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謝山,劉德裕,白真玉,林道志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附屬海口醫院海南省口腔中心頜面外科,海南 海口 570208)
小兒面頸部巨大淋巴管瘤五例手術治療體會
黃謝山,劉德裕,白真玉,林道志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附屬海口醫院海南省口腔中心頜面外科,海南 ???570208)
面頸部;巨大淋巴管瘤;外科手術
淋巴管瘤是小兒常見的先天性脈管畸形,發病率為1:20 000[1],具有畸形和腫瘤的雙重特性,頸部為其好發部位,約占75%[2]。頸部淋巴管瘤雖屬良性,但因頸部解剖復雜、腫瘤呈浸潤性生長、廣泛侵及組織間隙等特點,手術治療難度大,圍手術期及手術后并發癥多。我院口腔頜面外科從2007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手術治療小兒面頸部淋巴管瘤5例,本文就其手術治療的近期和遠期效果進行評價。
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齡9個月~1.3歲,腫瘤均波及面頸部,最大者21 cm×15 cm×11 cm,合并瘤體內出血2例,伴氣管壓迫致呼吸障礙1例(圖1、圖2)。5例患者均采用器官插管全麻下手術治療。
1.2 診斷方法 小兒面頸部巨大淋巴管瘤的診斷主要根據先天發病病史,再根據臨床檢查觸診柔軟、體位實驗陰性、透明實驗陽性、穿刺出淺黃色的清亮液體等可基本明確診斷。配與B超、MRI等輔助檢查,以明確腫瘤的大小、范圍及與周圍主要器官的鄰接關系,以指導手術治療。
1.3 治療方法 5例患兒均施插管全麻。因腫瘤巨大,皮膚擴張多余,故均行梭型切口、分層切開,顯露腫瘤,沿其邊界由淺至深逐漸剝離。腫瘤深面與頸總動脈、頸內靜脈、副神經和迷走神經的關系密切,甚至呈包繞狀,分離困難(圖3)。找出邊界后鉗夾、分離、切斷和結扎,完全與重要器官分開,達到一次性完整切除的手術目的。

圖1 A患者術前正位照

圖2 B患者術前側后位照

圖3 MRI檢查顯示腫瘤壓迫氣道,包繞神經血管
5例患者的腫瘤均全部切除,術后病理常規檢查診斷為淋巴管瘤。術后病者均在10 d內順利出院,無死亡病例發生?;純撼鲈簳r患側均有局部凹陷畸形存在,2例有手術側下唇歪斜(圖4)。患兒均能按期隨訪,隨訪率達100%;5例患者都臨床治愈,追蹤時間達1年以上未見復發臨床表現。追蹤滿5年的患者2例見面頸部凹陷明顯減輕,動靜時下唇歪斜不明顯,患者家長滿意(圖5)。

