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嫣
《汽車商業評論》:博世柴油共軌技術在中國的優勢?
布蘭德:博世是一家百年企業,在中國已經有60余家子公司,32000名員工,以及17個研發中心。這給了我們很強的發展實力。這給我們提供了高科技儲備,我們現在致力于植根本土的策略,在中國研發,在中國生產。
談到近年來中國推進的國IV研發,從20年前,博世一直在研究高壓共軌技術。而在尾氣后處理系統方面,博世亦有很強的技術水平。沒有尾氣后處理系統,很難達到國IV標準。
中國市場一直是最重要的市場,所以我們一直在發展我們在中國的研發能力。在過去5年里,博世在中國的增長率一直是強于市場平均水平的。
博世在漢諾威展出的技術中,有很多很尖端,但對于中國商用車市場而言,似乎并不“實用”。您認為這些技術是否有可能進入中國?
我們提供給客戶的是全系統的解決方案。我們根據汽車制造商的需求來研發技術,汽車制造商有這些需求,因此誕生了這些技術。的確,從終端消費者角度而言,或許有困難,但是這些發展都是一步一步的。
比如博世有一項技術叫做MySPIN(My Smartphone integration),其可以解放商用車駕駛員的雙手,讓駕駛員的行車過程更為輕松。當終端消費者能切切實實感受到技術帶來的好處時,也會慢慢接受的。
即使沒有一個車隊,只是小型自營企業,這些新的技術也能適用于他們,讓他們的駕駛效率提高。在我們的研究中,車輛普遍可以提升5%的燃油經濟性,而在一些案例中,甚至可以提高到9%的燃油經濟性。
在進行研發、推廣車聯網技術之前,博世對這些技術是否有一定的市場預期?
我們沒有具體的數據,但我們預計,未來5?8年,全球大概有幾十億到幾百億元的銷售額——包括乘用車與商用車市場。
博世也是比較傳統的零部件企業,目前互聯網公司也紛紛表示要造車,博世是怎么看待互聯網造車的潮流?
我認為互聯網企業未來會是我們的客戶?,F在對車的定義可能是:能夠行駛500公里不用加油,能夠達到時速200公里,能夠坐五個人??未來對于車的定義或許會改變,到時,對于汽車零部件的要求或許也會改變——但是有一些功能是不變的,比如加速、減速、轉向等等,這就依然需要我們現在所做的零部件,也需要我們的技術。
我們想要做的,就是做好應對未來的準備。目前我還不能透露具體的規劃,但是博世樂于與其他企業開展合作。
目前中國政府開展了一系列反壟斷調查,您怎么看待這一情況,是否會對未來博世的發展有影響?
我從媒體上對這些情況有一定的了解。我們目前尚未接到來自中國政府的調查與問詢。而我們也相信,中國政府會保護市場的自由競爭,所以我并不認為這會對博世產生任何影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