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誠
摘 要:《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2006年發布以來,第一次詳盡、明確規范了國內企業套期保值的業務的核算,同時提高了國內外報告相關方獲取企業信息的透明度和準確性。但是該準則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作者在仔細學習了準則之后,結合自己多年從事套期保值交易和會計核算業務的經驗,旨在從應用的角度考量套期保值會計實踐中的一些問題,并對部分問題的解決提出意見和對策。
關鍵詞:準則;套期保值;公允價值;問題;對策
一、套期保值會計實踐中的問題
1.現行準則規定套期關系應由管理層指定,某項客觀上滿足套期保值的業務關系是否屬于套期保值或是相互獨立的資產/負債取決于管理層的指定,如果兩個主體擁有相同或類似的現貨交易和衍生頭寸,只因為一方采用套期保值會計核算,另一方不采用,而導致兩者會計信息出現重大差異;同時,同一個主體對同一類型業務前后對套期關系的指定不一致也將導致會計信息前后不一,這顯然都是有違可比性原則的。
2.現行套期保值準則中公允價值套期和現金流量套期界限不明晰,存在重疊空間,具體業務中某項業務的類型劃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層的思路,隨意性較大,存在報表調整甚至操縱的空間。
3.套期保值有效性標準的設定含糊,80%-125%的損益標準是否包含流轉稅差異未能明確。考慮到我國期貨交易在非交割環節不納稅,而期貨價格為含稅報價,另一方面現貨交易則需計征增值稅,為達到有效對沖的目的,主體必須降低保值比率,此舉在論證套保有效性時很難得到認可。會計準則講解中對該項損益標準的得出給出了幾種方法,我們注意到考慮基差風險,套期保值主要條款比較法得出的結果往往存在問題。
4.公允價值是否能可靠獲得的問題。如果所有的套期工具都存在活躍有效的市場,相關方可輕易進入,則可輕松實現對公允價值和未來現金流量的合理計量和估計。對于一部分資產和金融工具來說,這樣的市場的確存在。但是對于更多的非標準化產品來說,其活躍有效市場并不存在,而且大量的OTC產品甚至場外一對一發行,每個產品風險結構和模型都不一樣,即使利用估值技術也較難取得各方認可的公允價值。
5.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主體應持續對套期保值的有效性進行跟蹤,在套期保值業務按計劃結束之前,報告期結束時企業應對套期保值有效性進行評價。但是交易活動通常是跨期間連續的,特別是由于基差變動的關系,在保值期間不排除某段時間內從累計變動數或單個期間變動數看公允價值或現金流量變動比率超過80%-125%的標準范圍,若因此認定套期無效顯然是不恰當的。
6.套期保值會計成本較高,被定位為企業通常不應得的正面指標,當作“獎品”而因此設定一系列不必要的“門檻”。套期保值準則要求對套期關系進行正式書面指定、套期有效性進行持續追蹤評價,企業需要進行大量繁瑣的前期中期工作方可啟用套期保值會計,如有任一方面不滿足要求,則需立刻退出套期保值會計。這無疑加大了套期會計的執行難度,增加了實施成本。
7.由于套期保值業務涉及新興領域,業務人員、企業財務人員及審計人員各自工作不同領域,日常溝通專業跨度較大,使得核算和審計難度很大。在實踐中,為了逃避核算和披露的繁瑣,不排除相關方刻意往非套期保值會計方向引導業務的情況。
二、部分問題的處理對策
1.對特定業務使用套期保值會計應該是主體的義務,一項業務若滿足套期保值條件,則應轉入套期保值核算,不再依賴管理層指定,且不得僅由管理層的意愿而終止套期保值會計核算,以最大限度避免對會計信息的人為影響。
2.FASB取消了對套期關系必須“高度有效”的要求,對套期關系的數量測定及套期關系測試的“持續性”要求。只需套期關系成立之初對套期的有效性進行數量測試,套期保值業務期間只有在有跡象表明套期關系不再合理有效的時候,才需要對套期的有效性進行重新測試。國內亦可借鑒這種做法,如果能夠合理預見到套期保值按計劃結束后,最終是有效的,則可適當放松甚至取消對保值期間保值效果的標準限制,以適應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變化。
3.對公允價值套期和現金流量套期之間應設定更為明晰的界線,盡量避免僅因為管理層的風險戰略不一致,而導致單項業務可能被任意劃分套期保值類型的情況發生。
4.稅法規定增值稅是價外稅,我國的主要交易機關未按國際通行做法而轉對所有品種實施含稅報價,這是對交易者普遍缺乏稅法常識和場外交易市場例行含稅報價方式的妥協。交易機關如果能調整報價方式,啟用不含稅報價方式,在轉入交割環節時另加增值稅,這將給損益核算和套期保值比率的確定帶來很大便利。
5.企業和審計機關應加強自身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更為細分和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同時,企業在相關業務開展時建立健全業務臺帳和核算體系,力圖前后臺記錄均能清晰反映業務執行情況和管理層的意圖,為會計核算和業務評估提供更為詳實的信息。
三、結論
《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為企業的套期保值業務核算設置了很高的門檻,給其執行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中一部分是企業可以通過加強自身管理與提高業務技能解決的,也有一些問題則需要進行制度上的調整。相信隨著企業的成長及相關制度規范的改進和成熟,套期保值業務的核算將日趨公正透明。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S].財會,2006
[2]王寧.衍生金融工具套期會計探究[J].會計,2011,12: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