圖4 A患者術后正位照

圖5 B患者術后側位照
淋巴管瘤是一種錯構瘤,由增生和擴大的淋巴管構成。除極少數較小者可自行閉合外,多需手術治療[3]。頸部淋巴管瘤可順臨床間隙廣泛浸潤,在形成過程當中常常圍繞頸部大血管和神經。腫瘤基底部深在,具有外形不一、界限不清等特點。此外,小兒頸部較短,手術視野狹窄,難于做到良好暴露,因而手術切除難度大,術中及術后并發癥常見。術前應對手術難度有充分估計,做好充足準備。對于瘤體巨大、估計其基底部位置較深者術前應行彩超、MRI和CTA等影像學檢查,幫助判斷腫瘤位置、范圍,是否與局部血管、神經重要結構相連,以此為手術治療方案提供理論依據。小兒淋巴管瘤的病理屬性仍是爭論的熱點,最具有代表性者有兩種,即淋巴管畸形和腫瘤學說。治療手段有外科手術、硬化劑注射和兩者兼用等。瘤腔注射法主要以平陽霉素為主,目前文獻報道有較高的有效率[4]。缺點是治療周期長、發熱、肺纖維化、復發,嚴重者致腫瘤部分周界與周圍形成粘連,增加手術的復雜程度。外科手術是治療小兒面頸巨大型淋巴管瘤的重要手段[5],但存在術后并發癥和完整切除困難。查文獻得知術后并發癥高達16.4%~46.4%,且有5%~l0%的復發率[6]。獲得完整切除的概率為65.2%~75.5%[7-9],本組5例均得到完整切除,無復發??赡苁遣簲瞪?,追蹤時間不夠長的原因。但只要術前具有充分的評估,精細的手術操作,術后精心護理,一次性完整手術切除腫瘤是可能的。
3.1 關于手術時機的問題 筆者認為,在綜合考慮患兒對手術的耐受性后,位于面頸部的巨大淋巴管瘤應堅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原因如下:①小兒面頸部淋巴瘤無自行消退的可能;②此處的解剖構成精細和重要,手術的創傷和潛在風險隨著腫物越大而增大。若早期發現,手術達到根治的可能性越大,手術并發癥越少;③如果不及時干預,待腫物逐步增大至一定體積,會出現壓迫鄰近組織等危害身體的并發癥;④小兒正處于高速發育時期,腫瘤巨大擠壓而影響頜骨、肌肉、頸椎等生長發育,嚴重影響美觀和功能;⑤小兒腫瘤先天發病,增大明顯,容貌不佳,對家長心理造成很大的負擔。
3.2 術前評估和準備 術前評估患兒一般情況,全面了解病情,對手術的成功和減少手術并發癥都十分重要。有時還必須請相關科室會診,如兒科醫師、麻醉醫師等,幫助排除手術禁忌證和并發癥。前者可指導用藥,評估是否術后須送重癥監護室;后者可以提前準備合適的插管導管、麻醉體位及用藥。本組1例有腫瘤壓迫氣管癥狀,麻醉插管時選擇身體偏向患側的體位,減輕壓迫癥狀,順利完成麻醉和手術。此外,應向家屬反復講解手術的方式、術中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術后的配合及預后,使家屬對手術做到心中有數,取得家屬的理解和配合,避免誤解而發生糾紛。
3.3 完整切除腫瘤的操作要點 在進行手術操作時,應遵循由淺入深、先易后難、全面推進、避開主要的血管與神經的操作原則。為避免重要的結構損傷,手術時先分離腫瘤的淺面,再至深面,最后達解剖復雜的區域。在手術時,有些患者因為腫瘤基底位置深在,形狀不規則,邊界不清,小兒頸部較短,手術視野狹窄,難于做到良好暴露。不能固守一個部位解剖到底,這樣容易誤傷重要的解剖結構,導致術后永久性的功能障礙;如果瘤體過大,影響視野,可抽出部分囊液,但不能全部抽盡,應保持一定的張力充滿度,以便分清邊界,利于切盡;如誤切開時,可夾住結扎。小兒面頸部可供的直視范圍有限,腫瘤巨大時視野更小,可穿刺吸液縮小體積。在周圍剝離清晰邊界后再仔細分離鄰近組織、粘連嚴重部分的瘤體;對包繞重要神經、血管的瘤體小房可分次切斷剝離。5例腫瘤術中均見包繞重要神經、血管,本文筆者采取分段切開,鉗夾結扎,保持一定容積囊液存在,以便分清周圍組織邊界,保證了腫瘤徹底的切除。腫瘤底部及其包繞副神經、頸動脈鞘是完整切除的難點,也是腫瘤復發的主要原因,手術操作應高度精細,術者應高度重視。
