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搶在上一年的最后時刻,一家外來開發商,“開倉放糧”,用一種贈米的喜慶方式,完成了在南京的首次亮相。看房人涌擠在售樓處和樣板間,熱切地詢問即將推出的新房,橫越在年初歲尾,開發商感受著買房人們的情緒,揣摩著未來一年的際遇。
2014年,已經翻頁。
南京樓市、全國樓市,過得并不平靜。新房降價、地價上漲、青奧停工、開發商跑路……這些用頻極高的關鍵詞,沉淀了2014年房地產市場的風云變幻。
這一年,市場高走、回落,打砸爭斗反復出現,演繹慣常的起伏不定,取消限購、中斷“偷面積”政策出臺,也帶來房地產的階段性變革。
這一年,依舊矛盾。業內人憂愁多過喜悅,房價卻上漲多過下跌;年中全國房價走低,年底地產老大門檻卻飆過了2000億;南京土地拍出面積增加,政府拍賣土地所得卻大幅度減少;樓面地價過萬地塊數量變少,堯化門拍地每平米卻多了3967元/㎡。
這一年,各個板塊,有銷聲匿跡,有一躍而起。房地產在南京國家級新區申請中被舉足輕重的對待,在2014年底的中央經濟會議上,卻十年以來首次缺席。
盡管如此,人們知道,2015年房地產無法從關注中真正缺席。土地價格高位,行業利潤率下行趨勢未改。融資創新為資本市場帶來活水。互聯網不可阻擋地深入房地產。147家樓盤進入市場,11萬套房源將在南京落地生根。注定,不會平靜。
最敏感的永遠是房價
直至馬年終結,開始下一個“財年”,當初“馬上有財”的期許才被重重放下。綠城全國銷冠的500萬獎金關注,最高漲幅的房企年終獎,隨著2013年轟烈而去,2014年,南京樓市開始的有些寂靜。
年輕的買房人捂好錢袋,開發商也在緊張的觀望。南京樓市,預計73家樓盤上市的1.6萬套新房,在所謂的“金三”還是打了折扣,同比成交跌幅接近50%的大幅數據,讓這個圈子眾說紛紜。
“寧七條”讓剛需產品注定成為這一年的主打,“以中小戶型優先、合理價位優先、不漲價優先”的三大原則,把不少開發商擋在門外。他們幾乎都有漲價之心,卻求漲不得。房價一路小步徐行,在外市傳言降價的時刻,依1日累積著上漲了兩年光景。
在南京,房價漲幅從0.6%萎縮到0.2%,用了3個月。6月份開始,一直上昂的房價曲線,開始走下坡。杭州一個樓盤推出特價房,竟然讓全國樓市陷入恐慌,幾套房的低價仿佛發出了最強信號,讓南京的開發商也一時踟躕,被迫觀望。
黃菡老師連同保利地產,宣傳“為青年減壓”,因為城市青年的心理、情感早就和房子密不可分。他們越來越相信任志強的那句話,“樓市不會崩盤,要買趁早買”。我們88年生人的記者同事,年中買房,坦言壓力不小,不過欣慰的是,房價上漲,意味著房產升值,他覺得開心。有房和沒房,心態完全不同了。
當降價還是個別傳聞的時候,我們的調查就深入到了蘇州、無錫、杭州、徐州等地。得到的結果基本類似,是特價房拋出的煙霧彈,但不約而同的,這些城市,庫存量多的高到十萬以上。相比之下,南京樓市的庫存顯得有些杞人憂天。6月,南京庫存跌破4萬大關,業界分析擔憂庫存不足。12月,南京庫存高過5.6萬,又轉作擔憂去化。
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全城開發商積極促銷,將個別特價,轉化為實質的大面積降價,有一個區域依然穩穩當當漲價,自成秩序,它叫六合。
2011年,榮盛在六合一家獨大,那時候的上市量只有2000多套。S8輕軌開通,貫穿江北六合,這里也吸引了另外的開發商。榮盛依舊一家獨大,但2014年12000多套的供應量里,已經有了5000多套來自其他房企。2008年2520元/㎡的最低房價,現在漲到了6800元/㎡。就連開發商自己都覺得“不可想象”。
六合的房價穩穩上升,其他板塊的樓盤這時候卻在經歷“艱難”的下降。杭州樓盤推出特價房,售樓處被購房者打砸,我們的記者深入“虎穴”,在“戒備森嚴”的事發地,用手機拍回了6月刊的封面圖片。
