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伴隨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以“金融線上化”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日益興起,并在資金融通、匹配資金供給雙方等方面越來越深入到傳統金融業務的核心,傳統商業銀行應轉變發展觀念,積極利用互聯網平臺,在網絡金融、大數據產品、財富管理等領域創新發展,應對互聯網金融變革浪潮所帶來的挑戰,提升新形勢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挑戰 創新 發展策略
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飛躍發展,移動網絡及智能手機的普及,互聯網金融這種新型金融業態正在我國蓬勃發展,對傳統金融業造成較大影響,同時加速國內金融改革效率、交易結構等發生深刻變革,傳統商業銀行需要用自省和發展的眼光應對這種迅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實現互聯網金融新形勢下的創新發展。
一、互聯網金融概述
互聯網金融主要依托于網絡、支付、云計算等互聯網工具為手段或渠道平臺,在業務形態和運作模式等方面區別于現實環境中的銀行、信托、保險、證券等傳統金融領域的新金融模式和現象,這些新技術手段與傳統金融業深度融合,催生出形態各異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當前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模式主要包括P2P小額信貸模式、第三方平臺支付模式、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金融服務平臺模式、虛擬的電子貨幣模式、眾籌模式、網絡保險模式、虛擬的電子貨幣模式、金融理財產品網上銷售等模式,互聯網企業的服務逐漸滲透到傳統金融領域。
互聯網金融不能看作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互聯網精神與傳統金融行業結合的新興領域,其與傳統金融的區別主要在于:金融業務所采用的媒介不同,金融參與者因為通過互聯網交易,可以實現更有效的直接接觸,比傳統金融業務有著更高的透明度、更低的中間成本、更便捷的交易方式。概括而言,互聯網金融主要在資金配置效率、渠道、數據信息、交易成本、系統技術方面具有優勢。
二、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業的影響深遠
從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來看,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的渠道上了實現貨幣流通和資金融通的功能,是傳統商業銀行與現代金融服務在互聯網的再實現。在互聯網金融的迅速推動下,社會的支付方式、投融資渠道、財富管理等都在發生改變,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商業銀行的主營核心業務產生不利影響。
(一)商業銀行的金融中介角色被弱化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速興起和快速發展,其對傳統金融的替代作用逐步顯現出來,也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商業銀行的金融中介低位。比如第三方支付和移動金融利用互聯網技術簡化了支付過程,可以為用戶提供更為便捷的支付體驗,對商業銀行的傳統支付業務產生了較為明顯的替代作用;P2P網貸平臺則李永互聯網技術降低了資金供需雙方的信息獲取成本和交易成本,分流了商業銀行一部分傳統資產業務,而與傳統銀行貸款的服務模式相比,網貸平臺還給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了更多便利選擇。
(二)傳統商業銀行的盈利空間進一步收窄
長期以來,傳統商業銀行在信用成本、資金成本等方面相對于其他非銀金融機構具備絕對優勢,但在互聯網金融的新時代,資金充裕者可在開放的互聯網環境中獲得所需要的信息,由此獲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商業銀行的成本優勢逐漸喪失,盈利空間進一步收窄。比如P2P網貸平臺已在個人借貸和小微企業借貸領域分流傳統銀行的業務,形成一定競爭,影響到商業銀行的利差收入,且隨著互聯網第三方支付企業獲牌業務類型的多樣化,以及未來對商戶和個人客戶的服務更加多樣化、個性化,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向新領域探索,主流的第三方支付企業的業務類型也正從線上走向線下,不斷侵蝕傳統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
(三)利率市場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相比,更能客觀反映市場資金的供求關系和價格偏好,一些互聯網金融新模式使得資金供求雙方的交易完全被市場化,這樣更有利于形成一個充分開放、自由競爭的交易市場,以余額寶、第三方支付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有效地推動了國內金融市場利率化改革的進程。
(四)傳統的商業銀行經營服務模式面臨深層次變革
互聯網金融服務模式更尊重客戶體驗,強調交互式營銷,還主張平臺開放等,在運作模式上也強調將金融的核心技術與互聯網技術深度整合,不僅能為客戶創新提供更加靈活的產品,還可以為客戶提供多種支付服務方案,這對銀行的服務模式提出了很大挑戰,“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模式需要進一步完善。
(五)傳統的金融架構或將被重構
當前我國金融服務不完善、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和民間資金需求旺盛,在這樣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模式應運而生并蓬勃發展,背后實際上體現了國內金融體制的制度弊端,主要包括沒有被市場化的金融要素價格、無法有效滿足小微企業主及個體工商戶的融資需求、資金可得性較差、缺少穩健型或固定收益類的投資工具,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缺少有效的投資渠道等諸多問題。在新興金融業態日益發展之下,首先是國內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將被重構,涉及金融支付、清算、金融服務對象、金融監管制度、金融法律體系等;其次是資金需求者融資模式的重構,第三方支付、第三方理財、網絡小貸、眾籌等新興互聯網業態,將是對傳統金融服務模式的重構。
