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芳敏
摘 要:本文從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兩個角度,研究了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國際貿易融資風險。內部風險主要包括體制、經營方式、管理制度,外部風險主要包括國家政治、市場、法律、信用。并運用博弈論的觀點和方法,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面對風險機理進行了分析,由此從法律規則、體制制度、業務操作、控制手段方面提出了風險管理措施。
關鍵詞: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管理
國際貿易融資是銀行對進出口商提供的與進出口貿易結算相關的貿易項下放款。我國商業銀行進行國際貿易融資活動的起步相對較晚,但近年來發展勢頭良好,業務額度高速增長。由于國際貿易融資主體的居住地和構成相當復雜,大概包括國內外企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和政府機構;客體,即使用的貨幣也是多樣化的,所以國際貿易融資風險性較高,必須對融資風險管理高度重視。
一、國內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
1.內部風險
(1)體制風險。指的是商業銀行體制滯后導致的系統性風險。包括行政干預下對國有企業進行的高風險性融資,造成了一批呆壞賬;市場體制不健全,法制約束不嚴,給金融機構在貿易融資業務中違規和違法操作留下了空隙。
(2)經營方式風險。商業銀行業務的粗放型發展策略及行業內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無序競爭導致了經營方式風險。
(3)制度性風險。商業銀行管理制度缺失或不完善導致其經營活動處于管理缺失狀態。
2.外部風險
(1)國家風險。主要指因進口商所在國家的主權行為而引起損失的風險。包括:戰爭及國內動亂風險;進口國政策法規限制或禁止資金轉移的風險;以及其他主權風險,如進口國臨時取消原先發放的進口許可證,我國2005年與歐盟的紡織品配額爭端就屬于此列;國家因國際收支困難而拖欠債務或申請免除債務,阿根廷在外債危機時就曾宣布停止償還外債。
(2)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是由于市場因素引起的貿易融資業務風險。①匯率風險。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有國際收支、通貨膨脹、利率、關稅貿易政策等。分為交易風險、經濟風險和折算風險。②利率風險。在國際貿易融資中主要表現為重新定價風險。
(3)法律風險。我國的金融立法滯后于業務的發展,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法律環境不夠完善;同時,由于國際貿易受到各相關國家法律環境差異的影響,面臨的法律關系更加復雜,也進一步增大了我國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風險。
(4)信用風險。指的是借款人不愿或不能償還款項的風險。包括進出口企業資信風險、銀行資信風險。
二、利益分析——國際貿易融資風險機理
從博弈論的觀點來看,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的成因是由于國際貿易融資主體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一般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是逆向選擇,即交易雙方中擁有信息不真實的一方傾向做出錯誤的選擇;第二是道德風險,即交易雙方(或任一方)在得知其決策或行為即使導致損失,也不必完全承擔責任(或可能還會得到某種補償)的信息后,傾向于做出風險較大的決策。
1.從微觀角度分析風險機理
國內商業銀行管理制度上的疏漏和人員操作方面的原因,經常會出現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例如,A是銀行上級領導,B是業務操作員。A要對B進行管理,有兩種選擇,一是切實,二是流于形式;B也有兩個選擇,一是服從,二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得益,見表1。
每格里面前面數字代表A的收益或損失,后面數字代表B收益或損失。最終的納什均衡是A流于形式,B“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結果是A和B的總收益最小。這種結果對于銀行來說就是體制性的風險。銀行業務人員在操作中由于對業務和信息的不完全了解,也同樣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2.從宏觀角度分析風險機理
在國內商業銀行與國內外企業進行博弈的時候,會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風險。企業往往比銀行了解自己國家政治、法律狀況以及市場、經營狀況,而越擁有對銀行不利信息的外貿企業越隱瞞信息,也越傾向于向銀行融資,商業銀行由于體制和經營方式因素,更傾向于進行逆向選擇,選擇了經營較差的國有外貿企業。
例如:A銀行對績差企業B進行國際貿易融資,B的策略有還本付息和拖欠債務,還本付息的損失為-2,拖欠債務得益2。A的策略有接受和斗爭,在B還本付息時選擇斗爭得益1,選擇接受得益2;在B拖欠債務時選擇斗爭損失-2,選擇接受損失-1(考慮到斗爭有成本,而斗爭后也收不回欠款),見表2。
每格中前面數字表示A的得益或損失,后面數字表示B的得益或損失。最終的博弈結果是B拖欠債務,A接受。這就通過博弈導致企業的道德風險,由此導致商業銀行在國際貿易融資時面臨信用風險。
