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劍 許可可
(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洪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溫州 325000)
·穴位貼敷·
冬病夏治咳喘貼干預反復呼吸道感染臨床療效觀察
黃 劍 許可可
(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洪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溫州 325000)
反復呼吸道感染(RRI)是臨床常見病。反復呼吸道感染屬于中醫“虛證”范疇,由于稟賦不足,肺脾兩虛,肺氣虛弱則表衛不固,脾胃虛弱則化源不足,五臟皆虛,故易受外邪侵襲。十多年來,筆者根據中醫學治未病“緩則治其本” “冬病夏治”的方法,自制冬病夏治咳喘貼進行穴位敷貼治療本病,取得滿意療效。通過本研究觀察本療法對反復呼吸道感染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評價冬病夏治防治本病的臨床療效。
1.病例來源 采用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方法。病例來源于2011~2013年三伏期間溫州市鹿城區洪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溫州市鹿城區南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敷貼患者。按照診斷標準納入病例135例,敷貼組與空白組比例為2∶1,按照就診順序隨機入組敷貼組90例和空白組45例。
2.診斷流程與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小兒參照2007年《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和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修訂的臨床概念和判斷條件[1]:根據年齡、潛在的原因及部位不同,將反復呼吸道感染分為反復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復下呼吸道感染,后者又可分為反復氣管支氣管炎和反復肺炎。見表1。

表1 反復呼吸道感染判斷條件
注:①兩次感染間隔時間至少7 d以上。②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數不夠,可以將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數相加,反之則不能。但若反復感染是以下呼吸道為主,則應定義為反復下呼吸道感染。③確定次數須連續觀察1年。④反復肺炎指1年內反復患肺炎≥2次,肺炎須由肺部體征和影像學證實,兩次肺炎診斷期間肺炎體征和影像學改變應完全消失
成人患者參照《中醫呼吸病學》[2]擬定:病程在1年以上,反復出現呼吸道感染癥狀,間隙時間一般不少于7 d,每年呼吸道感染次數≥5次。發作時臨床表現為咳嗽、咯痰、發熱、胸悶,查體雙肺呼吸音粗,或可聞及濕性啰音等。
(2)中醫證候診斷標準:①肺氣虧虛型:平素自汗,怕風,常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發病前噴嚏頻作,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脈濡。 ②脾氣虧虛型:平素有痰,倦怠乏力,食少便溏,每因飲食失當而引發。舌苔薄白,脈細緩。 ③腎氣虧虛型:平素氣息短促,動則尤甚。腰酸腿軟,耳鳴,不耐勞累,肢欠溫,小便頻數。舌淡,脈沉細。
敷貼組在2011年夏季頭伏、二伏、三伏的第1天穴位敷貼,共3次,每次敷貼4 h。
空白組則不采用敷貼干預方法。
各組囑其常規預防(如防寒、加強鍛煉、避免接觸過敏源等),在觀察期間若出現咳喘病的急性發作,允許抗炎平喘的基礎治療。兩組病例基礎治療的方案相同,但不得使用影響免疫功能的藥物。
敷貼藥物:冬病夏治咳喘貼主要成分: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生姜等。將以上藥物打成粉末,用麻油浸泡后,反復熬制,加黃丹、白蠟等輔料提煉成膏劑,置于3 cm×3 cm網狀紙膠膏中心部分內徑為2 cm墊環內備用。
敷貼取穴及操作方法:取雙側肺俞、定喘、膏肓俞穴,將冬病夏治咳喘貼固定于穴位,每次貼藥時間為4 h。
療效觀察:①綜合療效評定:追問治療前1年內本病患病及診治情況,治療開始后1年門診隨訪,觀察治療后1年內本病發作次數、發作時情況。
療效評定標準[3]。臨床控制:1年內無呼吸道感染發生;顯效:1年內偶有呼吸道感染發生(每年2次以下);有效:1年內發作次數及癥狀明顯減輕,病程縮短;無效:1年內癥狀、發作次數、病程無改變或加重者。②中醫證候療效:觀察咳嗽、咯痰、喘息、哮鳴、易感冒、鼻塞、流涕、納呆、腹脹、自汗、氣短、神疲乏力、夜尿頻多、腰膝酸軟、便秘、便溏15個癥狀和舌象脈象,采用半定量等級計分評價方法,即按無、輕、中、重4個等級分別記0、1、2、3分。舌苔脈象具體描述,不記分。其中對于咳嗽、咯痰、喘息、哮鳴4項的評分,以過去1年中發作最嚴重的1次作為判定依據。
療效評定標準:根據積分法判定證候療效,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本以定療效標準。臨床控制: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
安全性評價:記錄出現的不良反應,如皮膚局部紅腫熱痛、過敏、起皰等。
結果:敷貼組90例,脫落6例,剔除4例;空白組45例,脫落4例,剔除1例。兩組受試者在年齡、性別、病程、中醫證型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受試者依從性良好。
1.綜合療效分析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綜合療效(例)
注:與空白組比較,*P<0.01
由表2可見,與空白組相比,敷貼組總療效有顯著差異(P<0.01),說明敷貼組療效明顯優于空白組。
2.中醫證候療效分析見表3。

表3 兩組中醫證候療效(例)
注:與空白組比較,*P<0.01
由表3可見,與空白組相比,敷貼組總療效有顯著差異(P<0.01),說明敷貼組中醫證候療效明顯優于空白組。
3.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總分變化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總分±s)
注:與空白組比較,*P<0.01
由表4可見,與空白組相比,敷貼組治療后中醫癥狀總分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敷貼組治療后能明顯改善中醫癥狀。
4.安全性分析:敷貼組12例患者出現皮膚發癢,2例出現鼻血,均癥狀較輕。是否直接與本療法有關,有待做進一步的跟蹤觀察。
冬病夏治咳喘貼藥用祛痰利氣、散寒逐飲之大辛大溫陽性藥物。本療法取穴多為背部陽經之背腧穴,同時取其自然界三伏天陽氣和人體內陽氣同氣相求的治療機制,收復咳喘病患者機體耗散之正氣,培補肺脾腎三臟,驅散咳喘病“宿根”之痰飲內伏,使正氣漸復,機體免疫力增強。本療法干預呼吸道感染臨床綜合療效、中醫證候療效顯著,且臨床操作簡便,值得推廣。
[1]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臨床概念和判斷條件[J].中華兒科雜志,2007,46(2):108.
[2]歐陽忠興,柯新橋.中醫呼吸病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4:439.
[3]胡皓夫.現代兒科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262.
201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