三、新形勢下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與互聯網企業相比,傳統商業銀行主要缺乏“互聯網基因”,如果用互聯網基因重組資源,將資本、客戶和政策等方面的資源優勢,轉化成為自身與新金融勢力博弈或融合過程中的籌碼,一定能推動我國銀行業全面升級。
(一)加強經營轉型,創新服務手段,積極拓寬金融服務渠道
傳統商業銀行在面對互聯網金融業態的競爭和擠壓時,應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加強產品創新和經營轉型,圍繞特色經營定位和產品特色吸引客群。一是不斷完善現有的電子渠道業務,如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移動金融等業務,將傳統的業務線上化、移動化;二是主要依托自身所擁有的內在優勢條件,開發諸如微信銀行、一站式的金融服務平臺、網絡貸款平臺等服務渠道;三是以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為立足點,細化客戶類型,深層次主動挖掘客戶需求,通過跨部門多維度的服務創新,為客戶的資金交易、資產管理等方面提供相應的金融產品、交易平臺和服務信息;四是加快自建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以自身龐大的客戶規模和牢固的客戶關系為基礎,通過電商平臺進一步發揮信息流、資金流、物流與銀行的互補與協同作用,促進互聯網金融與電子商務的有機和有效結合;同時還可依托社區型互聯網金融平臺在提升客戶價值的同時開展自身金融業務。
(二)用好大數據,加強數據系統建設
互聯網和金融可以通過大數據有效契合,互聯網金融業態興起倒逼傳統商業銀行進行戰略轉型,不僅要建立自身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還應還應借助其他互聯網渠道,快速積累客戶信息,利用云計算技術,從海量的用戶交易數據和行為數據中提取出數據的價值,從而分析出客戶的具體金融行為,為商業銀行的為商業銀行的經營決策、產品創新、服務改進提供高效率的技術支持,幫助商業銀行提升營銷與廣告的精準性、發現新的商機拓展業務,如借助網絡、電商平臺等積累用戶群體及其交易數據,商業銀行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用戶在金融服務方面的需求和偏好,并利用自身積累的數據信息對客戶需求進行分析和深入挖掘,最終為客戶提供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結算、理財、信貸等金融服務方案。
(三)完善“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模式,更新產品設計
互聯網金融的迅速崛起,其首要推動力就是為個人客戶在互聯網交易環境下提供了良好的體驗,還提供了更加簡便和個性化的金融解決方案,這就要求商業銀行重新探索,盡快完善“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模式,有效提升客戶體驗。例如設置客戶體驗指數,從零散、事后的客戶體驗轉向系統、事前的客戶體驗,提升客戶體驗和交易活躍度,依托數據挖掘和信息平臺,突破傳統經營模式,滿足客戶的個性化、專業化的需求。
互聯網技術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改變了客戶的消費習慣和消費結構,催生了新的產品和服務需求,傳統商業銀行的產品創新應在傳統以賬戶為中心的金融服務上日益增加客戶多樣化、個性化的功能和服務需求。一是可打造集購物、支付、投資理財等服務于一體的賬戶功能為客戶帶來更大的便捷性,增強客戶的黏性,從而有效地鎖定客戶;二是線上線下互動即利用O2O模式帶動新的金融營銷方式、支付和消費體驗方式。比如針對每一個金融產品對應一個二維碼,當客戶對某金融產品滿意度較高時,愿意推薦給他人時,只需讓朋友的手機掃一下產品的二維碼,直接登錄到產品頁面詳細了解或訂單支付,其他客戶的評價結果顯示在產品頁面;三是通過打造新的支付交易平臺,為投資者提供自助式投資理財、交易融資等一站式金融服務,提供標準化、多樣化的網絡金融產品。
(四)借船出海,把握機遇與互聯網金融企業合作,創新業務發展模式
在互聯網金融時代,第三方支付企業、互聯網金融企業等不僅是商業銀行的競爭對手,也可與商業銀行成為盟友。只要形成戰略同盟,合作得當,合作雙方都可開辟新的業務市場。商業銀行可以與互聯網金融企業互補互融、互學互鑒,實現“1+1>2”的化學反應,在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等領域創新業務模式。比如在2014年,阿里巴巴與招行、平安、建行、中行、郵儲、興業等七家銀行開展合作,為中小企業實施基于網商信用的無抵押貸款計劃,即網商貸高級版,授信額可高達1000萬元,這說明電商數據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價值,通過打造這種新型的小微企業主在線融資服務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小微企業融資模式手續復雜、信息不對稱、成本過高等問題。
四、結束語
互聯網金融改變了現有的金融服務模式,但其本質仍是金融,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將是競合的生態,在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態勢下,商業銀行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銀行應經管理經驗,整合資源,推進與戰略伙伴的深度合作,搭建一站式金融服務平臺;高效配置資源,建立綜合系統和網絡軟環境,拓寬服務內容,豐富服務手段,用互聯網基因創新發展自己,就會成為互聯網金融時代的最大贏家。
參考文獻
[1]巴曙松,諶鵬.互動與融合: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競爭新格局[J].中國農村金融.2012(24).
[2]蔡雪飛.淺談互聯網上的金融與銀行[J].科技經濟市場.2007(1).
[3]鄭聯盛,劉亮,徐建軍.互聯網金融的現狀、模式與風險[J].金融市場研究.2014.
[4]趙志超.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探討.中國電子銀行網.
作者簡介:李慧貞(1983-),女,漢族,重慶,碩士,現供職于重慶銀行總行,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