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剛
(鄭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河南鄭州 450044)
中日高校體育專業之比較
張世剛
(鄭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河南鄭州450044)
運用文獻資料、比較分析等研究方法,對中國和日本高校體育專業教育有關方面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日本注重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體育專業人才,中國多數體育院(校)系以體育教育專業為主,注重培養單一的中小學體育教師;在課程設置方面,日本增加新型體育專業課程以適應社會變化,中國以基本的術科教學為主;在教學科研方面,日本引入“樣板核心課程”體系以及加強校內外合作,中國主要依靠單獨的專業自身的努力,基本屬于教師依存型;在人才選拔方面,日本采用多元化的招生方式,中國主要采用的是普通高考和術科考試以及體育院校(系)的單獨招生。日本高校體育專業教育為我國高校體育專業教育改革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我們要做的是取長補短,為我國體育事業的騰飛奠定基礎。
體育專業教育人才培養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與科研招生中日
高校體育專業的教育關系到未來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前途與命運。我國高校體育專業教學的改革雖在進行之中,但效果不盡如人意,在此背景之下,分析日本在此方面取得的新進展,對我國高校體育專業教育的進一步研究顯得越來越重要。本研究意在通過對中日兩國高校體育專業教學的比較和對我國當前高校體育專業教育的剖析,揭示我國高校體育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展望我國高校體育專業教育的發展趨勢,總結經驗,對我國高校體育專業教育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1指導思想及人才培養目標
20世紀60-70年代,日本經濟以驚人的速度突飛猛進,躍居世界第二經濟體,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提出更高要求,其生活方式,對體育鍛煉的需求日益強烈。在此背景下,日本于1977年對《學習指導要領》進行了第五次修訂?!吧捏w育”成為學校體育的指導思想,直至今日“快樂體育”“終身體育”“尊重學生個性”“寬松教育理念”等等詞匯在體育教學研究領域十分活躍。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主要以培養中小學體育教師為主,隨著體育類大學生逐年增長,中小學對體育教師的需求逐漸減少,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方面面臨的困難日益顯著,而此時,社會各領域對體育人才的需求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高校體育專業對人才培養方向做了根本性的變革,以培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具有綜合能力的體育專業人才,例如日本體育大學明確指出——“日本體育大學要創造性的開展有特色的教育研究計劃,使之成為領導日本體育、運動界,以及未來知識基礎、社會的大學,同時,培養身心健康發展、明朗快活,能夠在自己所選擇的剛衛生發揮機動力的綜合性人才[1]?!?/p>
中國較長時間效法于日本,借鑒美國,學習前蘇聯等,軍國民主義教育思想、自然主義體育思想、主智主義體育思想曾先后成為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的主流,自改革開放以來,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場地設施、新興項目的開發都在不斷改進與更新。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改革似乎不太樂觀,有關研究表明,中國大多數體育院(校)系人才培養目標仍然以中小學體育教師為主,更有眾多學者將矛頭指向高校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專業技能掌握情況,是否具有國家二級運動員證。專業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大背景下,更需要的是將所掌握的技能與社會對體育的需求相結合,充分發揮專業技能,為廣大群眾服務。同時,在借鑒其他國家的學校體育指導思想和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不倫不類的狀況。例如,借鑒日本“快樂體育思想”,結果在不少體育課堂上只出現快樂,而不見了體育的影子。
2.2課程設置
日本高校體育專業課程設置課程設置,首先考慮到的是準確掌握現在和未來若干年內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要,因此,社會對體育要求的變化,也受到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2]。所教授的內容涉及到社會各個領域之所需,學科基礎課程與專業方向課程相一致,凸顯出較強的自由性、社會性和多向性,開設的課程門數普遍較多,課程分類細,設計范圍廣泛,增設大量選修課,注重以學生個性與愛好的發展;同時注重社會實踐課與理論課的合理搭配,做到協調發展等等,經過改革,近年來,日本高校體育專業更加強了校內與校外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展示自己的平臺,也能更好的做到資源整合,優化配置。
中國的課程設置,公共必修課程主要是以思想政治類、英語、計算機為主,在社會學、史學、人文科學方面課程涉及很少;課程類別有所變化,課程門數增加不明顯;課程內容的覆蓋面越來越廣,對教育實習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也有開設新型課程與特色課程等等[3]。經過多年的探索和改革,中國高校體育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從總體上看,中國高校體育專業有些“重技術輕理論”,且與社會對體育需求方面有些脫軌,不同的專業,其課程設置上卻模糊不清,專業基礎課程設置重復率較高。所謂的技能型人才不僅要具備較高的競技能力,更要具備相關的指導能力,這樣才能面向更多的需求。
