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下文也有簡稱新農合)自2003年試點推廣以來,不斷完善,穩步發展。截止2009年底,全國有2716個縣(區、市)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口數達8.33億人,參合率為94.0%。新農合實施以來,參合農戶的醫療負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減輕,參合農戶的醫療服務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釋放。但是,新農合發展到現在,參合農戶醫療服務需求得到滿足的程度到底如何,影響參合農戶醫療服務需求的關鍵因素又是哪些還尚不明確。理清這個問題對于新農合制度在我國的進一步完善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文利用CHNS(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中2009年的調查問卷數據,利用其中農村醫療保險這一變量作為被解釋變量,通過計量模型分析歸納影響農村人口參與醫療保險需求的關鍵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醫療保險制度 醫療服務需求 影響因素 probit模型
一、文獻綜述
已有的有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研究眾多,周曉媛,王祿生,毛正中等(2006)從補償標準的角度進行了研究,對廣西合浦縣按病種付費試點效果分析進行了分析,韓流富(2004)從農村醫療保障制度變遷的分析提出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改革路徑,顧海,唐艷(2005)從強制性制度變遷角度分析了農戶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理性不及的反應。也有許多學者從研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與主體入手,分析利益各方在這一制度的博弈,如湯少梁,肖增敏(2007)用監管博弈模型分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政府與醫療機構的監管博弈、農戶與醫療機構之間的動態博弈以及存在社會監督情況下的監督博弈,并提出構建完整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政府監管體系的策略。
許多學者從調查分析的角度來分析影響農作醫療保險參與意愿的因素。彭現美,周靜靜(2007)以安徽省的調查結果為例,分析農村醫療保險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認為造成農戶未參與合作醫療的原因既有醫療機構的問題,也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服務部門的問題,既有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宣傳不足的問題,也有農民對合作醫療認可的問題。顧海(2011)利用對江蘇省海門市、安徽省金寨縣、陜西省戶縣參合農戶調研獲得的數據,在因子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了參加農村醫療服務需求因素的二元離散選擇模型,得出了應當進一步提高新農合的補償標準,多渠道提高農戶家庭收入水平并控制醫療服務費用的過快上漲的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上述看出,國內關于農村醫療保險影響因素的研究文獻眾多,但上述研究仍留下了廣闊的后續研究空間:樣本數據較早,由于國家對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重視,農村條件日新月異,早期樣本對經濟的解釋力有待進一步驗證;多數研究側重理論分析,較少利用實證數據進行預測。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構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二、模型設定及數據來源
(一)研究對象選擇及數據來源
本文根據已有學者的研究,初步選取農村居民的家庭人數、年齡、性別、健康狀況、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作為解釋變量,選取農村居民是否參加醫療保險作為被解釋變量來探究影響農村醫療保險需求的影響因素。
除特別的說明外,本文的研究所使用的數據均來源于CHNS2009年的數據。
(二)模型的設定
本文構造了一個二值模型:農村居民對于醫療保險的選擇不外乎有兩個,參加(y=1)
或不參加(y=0)。于是構造以下模型:
yi=β0+β1numberi+β2agei+β3genderi+β4healthi+
β5incomei+β6edui+εi (1)
其中,number表示家庭人口數量;ege表示該居民法定年齡;gender也是一個二值變量,gender=1表示男性,gender=2表示女性;health表示該人的健康狀況,用該用戶在過去一個月之內是否生病或受傷來表示,故它也是個二值變量,health=1表示是,表示身體狀態欠佳,health=0表示否,表示身體狀態良好;income表示收入水平;edu表示教育水平,調查問卷將其分為下面幾檔:文盲半文盲=0,小學=1,中學=2,高中=3,專科=4,本科=5,碩博=6。
三、計量結果分析
首先進行probit估計,各個因素的結果如下:
上表顯示,準R^2為0.0068。為了與OLS估計的回歸系數進行比較,分別作OLS估計以及計算probit模型的邊際效應:
OLS估計:
邊際效應:
簡單比較可知,probit模型在樣本均值處的邊際效應與OLS回歸系數基本一致。計算probit模型準確預測的比率:94.40%。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利用CHNS(中國營養與健康調查)2009年的數據,測度了農村居民家庭人口數量、
性別、年齡、健康狀況、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對農村居民參與醫療保險的影響。Probit估計結果表明,家庭人口數量對居民參與醫療保險具有一定的負向效應,但影響程度很小;年齡和性別因素對居民參與醫療保險決策的影響也很小;健康狀況對農村居民的決策的影響稍微大一些,在健康狀況不好的時候,居民更傾向于參保;居民的收入水平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較大,但沒有通過檢驗,并不顯著;教育水平越高,反而參與農村醫療保險的概率降低了,這可能是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導致一大批高學歷的人,在城市上學或者工作,購買了城市的醫療保險,但戶口卻在農村,在農村里沒有購買醫療保險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結合上述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大力宣傳新型農村醫療保險制度,提高居民防范意外災害的意識。并不是在生過病或遭遇了意外之后才意識到要參保,而是要防患于未然,在健康的時候為自己的身體做一點投資,這樣才能真正發揮這項制度的優越性。
第二,多渠道提高農戶家庭收入水平并控制醫療費用的快速上漲。家庭收入水平是農戶醫療服務需求的主要制約因素,醫療消費支出仍然是農戶的一項負擔。為此,必須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切實提高農戶家庭收入水平。只有農戶的家庭收入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其對醫療保險的需求才能得到有效地釋放。另一方面,也要控制醫療費用的快速上漲,至少保證上漲速度低于農村收入水平增長速度,不然,就算農村居民收入增加了,但醫療費用的上漲卻使農民望而卻步。
參考文獻
[1]周曉祿,王祿生,毛正中.廣西合浦縣按病種付費試點效果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6,(11).
[2]彭現美,周靜靜.農民參與新型合作醫療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安徽省的調查結果為例[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7,(8).
[3]顧海.參合農戶醫療服務需求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蘇海門、安徽金寨、陜西戶縣的調研[J].南京社會科學,2011,(10).
作者簡介:孫婷婷(1989-),女,漢族,河北滄州人,研究生,就讀于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