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
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以及“大數據時代”的概念深入人心,以支付寶為首的互聯網金融正以顛覆傳統的革命性主導力量侵蝕著傳統金融業的發展,這股浪潮為普惠大眾帶來了解渴之水,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新元素。傳統的商業銀行各類核心業務的發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其中介地位、營銷渠道、盈利模式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因此商業銀行對此的對策必須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沖擊;對策
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背景
近幾年來,支付寶、余額寶、云計算等類似的新名詞在金融行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頻繁,而智能手機的逐漸推廣更加速互聯網金融的持續發展,傳統的金融機構業務正遭受著巨大的沖擊,人們只需依靠鼠標的點擊或是手機上的APP就可進行在線貸款申請、業務辦理等操作,不再需要在銀行的營業網點以排隊叫號的形式辦理業務。
不難發現,傳統的商業銀行無論是在業務創造、盈利水平等方面都遠遠落后于互聯網金融的高速前進。傳統商業銀行必須建立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思維,尋求經營模式的轉型升級,這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二、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
1.弱化支付中介地位
在傳統的商業銀行中,中介業務是三大核心業務之一,但是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強勢發展,以支付寶為首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依托大數據的技術支持,互聯網在線支付的規模正呈現著爆炸性的膨脹,銀行的代理結算、支付數量驟減,遭到了互聯網金融巨大的侵蝕。傳統商業銀行支付中介的龐大地位被逐漸弱化,而隨著金融脫媒的逐漸滲透,商業銀行的傳統中介優勢將岌岌可危,由此而減少的相關代理業務費也會影響到商業銀行的最終利潤。
2.破壞傳統融資格局
傳統的商業銀行主要的收入都來自于存貸利差,而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利差收入在商業銀行總收入的占比會遭到嚴重的削弱。對于一些起步艱難、規模相對較小、信用風險相對較大的小微企業來說,目前興起的新興融資平臺更適合于該類企業進行融資,企業本身天然的缺陷導致其很難在傳統的金融機構覓得資金,但是基于大數據的P2P平臺為這些小微企業提供了融資的可能,提高了資金在小微企業內的配置效率。
3.變革產品營銷渠道
傳統的商業銀行在金融產品的營銷方面主要采取了零售模式、物理渠道,這種產品銷售的模式相對而言效率低下,營銷成功率較低。而互聯網金融借助網絡平臺的大數據優勢,將傳統的物理渠道擴展到虛擬渠道,利用高效率的數據獲取篩選功能準確定位客戶需求,并對目標客戶進行更有效率的分類管理,以多層分銷的模式克服了傳統零售模式的缺點。
4.沖擊傳統盈利模式
傳統的盈利背景下,銀行的收入主要來自于利差,而相當大一部分利潤都來自于大客戶、大企業的綜合性業務,這類盈利模式極易受到市場的波動及影響,與經濟的浪潮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受其影響較大。但是,互聯網金融其“普惠金融”的經營理念,專注于高效、快捷的小微金融服務,在金融需求以及服務渠道方面都具有較高的集中度,而改變了營業網點式的分層服務模式,客戶排隊辦理業務效率低下,盈利水平低,無法滿足當今時代快速發展的步伐。
三、傳統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1.拓展互聯網營銷渠道
商業銀行應在自身傳統核心業務發展的基礎上拓展各項營銷渠道及模式,深度挖掘網絡營銷的高效性及盈利性,在互聯網分銷渠道上全面拓展線上營銷業務,爭取實行線上與線下的高度整合,提升聯動營運能力。在傳統柜臺業務發展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網上銀行與手機銀行,使客戶能夠隨時隨地辦理相關業務,提高業務辦理的效率。通過整體的物理渠道與虛擬渠道相互促進,在線上線下綜合化的為金融產品尋找目標客戶、實行分銷。
2.升級相關業務體系
面對互聯網金融咄咄逼人的發展態勢,形式各樣的金融產品正逐漸面向我們普通大眾,因此商業銀行要吸取網絡平臺發展新型業務的經驗,努力實現金融工具與金融產品的有機結合,最大化此類服務的集聚效應,開發應對互聯網金融競爭的特色業務,以普通大眾為導向,充分利用綜合資源,在電子商務、移動金融、網絡信貸等方面進行嚴格的組織管理,形成網絡在線辦理的O2O經營模式。
3.夯實數據管理
互聯網金融之所以呈現出如今的蓬勃之勢,有很大一部分的功勞要記在后臺龐大的數據支撐上,數據整合、處理的高效是業務辦理效率的決定性因素,商業銀行要重視數據的倉儲建設,與銀行賬戶、相關交易記錄、協議合同方面的信息要有效管理。此外,商業銀行不僅要注意金融信息的管理,對于類似商戶經營、在線訂購、售后服務評價等非金融的信息也要予以關注,這兩類信息是有效交織結合在一起的,都對商業銀行的業務水平起到決定作用。
4.加強風險防范
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是其自身的營銷方式新穎,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目前監管的缺失,由于是發展起來的新型金融創新,目前的法律法規還沒有對其進行嚴格的風險防控措施方面的限制,其潛在的風險性給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因此,商業銀行在進行金融創新時,要加強風險的防控手段,完善相關風險預警機制,做好內部及外部的審慎制度,最大程度的降低風險轉移的可能性及連鎖反應,特別是在發展電子業務中的操作風險與技術風險,尤其要受到相關管理人員的重視。
參考文獻:
[1]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袁博,李永剛,張逸龍.互聯網金融發展對中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12):66-70.
[3]陳海強.互聯網金融時代商業銀行的創新發展[J].寧波大學學報,2014(01):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