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荷 謝 寒
1.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萬州404120 2.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中醫分院
·藥灸療法·
藥泥灸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的臨床觀察※
明 荷1謝 寒2
1.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萬州404120 2.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中醫分院
痛經是一種女性常見的疾病,主要表現為經期或者行經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部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嚴重者可伴有惡心、嘔吐、出汗等癥狀。痛經又可分為原發性痛經與繼發性痛經兩種。原發性痛經即功能性痛經,是年輕女性十分常見的病證,原發性痛經不伴有明顯的盆腔器質性疾病。
中醫認為痛經可因六淫為害:飲寒涉冷,重傷陽氣,寒凝血瘀;感受濕熱之邪,熱傷津液、濕邪黏滯,導致氣血運行受阻;或是情志所傷,肝氣郁結,失于條達;亦或因素體不足,胞宮失于濡養;稟賦不足,陽虛于內,胞宮失于溫煦,使沖任氣血受阻出現經期或行經前后呈周期性小腹疼痛。同時本病的發生與素體及經期、經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環境有關,但最終氣血運行不暢是原發性痛經最主要的病理基礎。根據臨床表現、病因等,中醫學將痛經辨證為以下幾型:腎氣虧虛、氣血虛弱、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濕熱蘊結型[1],藥泥灸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療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68例痛經患者來自我校在校學生和我校附屬醫院中醫分院門診,年齡18~32歲,并經婦科檢查排除生殖系統器質性病變,隨機分為治療組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2例,年齡最小12歲,最大30歲;對比組32例,年齡最小13歲,最大3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0。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兩組患者的病程、年齡、疼痛持續時間及月經狀況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和《中醫婦科學》[1]制定。①經期或經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至暈厥,呈周期性發作。②好發于未婚青年女性。③排除盆腔器質性疾病所致的腹痛。④寒凝血瘀型臨床表現:經前或行經期間小腹冷痛,按之痛甚或拒按,得熱痛減,或者周期延后,經血量少,色暗有塊;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


治療組采用藥泥灸。藥泥的制備:根據寒凝血瘀癥狀,在辨證的基礎上擬定藥泥方(痛經方),藥物組成為:川芎10 g,附子5 g,肉桂10 g,干姜10 g,當歸10 g,五靈脂10 g,丁香5 g,月季10 g,延胡索10 g,陳艾10 g。上藥相合研末待用。與天然蜂蠟、火山礦物泥、電氣石粉等按比例混合后制備。方法:于月經來潮前2 d開始,將藥泥用微波爐加熱使其熔化,待稍冷卻后(冷卻溫度為患者能耐受的最高溫度)涂敷于患者的小腹,腰骶部(兩個部位可以分開進行);厚度約1~2 cm。并用保鮮膜纏繞覆蓋以保持溫度。當患者感覺不到熱度的時候即可取下。每天1次,直至月經來潮后第1天止。治療3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
對照組:采用布洛芬緩釋膠囊(廣州柏塞羅藥業有限公司,規格:0.3 g/粒,國藥準字H20043148)。于月經來潮前2天開始口服,每次0.3 g,2次/d。
療效評定標準[3]。治愈:治療后積分恢復至0,其他伴隨癥狀消失,結束治療后連續3個月經周期不復發者。顯效:治療后積分降至之前的1/2,腹痛明顯減輕,其他癥狀好轉,不服用止痛藥能堅持工作,但不能堅持3個月;有效:治療后積分降至之前的1/2~3/4,腹痛明顯減輕,其他癥狀好轉,服用止痛藥能堅持工作;無效:積分沒有改變,甚至上升,腹痛以及其他癥狀沒有改變者。
兩組療效比較銅陵表2。

表2 兩組在治療3個療程后的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兩組治療后痛疼評分比較銅陵表3。

表3 治療后疼痛評分比較±s)
注:△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P<0.01與對照組周期比較,△P<0.05
治療前后兼癥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兼癥比較(癥狀消失或減輕例數/總例數)
*表示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P<0.01
由表2、表3、表4可見,治療組總有效率93.75%;對照組總有效率65.6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兩組疼痛評分在治療前后亦有顯著差異(P<0.005)。
中醫學有關痛經的記載最早見于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代婦人雜病脈癥并治》:“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丹溪心法·婦人》云:“臨行時腰痛腹痛乃是瘀滯,有瘀血”;《血證論》說:“若無瘀血,則經自流通,安行無恙”,均提出瘀血為痛經的基本病機,并以活血止痛為治療法則。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說:“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氣血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于胞絡,損沖任之脈……其經血虛,受風冷,故月水將來之際,血氣動于風冷,風冷與血氣相擊,故令痛也”。提出痛經的發病機制主要為風冷之氣,客于胞絡,損沖任之脈,沖任瘀阻、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臨床少女或未婚女性出現的原發性痛經多見寒凝血瘀型痛經。
藥泥灸是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中醫分院姜興鵬院長根據臨床經驗以及《邱天道泥灸十六講》等參考資料通過不斷改進,歷經3年,研制出了以天然蜂蠟、火山礦物泥、電氣石粉、中藥和黏合劑為主要材料的藥蠟泥。痛經方藥泥灸采用川芎、附子、肉桂、當歸等多味中藥組成。川芎性溫,氣香升散,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主治月經不調,痛經。附子辛熱,補火助陽,散寒止痛。肉桂性大熱味辛,能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活血通經。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蜂蠟能排汗,致使局部新陳代謝活躍。火山礦物泥含有天然活性炭、鉀、鍶、鋅等26種以上的微量元素,不斷釋放出大量負離子,且蘊含巨大的磁性能量,具有保健的特別功效。以上藥物與蠟泥相配制成的藥泥氣味芳香、經加溫融化后灸于患者的小腹部和腰骶部。藥泥經微波加熱融化后的熱力及材料自身的熱電效應和保溫作用,可起到明顯的溫補及振奮人體陽氣的作用。陽氣足則人體氣血、精血及津液的生化和輸送、散布作用正常,同時加強人體的防御和衛外功能。藥泥施灸于患處或者經絡腧穴,開啟腠理,給邪氣以出路,將風、寒、濕等邪氣排出,人體經絡氣血暢通,則疾病自愈。藥泥經微波加熱融化后敷貼于患處后,其強烈的熱力、多種微量元素和中藥的持久透入作用,具有顯著的補充人體陽氣、疏通經絡氣血的作用,則痛經可除。
本研究結果表明,藥泥灸對于寒凝血瘀型痛經在臨床治療上有良好的療效,操作簡單,患者易于接受,但是否會影響體內前列腺素的表達尚需進一步研究。
[1]馬寶璋,齊聰.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93-96.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34.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263:266.
2015-03-30)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苗圃工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