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信用證是主要的貿易結算方式。信用證業務是基于銀行信用,為出口商提供融資及安全收回貨款的保障,為進口商提供融資及安全收到貨物。但信用證在使用過程中對進出口雙方尤其是出口商還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分析信用證項下出口商面臨的風險,研究出口商應對風險的方法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信用證;風險;措施
一、信用證的發展現狀
匯款、托收和信用證是我國常用的三大結算方式,對出口商而言,采用信用證的結算方式雖然麻煩,但相比匯款和托收,信用證方式對出口商更安全、更能快速的收回貨款。當前,我國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2014年全國進出口總額264335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3%。隨著我國進出口貿易額的逐步增長,信用證的使用量在未來幾年將會迅速增加。但目前,一方面受國際金融局勢的影響,國外一些銀行的資信狀況有待調查,另一方面我國雖然引進《UCP600》,銀行在業務操作時遵循《UCP600》,但國內銀行業務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甚至有的辦理信用證業務的人員并非專業人士,并不熟悉商業協會制定的游戲規則,導致我國成為信用證詐騙的重災區,對我國出口商影響較大,也有損我國企業和銀行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
二、信用證的含義
2007年7月,國際商會重新修訂了《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此次修訂版本為國際商會600號出版物(簡稱《UCP600》)此慣例中信用證的定義為:信用證(Letter of Credit,L/C)是一項安排,無論其如何命名或描述,該項安排不可撤銷,并由此構成開證行對相符提示予以承付的確定承諾。該定義強調信用證一經開出,除非各方當事人同意,否則是不可撤銷的;信用證是應進口商要求開立給出口商的有條件的付款承諾。
三、信用證的作用
1.對出口商的作用
信用證對于出口商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安全收回貨款的保障,出口商發貨后只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向指定的銀行提供符合信用證要求的單據即可安全收回貨款。相對于匯款和托收而言,出口商能否收回貨款不再取決于進口商信用如何,而是取決于開證行的資信如何;二是不占用出口商的資金,為出口商提供資金融通。出口商發貨后即可制單結算,出口商只需要把單據交給出口地的銀行,出口地銀行審單合格就會墊付款項給出口商,出口商可以提前收回資金。如果出口商在發貨前需要資金周轉,可與進口商協商開立預支信用證,或者拿信用證作抵押,向出口地銀行辦理打包貸款。
2.對進口商的作用
信用證相對于進口商的主要作用體現在為進口商提供資金融通。進口商開立信用證的時候并不是把全部貨款先交給開證行,而是開證行根據進口商的資信狀況交納一定的開證押金,開證押金遠低于貨款甚至為零,等單據到開證行時進口商才付款贖單,如采用承兌信用證或者遠期付款信用證,進口商還可以憑信托收據向銀行借單,先行提貨、轉售,等匯票到期再付款,這就為進口商提供了資金融通的便利。
3.對銀行的作用
開證行如果接受進口商的委托開立信用證,是銀行以自己的信用替進口商做出的付款保證。所以,開證行在開立信用證之前會對進口商的資信進行調查,根據進口商資信情況確定開證時向銀行交付一定的押金或擔保品,為銀行利用資金提供便利。此外,開證行及相關銀行在辦理業務的過程中要收取相關的銀行費用,增加營業收入。
四、信用證業務中出口商風險及風險防范
1.開證行風險
對于出口商而言能否安全收回貨款取決于開證行的資信如何,開證行對出口商承擔第一性的付款責任。國外的銀行并不像我國一樣銀行多為國有銀行,而多為私人小銀行,這些銀行的資信狀況無從調查,銀行破產的事時有發生。因此,開證行的資信和付款能力成為關鍵性的問題,對于一些實力較弱或有外匯管制的國家的銀行開來的信用證,受益人一旦接受,就面臨著收匯困難或者無法收匯貨款的風險,如果開證行和進口商相互勾結,出口商可能會貨款兩空。所以,在接受信用證之前,受益人必須了解開證行資信。對開證行的資信調查,主要通過我國銀行進行,也可通過國外專門的調查機構進行。對于資信欠佳的銀行或有外匯管制的國家的銀行開來的信用證,受益人可要求開證行請知名的大銀行對其開立的信用證進行保兌。
2.單證不符引起的拒付風險
開證行不接觸實際外貿業務,開證行付款的唯一條件為單證相符,對于單證不符開證行不再保證付款義務,出口商能否收回貨款最終取決于進口商的資信。要安全收回貨款,出口商在收到信用證時一定要嚴格審核信用證的內容和要求,發貨后嚴格按照信用證要求制單。負責審單工作的為出口地銀行的工作人員,所以提高我國銀行結算人員的業務能力、素質和責任心,也是規避風險的關鍵。
3.來自進口商的風險
進口商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進口商不嚴格按照合同條款開證,如不及時開證或者在信用證條款中附加一些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二是進口商利用假信用證詐騙,也可能伙同資信不良銀行開立假信用證;三是開立帶有軟條款的信用證,例如要求受益人提交不易獲得的信用證某特定人簽字的單據、貨到目的港后須經開證人檢驗才履行付款責任等,這些條款對賣方來說根本無法履行或無法控制。要規避進口商風險,對進口商和開證銀行的資信調查尤為重要,可以通過國內外銀行或專業的調查機構進行。對于進口商直接郵寄的信用證不能接受或者要找銀行進行審核信用證的真假,在出口商收到信用證時要對信用證的內容進行仔細的審核,在審證時如果發現并確認存在軟條款應堅決要求對方修改或拒絕接受,作為業務人員要提高對軟條款的分析和識別能力。
參考文獻:
[1]張云.國際貿易慣例發展研究[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222~258.
[2]顧民.UCP600詳解[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曲洪濤,黑龍江財經學院2011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