同樣在6月,南京九龍湖一家樓盤,也有疑似維權打人的視頻出現。轟轟烈烈的維權事件,像被拉起一串地雷,隨著房價的走低,連環爆發。麒麟門區域爆發最為頻繁,從喊口號、拉條幅,到關起門來打人、毆斗。在這當中,常有不明身份的人士成群出現,他們與購房者之間形成了一種隱形的對立,情緒被觸發沖破限制,就會揚起皮鞭,拳打腳踢。這是我們的記者親眼所見。
南京樓市像陷入了一場困局,就像攝影師PeterSteinhaur眼里的亞洲房子,龐大的網狀材料包裹的高大建筑,像極了一顆顆繭。這是一棟建筑還未徹底完工時的樣子。
經過了2年多時間,盈嘉香榴灣依然像個蠶蛹,被緊緊包裹。它的幾百戶業主,苦等收房幾年,很多年輕人被迫中止結婚、生子計劃,在漫長的等待里備受煎熬。開發商用來保證建筑施工的監管資金被挪用了,幾百個業主龐大的集團起訴,讓“監管資金”這個名詞,罕有的被媒體關注和提及。
四到五位數的房價變動,只是房地產鏈條上的一個點段表現,在背后的,還有更龐大的資金鏈條。這一年,多有品牌開發商挺過低谷,促銷完成全年任務,也有類似白鷺島掌舵人張旭東,因為資金鏈斷裂而“棄島跑路”。
“回到產品上來”,總會在市場的一陣忙亂后,被反復提起。7月1日,被視作規定不能“偷面積”的新規出臺后,有正事兒的開發商,已經埋頭研制了不起的緊湊戶型。經過了下半年漫長的冷靜期,11月份開始,自信滿滿的比拼產品,比拼戶型。
這種“久旱逢甘霖”的形勢,其實在所謂旺季的“金九銀十”就開始了。“改善需求噴發”,是業界判斷旺季“成色十足”得出的結論。限購解除,那些受困買房資格的人們,用最快的速度跑到市場上,卻未必真的出手。后來,貸款放松了,央行降息了,才促成了一股市場的暖流。
某種程度上說,開發商也是買方,競爭卻殘酷很多。這一年的最后兩個月,一直興致不高的土地市場忽然發力,拿出了壓箱寶,萬科、銀城這類品牌企業,憑借強大的資金實力,也及時接力,新一年后繼有力。
整個市場,越來越成為品牌房企的天下。購房者也逐漸明白,面包和面粉的關系。房價還會下降嗎?他們已經不輕信離譜的預判。80后漸漸不再吐槽房價,90后卻開始咆哮房價,說要做“不買房的一代”。這是市場參與者們的世代更迭,他們面對的,也是一刻不停的房地產行業的變革。
“限購、限貸”給市場騰出了舞臺
各家盤點評論市場,各有各的花樣,只有年度記事,翻不出什么花樣。政策的進入和退出仍在左右著2014年的南京樓市。
“90/50”政策是2014年頒布的首個新政。新政規定:當年開始,新出讓的普通商品住宅用地中,90㎡以下的戶型占比須超過50%,并且將這一指標寫進土地出讓合同。國土局局長陳光公開表示,此舉就是為了滿足剛性需求。
真正的剛需怎么看?“剛需買房不看面積大小,最主要的還是看價格,所以要保剛需,最重要的還是止住房價上漲的趨勢。”這時候,南京房價還在連續20個月保持上漲,“90/50”和2006年所謂的“90/70”一樣,讓部分人滿不在乎。也有好處,有對策的開發商,刻苦專研戶型設計,下半年的戶型之戰,拿出90 m2的四房戶型,就有了“戶型之王”的響亮名號。
保剛需不止于此。2014年3月11日,“寧七條”出世。限制地價、控制房價、評估精裝修,一石激起干層浪。現實怎么回應?3月28日,仙林湖G07地塊被30億元高價拿下,“地王”易主。4月3日,3幅土地拍賣競價超過最高限價,10858元/㎡樓面地價誕生,刷新江寧“地王”。仍有值得—提的是,南京市物價局表示,精裝修評估機構由開發商自行聘任,只要具備資格的評估機構均可勝任。是自評。
有情緒化的媒體小編,直接把“騙人”寫進稿子,購房者在下面回應,求求你別發了。人們受夠了吐槽,認為理性和實際才最重要。這讓專精于此的開發商受益匪淺。趕在“建筑面積新規”出臺前,招商、銀城、新城等新盤推出最后一波“偷面積”房源,贈送8㎡、10㎡、12㎡,買房的人說,這才是真的實惠。
