么到2020年,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重應該在18.2%左右。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2013年4月外匯市場日均成交數據,2007年4月到2013年4月國際外匯市場日均成交金額從3.324萬億美元增長到了5.345萬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8.2%。假設從2013年到2020年的7年國際外匯市場年均增長率保持這個水平,那么我們就可以計算出2020年4月全球外匯市場日均成交金額為9.3萬億美元。
2014年人民幣境外/境內外匯交易比例為2.08,剔除境外人民幣外匯交易水分后,2014年這一比例為1.755。隨著境外人民幣業務的快速發展,今后數年,這一比例可以容易地超過3,甚至可能超過5。因此,在我們估算2020年境內外人民幣外匯交易時,假設2020年這一比例在3到5之間,與其他主要國際貨幣的這一比重接近,即屆時國內人民幣外匯交易占境內外人民幣外匯交易的六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間較為合理。
根據2020年人民幣可能排名、相應國際外匯市場占比及我們估算的2020年4月全球外匯市場日均成交金額,我們可以估算出屆時境內外人民幣外匯市場應該有的日均成交金額,進而可以“倒逼推算”出2020年境內外人民幣外匯市場的總規模,最后推算出2014年到2020年6年間人民幣外匯市場成交額在不同可能排名下應該達到的年均復合增長率。推算結果表明,從2015年到2020年人民幣要達到第5或第4的國際排名,只需要國內人民幣外匯市場有一定的加速發展即可達到,而要達到第3的排名,國內外匯市場的增長率需要超過2010年到2014年年均復合增長率1—2倍以上,需要國內外匯市場有巨大的改革和推動力度,否則困難很大。
因此,持續完善外匯和資本市場、開發人民幣產品、提升市場的交易和運行效率、提升金融機構競爭力和加強金融風險管控等也將是支持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民幣利率市場和債券市場是人民幣外匯市場的基礎。利率市場化達不到一定的水平,外匯遠期、掉期和期權都難以有效定價,更談不上活躍交易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將是中國經濟進一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進程。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需要中國對內和對外的經濟和金融政策不斷地調整和改革,還需逐漸豐富境內外人民幣產品并逐步提升市場流動性。為了保證該進程的持續穩步推進,我們必須做好中長期的戰略規劃,同時“修渠筑壩建閘”,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監控和監管,在若干年后人民幣資本項目實現了完全的自由,這些經過時間驗證的“壩”和“閘”將成為我們防范國際風險的重要內容。相信通過各界的共同努力,2016年人民幣將會向“貨幣三極”邁出堅實的一步,國內外人民幣外匯和其他市場也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境外人民幣市場的快速發展也將提高境外人民幣交易的市場報價與交易能力,對國內金融機構產生影響以至沖擊。盡快學習境外市場交易報價和風險管理已是擺在中資金融機構面前的緊迫課題。另外,隨著境外人民幣市場的快速發展,境外人民幣產品也將逐步豐富,而且還會以各種方式流入國內,對國內人民幣產品創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國內金融機構不加速金融創新,特別是產品創新能力,今后多年國內多種人民幣產品將依賴境外提供,沒有產品研發能力的金融機構只能算作別人產品的代銷店或零售點,產品和市場發展的主動性不夠,金融服務的重要收益也會送給別人。
(本文內容摘選自作者即將出版的《人民幣國際化和產品創新》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