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海輝 唐玉華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021008)
火罐聯合康復鍛煉治療中風偏癱恢復期患者的療效觀察
溫海輝 唐玉華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021008)
中風有較高的病死率、致殘率。因此探索更加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能夠更大程度的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幸存者的生存質量。我科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應用火罐聯合康復鍛煉結合常規治療治療中風偏癱恢復期患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報道如下。
入選50例患者為2008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科診治的中風偏癱恢復期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5例,平均年齡(62.5±10.5)歲;男14例,女11例。對照組25例,平均年齡(64±9.6)歲,男13例,女12例。臨床表現:單肢癱18例,偏側癱32例,共計患肢82只。其中肌力0~1級20只,2~3級35只,4級27只。伴頭暈、頭痛者11例,言語謇澀或不語者24例,口角歪斜伴流涎者18例,吞咽困難者13例,偏身感覺異常者20例。證型分布:痰瘀阻絡13例。肝陽暴亢14例,痰熱腑實8例,氣虛血瘀15例。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方面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病例納入標準:①首次發病或復發,患者病程均在2周~6個月,屬中風恢復期,以往發病無后遺癥者。②符合中華醫學會第4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③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診斷為中風病中經絡,證型為痰瘀阻絡,肝陽暴亢,痰熱腑實,氣虛血瘀。④年齡40~80歲。⑤入選病例均遺留肢體功能障礙,肢體肌力在0~4級。⑥意識清醒。⑦自愿接受治療、觀察及檢查者。⑧出血性中風患者頭部CT檢查顱內出血已經完全吸收者。
病例排除標準:①病程在2周以下或6個月以上的患者。②有嚴重心、肝、腎等并發癥,或合并有其他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不合作者(不能堅持治療或難以隨訪者)。④未滿規定觀察期而中斷治療,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者。⑤所應治療穴位或穴位附近皮膚有感染者。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總積分增加達45分以上者。⑦由各種血液病、類淀粉樣血管病、腦動脈炎、腫瘤腦轉移等非高血壓性疾病導致肢體偏癱患者。⑧出血性中風患者頭部CT檢查顱內仍有出血者。
兩組均給予西醫藥基礎治療。治療原則為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險因素,抗血小板聚集,降纖及改善循環治療,加強護理,防治并發癥[3]。
治療組在西醫基礎治療同時結合火罐聯合康復鍛煉。方法:(1)火罐操作方法:①閃罐:在保暖和遮擋患者的前提下,讓患者取俯臥位,在背部膀胱經、督脈分別從上到下、從下到上閃罐。②運罐:持溫熱罐體循背腰部督脈、膀胱經,往返施以振、搖、滾、揉法,至背腰部皮膚潮紅。③走罐:用棉簽蘸液體石蠟涂于施術部位上,沿督脈及膀胱經走向推罐,吸拔力的大小以推拉順手、患者疼痛能忍為宜,觀察走罐部位皮膚充血、顏色變為紫紅色,尤以局部出現紫色血瘀為最佳。④留罐:用紙巾將施術部位液體石蠟擦干后,于心俞、肝俞、膽俞、脾俞、腎俞、膈俞、肩井、大椎穴留罐,留罐時間為10 min。(2)康復鍛煉包括床旁被動肢體功能鍛煉及康復室作業療法[2]。共治療8周。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神經功能缺損評分(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法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進行評分。根據神經功能缺損分值的改變以及病殘程度的分級進行療效判斷。
NIHSS評分及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前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1),與對照組相比,治療后治療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改善(P<0.01),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1
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中醫證候療效比較:治療前兩組主要癥狀、體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主要癥狀、體征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1),與對照組相比,治療后治療組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改善(P<0.01),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體征改善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本研究結果提示西藥和火罐聯合康復鍛煉結合治療中風偏癱恢復期患者,與單純西醫藥治療比較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西醫學對中風恢復期的治療主要是控制危險因素、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循環等對癥治療,生存者有較高的致殘率。火罐聯合康復鍛煉治療可明顯提高中風偏癱的臨床療效,且治療越早效果越好。火罐增加了閃、搖、振、滾等多種方法,對背部督脈和膀胱經實施熨刮、牽拉、擠壓、彈撥等良性刺激,利用火罐的溫熱效應和機械效應,通過背部皮膚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徑傳到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大腦的興奮與抑制過程,使之趨于平衡狀態[3]。康復鍛煉早期使肢體處于功能位,防止無力肌肉由于重力作用使關節外展外旋而至肌肉韌帶拉傷。同時,早期肢體被動鍛煉防止肌肉萎縮及靜脈血栓形成,后期康復鍛煉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在中風偏癱的治療上,火罐聯合康復鍛煉治療中風偏癱是一種易為患者接受、堅持并普遍推廣的中醫外治法。
[1]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項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內科雜志,1996,29(6):379.
[2]賈建平.神經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3]胡彩華.平衡火罐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7):935-936.
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