3.4 預防并發癥的措施 術后創內積液,因為瘤體較大,術中剝離創面較大,多數存在淋巴回流障礙;而且術后頸部加壓包扎困難,淋巴液、組織滲液在局部積聚,形成皮下積液。為減少皮下積液的發生率,首先是要仔細結扎與淋巴管瘤相連的所有可疑的淋巴管樣組織,特別在腫瘤下極、頸內靜脈根部附近,應分清淋巴管分支的大概解剖位置,穩當結扎,以防淋巴管瘺。其次,腫瘤波及腮腺,術中切開破壞腺泡,涎液外流,應嚴密縫扎,如疊瓦式加強縫合或荷包縫合結扎,杜絕涎瘺。最后,由于創面較大,小兒自控能力差,難以配合,加壓固定術后皮瓣之上的敷料容易松垮,達不到有效壓力,故易留下死腔,因此負壓引流通暢在預防積液中變得更為重要。術后患兒躁動,經常抓扯負壓球管,致切口撕裂漏氣,所以應定期觀察負壓球,制動患兒。教會陪護人監視負壓球狀態,利于及時采取措施,維持有效的負壓,防治術區積液;神經損傷:神經、血管損傷是頸部淋巴管瘤手術的常見并發癥。不慎損傷神經可造成聲嘶、嗆咳,甚至永久性面神經麻痹,警惕面神經下頜沿支損傷,其后果有時比腫瘤殘留更為嚴重。由于小兒面頸部神經細小,面神經總干直徑僅有1~2 mm,及其分支外觀與纖維索帶易混淆,此外因腫瘤壓迫可導致神經的解剖移位,所以術者解剖神經過程中選用整形器械,應平行神經支,輕柔、精細分離,切勿粗魯草率,仔細分辨神經和纖維,不要盲目切斷,盡量避免鉗夾神經。如果出血,利用濕紗布輕壓迫止血,盡可能降低對面神經的機械性損傷。必要時在吸引頭包纏紗布,避免負壓過大和直接吸附神經。術者應深刻認識到小兒和成人手術耐受力不同,這樣的意識始終貫穿在術中、術后。筆者使用電刀頻率是成人的1/2~2/3倍。電刀有傳導熱效能和損傷周圍組織的弊端,若不減少其頻率會灼傷小兒神經。負壓管由小兒導尿管代替,負壓力相當成人量的1/2,留放負壓管位置應避開神經,持續的負壓會造成神經的不可逆損傷。術后如出現不完全性面癱可應用藥物對癥治療,早期應用,面癱癥狀恢復良好;出血:面頸部血管眾多,極易出血,小兒血容量少,少量出血可能致命,所以要求術中必須止血徹底,多使用結扎、縫扎;手術結束時,反復沖洗術腔,詳細查看創面,出血點或可疑出血點使用雙極電凝,減少熱損傷。本組1例術后返回病房,發現負壓球引流量較多,有出血征兆,立即送回手術室,拆除縫線,暴露創面,重新止血成功。
[1]de Serres LM,Sie KC,Richardson MA.Lymphatic malformations of the head neck[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5,121:577-582.
[2]Hauser H,Mischinger HJ,Beham A,et al.Cystic retroperitoneal. lymphangiomas in adults[J].Eur J Surg Oncol,1997,23:322-326.
[3]張金哲.現代小兒腫瘤外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77.
[4]焦建軍,張學強,陳永革,等.平陽霉素瘤腔注射治療嬰幼兒頜面頸部巨型淋巴管瘤臨床報告[J].北京口腔醫學,2001,9(2):90-91, 102.
[5]朱光連,楊傳民,董 倩.小兒頸部淋巴管瘤手術并發癥的防治[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1995,16(2):73-74.
[6]楊舒泉,王慧貞.小兒頸部淋巴管瘤的手術治療[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1987,8(1):22-23.
[7]Hancock BJ,Dickens ST,Luks FI,et al.Complication of lymphangiomas in children[J].J Pediatr Surg,1992,27(2):202-203.
[8]褚先秋,趙玲芳,袁小麗,等.小兒頸部淋巴管瘤43例診治[J].浙江腫瘤,1998,4(2):87-89.
[9]羅意革,楊體泉,譚志忠,等.小兒頸部淋巴管瘤治療28年回顧[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02:1(5):338-340,365.
R729
B
1003—6350(2015)11—1677—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1.0600
2014-10-23)
黃謝山。E-mail:hnsun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