三、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管理
1.建立健全相關法律規則
商業銀行進行貿易融資管理時,需要的外部約束主要包括:國際規則特別是巴塞爾協議;中央銀行、財政、審計等監管當局的協調與約束;社會審計、評級評估等社會監督機制的協調與約束。因此,我們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我國現有的法律環境下,如何與國際慣例接軌,如何體現應有的外部約束性,為商業銀行防范國際貿易融資風險提供法律準則和保障。
2.優化體制、建立合理有效制度
(1)建立科學規范組織結構。從橫向、縱向兩個層次進行。橫向即以國際業務部為綜合牽頭協調和服務部門,以市場開發、信貸、零售業務部門為業務拓展部門,以綜合計劃、財務會計為經營營運的運籌部門,以科技部門為業務手段改進的主管部門。各部門分工協作本外幣一體化經營。縱向即總行主要負責全行國際業務的客觀規劃、指導、管理和監督,全行外匯資金的統一調度和營運,外匯資金清算的集中處理和操作,代理行、賬戶行和外事的管理;省級分行和直屬分行負責轄內國際業務發展的規劃和計劃,轄內業務檢查、國際結算單證的集中操作;地市行負責轄內國際業務的管理和外匯業務的經營。
(2)建立健全防范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的內控制度。①建立貸前風險分析制度,做好融資前的貸前調查。②建立風險監控制度,把握好貸時審查和管理。③建立風險考核制度,進行事后監督和分析考核。④建立管理信息系統、信息交流制度和相關控制制度。
3.運用先進風險控制手段管理外部風險
(1)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管理的原則。①風險回避原則,即對預測可能產生風險損失的領域采取不參與的方式。②風險分散原則,即以資產結構、融資方式等的多樣化來分散發生風險損失的可能性,以達到資產保值或減少損失,增加盈利的目的。③風險抑制和轉移原則,即要加強對風險因素的監控,及時發現不利傾向的信號,從而采取措施防止風險的發生,或將損失降到最低。④風險保險與補償原則,風險保險是指以銀行和外貿企業的資產向保險公司投保,以確保其資產在發生風險后所受損失可以從保險公司得到補償。風險補償是指貿易融資中的貸款方以保證金、或拍賣抵押品等獲得的資金補償其在某項資產上損失。
(2)外匯風險管理。①遠期合約。銀行為了防范國際貿易融資中可能出現的外匯風險,可以進行一筆方向相反、幣種一致、金額相等的遠期交易,從而達到保值目的。②貨幣期貨合約。銀行可以進行一筆方向相反、幣種一致、金額相等的外匯期貨交易,原理和遠期外匯交易相同,最大的區別是期貨合約是交易所交易的標準化合約。③貨幣期權。即銀行在進行貿易融資時進行一筆方向相反、幣種一致、金額相等的外匯期權交易。④貨幣互換。即互換雙方達成協議,交換各自不同貨幣的本金和利息支付,一次避免匯率變動風險。
(3)利率風險管理。①直接利率定價控制。國際貿易融資采取外幣利率計息的時候,當預測外幣利率上升時,盡可能用浮動利率定價,從而使收益隨之增加。當預測外幣利率下降時,盡可能用固定利率定價。②利率互換。利率互換通過將浮動利率轉為固定利率,或者相反,以降低融資成本和利率風險。
(4)信用風險管理。①加強對融資對象的資信調查,實行客戶授信管理制度。客戶的信用級別與信貸額度大小、期限長短成正比關系,與利率成反比關系。②查進出口貿易企業的資信狀況財務狀況。包括公司信用記錄、短期償債能力、盈利能力、資產負債狀況等。③尋求第三方擔保。
(5)國家風險管理。①對借款國進行國家風險評估,根據風險級別為該國限定一個最高貸款限額。國家的風險級別與貸款額度大小、期限長短成反比關系。②尋求主權級擔保。在對外國企業進行中長期國際貿易融資時,可以要求該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提供主權級擔保,以此來規避國家風險。③投保出口信用險。中長期國際貿易融資過程中,銀行面臨的國家風險比較大,投保出口信用險可以將奉獻轉嫁給政府機構。④采用國際銀團貸款方式。在提供巨額國際貿易融資時,為了分散風險通常采用國際銀團貸款方式,共同承擔風險。
通過以上方法,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減輕我國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內部風險,最大限度上避免和減輕外部風險,促進我國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宏偉.國際貿易融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6).
[2]張耀麟.銀行進出口貿易融資.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3).
[3]戴魁早.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風險防范.廣西財政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8(2):12-15.
[4]夏芳.國際貿易融資風險分析及對策.國際經濟合作,2003(8):61-63.
[5]葉英姿,馬寶德.商業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的風險成因和特點分析.遼寧經濟,22003(9):91-92.
[6]Allen, F.&D. Gale, Financial, 1994,Innovation and Risk Sharing, MIT Press.
[7]M.Fry, Money, 1995:Interest and Bank in Economic Development,2nded.,The John Hopkins Univ.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