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鋒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長沙410007)
推拿對術后踝關節炎活動功能的影響
趙 鋒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長沙410007)
創傷性關節炎是繼發于關節創傷的骨關節炎,該病發病時間長短不一,臨床主要表現為受累關節的疼痛、不同程度的關節活動障礙,嚴重者有畸形改變,甚至致殘。筆者自2009年以來,采用推拿治療創傷性關節炎38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12~69歲,平均40.5±14.8歲;單踝骨折11例,雙踝骨折3例,三踝骨折13例,跖骨骨折8例,跖骨骨折合并楔骨骨折2例,距骨骨折1例。手術至推拿治療開始時間60~180 d。
一般治療:適當休息,避免負重及長時間行走,根據“動靜結合”原則,囑患者適當功能鍛煉。
推拿治療:用大小魚際、拇指采用按、揉等手法松解踝關節及小腿肌肉、跟腱共10 min,用拇指指腹順著或垂直于肌腱走行方向采用捋法、撥法理順脛前后肌腱、腓骨長短肌腱、趾伸屈肌腱共10 min;分別將踝關節置于背伸、跖屈、內外翻位,并保持各1 min,保持時配合采用手法按揉進一步松解關節囊。最后醫者一手扶患者踝背,一手扶患者足背,分別進行順逆時針的搖法,可同時施加牽引,共5 min。手法治療每周5 d,休息2 d,4周為1個療程。
療效評定: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患側踝關節跖屈、背伸活動度及美國足與踝關節協會(American Ortho-paedic M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與后足功能評分[1]
結果:本組38例患者,治療4周后,患側踝關節功能明顯改善,跖屈、背伸角度均較治療前增加,AOFAS評分亦較治療前提高

表1 38例足踝部損傷患者患側踝關節活動度及AOFAS評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創傷性關節炎是骨科常見病、多發病。屬中醫學“骨痹”范疇。是一種繼發的可以預防的骨關節病,又稱繼發性骨關節炎。是由于連續的物理性或機械性損傷導致的運動關節的軟骨變性、破壞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關節軟骨、軟骨下骨、滑膜、關節囊及周圍的肌肉和韌帶的一系列改變而引起的關節功能障礙。它的發生與體力勞動,同一關節長期反復勞損以及關節暴力傷、關節內骨折、關節內異物存留等有關[2]。創傷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雖然很多,但其效果不一。骨折術后患肢長期制動或患者功能鍛煉不足引起的局部組織粘連,是足踝部損傷術后踝關節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中醫推拿可以促進關節液的流動,增加關節軟骨和軟骨盤無血管區的營養,防止因活動減少引起的關節退變,從而達到理筋整復、滑利關節的作用,改善踝關節的活動功能。本研究中38例患者經推拿治療4周后,患側踝關節功能明顯改善,跖屈、背伸角度均較治療前增加,AOFAS評分亦較治療前提高,證實推拿治療可以有效改善術后踝關節炎的活動功能。總之,應用中醫推拿對足踝部損傷患者進行術后康復治療,有利于踝關節功能的恢復,療效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蔣協遠,王大偉.骨科臨床療效評價標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31-232.
[2]谷貴山,孫大輝,車明.創傷性關節炎[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20-24.
20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