幾乎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政策變化后的市場反應,就像一直被視作“緊箍咒”的限購政策,卸下的一刻竟被如此輕描淡寫。沒有大批人群沖進售樓處大把買房,人們頂多只是迫切的觀望。中介人員接電話數量暴增,開發商加速領取銷售許可,未雨綢繆,全待限貸放開的一刻。
不管你信還是不信,這邊南京樓市正在孕育一場新的回暖,那邊有專家稱,中國人住房已經買夠,沒消費能力了。
幸福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孟曉蘇在微博里寫:剛解除限購就侈談供過于求,缺乏說服力。反思當時為何走入限購歧途?還不是因為購買力過旺?如今多數百姓需要改善、城鎮化起步、棚改加速、家庭小型化,都需要增加住房。網友贊同:女人去年買的羽絨服還很好,
為什么今年繼續買呢?
都說限購和限貸解除,是給了購房者福利。南京庫存攀高5.6萬套,看起來,大多數人還都沒買賬。房托能夠制造熱鬧,但沒辦法創造真實的銷售數據,這讓解限后的“日光盤”們顯得多少有些遮掩。
2012年提出的“要繼續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不動搖”,到201 3年, “解決好住房問題”,房地產始終毫無意外的出現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2014年,會議對房地產卻只字未提,業內人頗感意外,統一調控的時代已經過去。開發商們,“亮真章”的時候到了。
數據說話。在南京,朗詩、榮盛、新城、招商、復地等房企,超額完成了年度銷售指標,網尚機構數據表明,世茂在南京超70億元的年度進賬摘得桂冠。房企的營銷人把2014年,總結為接受洗禮的一年。對于新的一年,他們表達著樂觀。
“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只會懷念往昔,但絕不會拿往昔來填充現在”,在播報“限購解除”的微博下,網友回復了這句不稱頭的評論。不過,用來展望2015年,卻饒有深意。
2014年12月26日上午,社科院推出了新的“住房發展報告”。報告預測:201 5年一、二線城市房價將繼續下滑,三、四線城市房價穩中有降,房價以軟著陸為主,不會出現整體崩盤。各級政府將密集推出救市政策,限購政策有望全面退出。
亦有綠皮書指出:隨著相對過剩時代的來臨,商品房銷售困難,無需再進行大規模開發。這意味著房地產開發商的蓋房能力相對過剩,未來一半以上的開發商將轉行,或在市場中消失,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將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寡頭時代。
業內專家還稱2015年是房地產的“白銀時代”,不同于“黃金時代”,這個時代有起有落,只有揚長避短,勇往直前,才有領先的機會。
沒有人不想重塑“金身”,尤其是那些走過2014年,經歷大浪淘沙的地產大鱷。近20家大牌房企在南京的新區拿地,蓄勢發力2015年,營銷大戰必定再次來臨。
只有這些就夠了嗎?萬科北京公司董事長毛大慶這么說:在“白銀”時代,依然只關注銷售額就是死路一條。有先見的業內人認為,地產行業暫時還能以規模定地位,但競爭格局已經開始發生潛在變化。房企另辟蹊徑,多元化發展。恒大賣水,萬達做電商,萬科做配套商,蘇寧開啟物流地產……
不斷洗牌,不斷重構,2015年的南京房地產不會停止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