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底滬港通開通,2015年8月人民幣匯率改革,在這兩大事件刺激下,國內投資者對海外資產配置的需求明顯提升。
中國外匯儲備資產規模高達3.5萬億元,其中60%以投資美元國債為主。目前境外房地產、大宗商品等都不足以容納如此龐大的外匯儲備資產,投資于海外市場的股票、債券將成為必然趨勢。
人民幣加入SDR后,外資對人民幣的需求有望增加,國內資本管制會逐漸放寬,為國內投資者投資海外市場創造更好的環境。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國際化的前沿陣地,香港也將在這個過程中成為最直接的受益方。作為投資者,香港金融市場值得特別關注。
香港證券市場歷史悠久,1891年香港經紀協會設立,成立了第一個正式的股票市場。2000年香港聯合交易所、香港期貨交易所及香港中央結算合并,發展成為如今的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即港交所。
香港證券市場主要由股票市場、衍生工具市場、基金市場和債券市場組成。股票市場又有主板和創業板之分。
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共有1,816家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上市(1,605家主板公司及211家創業板公司),市值達231,901 億港元。2015年4月市值一度超越日本東京位列全球第三(前兩位分別為美國與中國A股)。截至2014年底,港交所12個月的總成交額達171,557 億港元,平均每日成交額為697億港元。
2015年9月,恒生指數市盈率(8.51)已貼近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最低水平(分別為8.09及7.61)。(表1)
對內地投資者來說,港股的以下投資方向值得特別關注:
1. 券商股
牛市對券商業績的正面影響明確,每逢大牛市來臨,券商股往往表現搶眼,同樣的情況也適用于香港市場。
香港券商股可粗略劃分為三類:
第一類:在港上市的國內券商,如中信證券(A股:600030,H股:06030),該類券商股價主要受A股市場行情影響,與港股行情關系不大。第二類:香港本土券商,此類券商股價主要受港股行情影響。第三類:中資香港券商,通常為國內券商全資控股香港子公司,股價受港股行情影響,但與第二類不同之處在于客戶主要為內地投資者,如海通國際(H股:00665)。
若未來港股牛市來臨,且大陸資金深度參與其中,第三類憑借國內龐大的A股客戶資源,有望直接受益。而同類型中資香港券商數量不多,已經布局并能正常展業的更少,再到已經上市的則僅剩幾家,標的稀缺。低基數、高預期、標的少,便是該類券商股的特點。
2015年4月,因中國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參與滬港通交易指引》引發一波港股快速上漲行情,彼時即有香港媒體報道某中資券商港股開戶量巨增600%、大陸投資者排隊開戶的盛況。
2. “便宜”股
改革開放初期,香港證券市場曾扮演內地資本市場發展試驗田的作用,不少內地公司在香港上市,如今的香港市場超過一半上市公司為內地公司,香港市場已逐漸發展為國際化的中國證券市場。香港市場的國際化加中國化、內地資本市場的高速發展、兩地投資者結構及投資理念的不同,使得兩地市場出現公司相互交錯又估值各異的特別現象。隨著滬港通的開通,及未來深港通等陸續推出,兩地市場將加速融合,此時“便宜”股則值得關注。
港股跟內地市場相比,存在不少具有明顯估值優勢的股票。以國內智能卡公司為例,恒寶股份(A股:002104),金邦達寶嘉(H股:03315),兩家公司無論在收入規模還是市場地位等均相當,金邦達寶嘉市值僅約21億人民幣,而恒寶市值則約157億,靜態市盈率兩者分別為12倍及53倍(以2015年12月10日數據計算)。相比之下,香港的金邦達就顯得很“便宜”。
另外,同時在港股和A股上市的公司,其港股股價也可能存在高折價。以上海電氣(H股:02727,A股:601727)為例,作為綜合性能源企業,該公司將是第三代核電重啟最受益企業,其實際控制人為上海國資委。該股同時在A股及港股上市,2015年12月10日,港股股價4.27港幣,A股股價12.61人民幣,折算后港股股價僅為A股股價的3折不到。而兩股為同股同權,即持有同等數量的港股與持有同等數量的A股擁有完全相同的公司控制權,從收購者的角度上說,只要選擇購買港股就可以節省70%收購成本,實在是“便宜”。
港股上市公司中,還有的股票母公司市值不及所持子公司股份市值。以中航科工(H股:02357)為例,該公司同時持有中航電子、中直股份、洪都航空、中航光電四家公司的股份,而中航科工市值僅為其名下子公司股權價值的62.31%(2015年12月10日數據)。也是一個“便宜”的標的。
3. 深港通概念股
2015年11月4日,央行網站發表周小川5月27日講話文章《全面學習和踐行“三嚴三實” 譜寫金融改革發展事業新篇章》, 文章提到:“去年,股票市場推出了滬港通,人民銀行在這方面參與做了大量工作,今年還要推出深港通,表明中國資本市場打開了新的聯通世界的渠道……”。
深圳證券交易所主要由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組成。創業板開通后在短短5年時間即發展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納斯達克的第二大創業創新市場。平均市值小、新興產業市值占比高、整體估值高為深交所市場主要特點。港交所則情況相反,大盤藍籌估值高,小盤品種估值低,市場上存在大量估值偏低的中小盤品種。
參照QFII的A股實際配置情況,顯示投資風格偏穩健。QFII偏愛配置市盈率低、派息率高、市值大的公司,銀行股由于兼具上述特點,QFII持倉中銀行股占比近半則順理成章。一旦深港通開通,大陸投資者會否亦將大陸投資理念帶到香港,值得進一步觀察。除了A+H差價,香港中小盤優質品種值得關注。
由于香港證券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市場參與資金近半又來源于海外,外加各類投研機構研究個股時有最低市值要求,海外機構投資者難以獲得中小盤公司足夠資料,如此則導致大量優質中小盤上市公司被市場冷落。隨著大陸資金南下,優質中小盤股尤其是估值偏低的中資標的有望率先受益。
面對政府改革工作的強有力推進,國際化、兩地市場融合已形成不可扭轉之趨勢,兩地金融市場都將在近幾年經歷重大改變。幾年以后再回看現在,或者會感嘆變化太快。然而每位參與證券市場的投資者,都有機會感受這個過程,也許不時會發出驚嘆,但或許又都是理所當然。
(作者2005年入職平安證券,5年香港券商從業經驗,現就職于老虎證券商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