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助力資本大挪移
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元年,在經歷了短短兩年的時間后,就已經發展到了1500多家的規模。然而講到2014年的中國經濟,我覺得可以把它定義為金融市場資本大挪移的元年。在這一年中,由于互聯網金融慢慢走向成熟,隨之而來的是傳統資金慢慢向新金融產業轉移,投資者逐步將資產從傳統銀行業中抽出來,投入到互聯網金融產品,不管是P2P網貸、還是眾籌,未來新金融行業將逐漸影響中國經濟,推動轉型。
大數據協助P2P進行客戶判斷
互聯網金融進入中國以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通過P2P等互聯網金融模式獲得了穩健的投資收益。但是對于互聯網金融公司看來,風險控制的管理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來說是重中之重。例如:對于以點對點借款為主要模式的P2P而言,要控制平臺整體違約率在較低水準,還要堅持\"小額分散\"的原則。所以P2P從本質上講,更多的是專注于1-20萬之間的無抵押信用貸款,這是與銀行、小貸和擔保公司目前很難覆蓋的領域,P2P平臺正是選擇專注于這類型的借款客戶開發。目前,互聯網金融公司開始利用九次方企業大數據平臺對客戶進行提前判斷、精準營銷。
大數據協助P2P行業降低不良貸款率
在金融互聯網帶動金融市場資本轉移的同時,風險控制給網貸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大數據風險控制的概念也就隨之而來。
大資本“搶進”P2P的情況下,P2P公司在控制不良貸款率的問題上壓力可謂相當大。我們可以這樣推算,一家普通P2P公司的資金流量是1個億,因為借款數額相對較小,這樣規模的P2P公司大約會擁有5000家借款客戶。依據傳統銀行的方法對這么大量級的客戶進行風險管理會給P2P公司帶來龐大的人力物力成本。但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在互聯網布局,同時對這5000家客戶進行全網的輿情監測。一旦在互聯網中出現關于借款客戶的訴訟、處罰等不良信息可以及時的反饋到P2P公司信貸員的手中,在降低了整個行業的不良貸款率的同時,又節約了成本。
大數據征信取代傳統征信體系
眾所周知,一般的銀行和小貸公司在授信時,通常會考察個人的還款能力以及還款意愿兩方面。其中,還款能力主要是看收入水平、資產負債情況等,會讓你開個人收入證明,銀行資金往來的“流水”,公積金繳納情況,房產證等。而考察個人的還款意愿,主要看央行的征信報告,是否有違約記錄,以及家庭住址和親友的聯系方式等,并且通過電話拜訪核實你個人的誠信度。
但是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是一場信用貸革命,那么對于網貸公司的風向控制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商業銀行的模式上。
傳統銀行透過央行的征信報告,只可以看出一個人的金融信用好壞,但無法斷定一個人是否為“好人”。因為征信報告里就那么幾項,摸清門道后想辦法把那幾項處理好,那你的信用值就飆升。其實國外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一個人把信用卡的賬務厘清,雖然他的納稅記錄很差,但在金融信貸上往往也可暢通。結合近期央行向8家機構發放征信牌照,這就說明我們中國金融環境正在走向一個大數據風險控制的道路,未來一個人的信用體系將由上千、甚至上萬個指標構成,絕對可以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好人”。
大數據是互聯網金融之母
顯然,如果互聯網金融行業完全模仿傳統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體系,那恐怕也難以生存。大數據一定會幫助互聯網金融公司提高風險控制水平,讓其擁有核心競爭力。網貸公司目前對企業各類信息需求量越來越大,憑借公司單一的數據庫只能達到傳統小樣本分析的目的,未來中小微企業的征信工作一定會建立在大數據技術的基礎之上。大數據是互聯網金融之母,要發展互聯網金融就必須擁有數據,同時未來數據一定會建立在金融交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