2.3教學科研
日本高校為了促進教學過程中實踐與理論更好的結合,引進競爭機制,一方面適應了日本資本主義社會背景,另一方面能更好的促進教師自身的努力。只有教學科研方法得當,適應學生各方面的發展,才能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在教學方法方面,日本強調以學為主,以教為輔。2004年3月,日本教育大學學會推出“樣板核心課程”體系的教學方法,該體系包括“教育實踐體驗”和“教學現場研究”兩個方面。其中“教育實踐體驗”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此過程中,教師全程跟蹤指導,做到及時指正與鞏固;“教學現場研究”則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起到鍛煉作用[1],也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思考,尋找更多的科研方向。該體系貫穿于大學四年。另外,日本注重校內與校外的合作,不僅與校內其他專業合作,豐富自身知識及教育能力,也與校外相關企業行業合作,突破體育專業自身的束縛。在此過程中,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與其他專業合作的切合點,增加教師和學生的科研方向,為企業創新產品,并且能夠從中獲得一部分科研資金。
中國高校體育專業的教學科研主要依存于教師。且據有關學者統計研究,多數教師總是在相同的話題下反復研究,研究的內容單一乏味,思想禁錮,難以找到創新點,嚴重限制了教師的研究視野。并且為了與社會需求接軌,多數體育教師都是在踏上工作崗位之后,通過自身的努力,借用網絡等信息傳媒手段學習,不斷獲得的創新思維和新的教學方法、內容,反映出中國高校體育專業在教學科研方面的培養模式存在欠缺。學生的見習和實習主要集中在大四,實踐機會相對較少,且受傳統教師灌輸式教學影響較深,抑制了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機會,減少學生接觸其他方面知識的機會。
2.4人才選拔
日本在高校體育專業入學選拔方式上進行了改革。其選拔方式分為3種:一般錄取,參加大學入學考試和所報考學校的面試以及實
············際能力檢測,并參考學生的健康診斷結果,與我國的高考有些相似之;推薦錄取,報考學校主要考察學生在高中階段各門學科成績和各方面的表現,側重學生接受素質教育的結果;AO錄取即自我推薦,參加所報考學校的面試并上交自我推薦書,由高校擇優錄取。
中國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入學選拔以普通高考加上體育術科加試的綜合成績為主,另外部分體育院(校)系會組織自主招生,筆試上,該校自主命題,但更加注重學生的競技能力,還有一部分學生是省級國家級退役運動隊,主要是利用明星效應提高學校的知名度。
(1)在人才培養方面,日本能夠根據市場變化,不斷更新人才培養目標,而中國的人才培養側重中小學教師的培養,觀念相對較落后。在培養復合型優秀體育教師的同時,實現人才多樣化,更好的與社會需求同步,為高校體育專業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方向。
(2)在課程設置方面,日本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中國在課程和專業設置方面比較模糊,“重技術而輕理論”。應結合中國國情和本土實際情況,設置更多的選修課程,融入民族特色。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改變傳統的教師灌輸模式,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3)在教學科研方面,日本通過不斷改革,推陳出新,找到適合本國教育發展的方法,做到取長補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中國教學科研方法比較單一,無法充分發揮學生與教師的才能。應充分利用教師和學生有限的時間,為師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平臺,有效的提高中國高校體育專業教學科研能力。
(4)在人才選拔方面,日本高校體育專業錄取方式呈現多樣化,更多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從側面促進了學生注重自身綜合能力的培養。中國高校體育專業人才選拔模式偏向于應試教育,致使部分學生以考大學,拿文憑為目的而選擇體育。中國高校體育專業應以全面考查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拓寬招生渠道,使學生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
當然,對待外來體育思想與方法,我們要避免生搬硬套,必須分析這種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社會條件和當時的學校體育制度,結合本土實際特點,揚長避短,推動改革。
[1]張磊,刑金明.日本高校體育專業教育改革的新進展及其啟示[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5):416-419.
[2]王鳳歧,劉民勝.國外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與我國體育院校(系)課程體系的改革[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1(4):446-448.
[3]劉毅.我國體育院校與國外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問題的比較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9):195-1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