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秀云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院,463000)
痛瀉要方加減治療腸易激綜合征46例臨床觀察
曹秀云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院,463000)
腸易激綜合征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其特征是腸道無器質性病變,但腸道對刺激的生理反應有過度或反常現象。表現為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有時糞中有黏液。其病因多不明確,但與精神因素關系密切。雖不能對患者身體健康產生危害,但可能會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隨著現代科技、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壓力的增大,發病率有所增加,尤其以中青年女性為多。近年來,本人用痛瀉要方加減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如下。
病例均來源于我院門診2011~2014年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6例。治療組男21例,女25例;年齡18~56歲,平均38歲;病程3個月~7年,平均2.5年。對照組男20例,女26例;年齡16~58歲,平均37歲;病程5個月~6年,平均2.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腸易激綜合征羅馬Ⅲ診斷標準》[1]在最近90 d內,每30 d至少有3 d出現反復發作的腹痛或不適癥狀,并具有下列情況中的2項或2項以上:①排便后癥狀改善;②伴隨排便頻率改變的松散便或稀水便;③排便急迫感或排便不盡感;④排出黏液;⑤腹脹。或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制定的《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肝郁脾虛型癥狀:腹痛即瀉,瀉后痛減,發作常與情緒因素有關;急躁易怒,善太息;或有腹脹,納差,舌質淡,苔白滑,脈弦細。
納入及排除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6~58歲;實驗室檢查:糞便常規檢查正常,可有黏液;X線鋇餐檢查:正常或可見腸管激惹現象;結腸鏡檢查:腸黏膜肉眼觀察及組織活檢均無異常。排除有器質性病變和其他病因引起的非功能性腹瀉。
治療組給予炒白術30 g,炒白芍20 g,炒陳皮15 g,防風10 g,生麥芽、炒麥芽各15 g,生山楂、炒山楂各15 g,生車前子、炒車前子各18 g。脾虛神疲乏力甚者,加黨參、山藥,以健脾益氣;中焦虛寒、脘腹冷痛者加干姜、吳茱萸,以溫中散寒;脾胃氣滯、脘腹脹滿者加木香、厚樸,以理氣行滯;氣虛下陷、久瀉不止者加炒升麻,以升陽止瀉;伴心煩失眠者加遠志、酸棗仁,養心安神;伴急躁易怒,善太息者,加柴胡、郁金,疏肝解郁;舌苔黃膩有郁熱者加黃連以清熱。
藥物由本院中藥房代煎,每天400 mL,分早晚2次服用療程為1個月。
對照組給予匹維溴銨片50 mg;3次/d,谷維素片20 mg,3次/d。療程為1個月。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療共識意見療效判斷標準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的證候療效判定標準擬定。痊愈:主要臨床癥狀消失,療效指數為100%。顯效:主要臨床癥狀基本消失,75%≤療效指數<100%。有效:臨床癥狀好轉,30%≤療效指數<75%。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療效指數<30%。療效指數=(治療前癥狀總分數-治療后癥狀總分數)/治療前癥狀總分數×100%。
結果:治療組46例患者治療7 d有13例患者明顯減輕;15 d有26例患者癥狀明顯改善,17例患者癥狀基本消失;治療1個月,32例患者痊愈,9例患者癥狀明顯改善(顯效),3例癥狀減輕(有效),2例無效,總有效率95.7%。對照組46例患者治療7 d有2例患者癥狀減輕;15 d有7例患者癥狀明顯改善,1例患者癥狀消失;治療1個月,20例患者痊愈,10例癥狀明顯改善(顯效),5例癥狀減輕(有效),11例無效,總有效率76.1%。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3個月后痊愈患者復發:治療組復發4例,復發率12.5%;對照組復發8例,復發率40.0%。復發率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屬于中醫的“腹痛”“泄瀉”范疇,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中青年易發。癥狀方面,既有軀體癥狀,又有精神癥狀,既有局部癥狀,又有全身癥狀,符合中醫整體觀的治療原則;病因方面,發病原因截至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通常情況下認為遺傳、精神心理、感染及腸道功能紊亂等均為誘發因素,多與精神因素有關。西醫研究認為可能與腦-腸軸功能異常、胃腸動力異常、內臟高敏感性和精神因素有關[4],診療上以調節腦長軸、調節胃腸動力、降低內臟敏感性和精神、心理干預為主。中醫認為,胃腸不和、肝脾失調為基本病機,治宜疏肝運脾、燥濕止瀉,誠如《醫方考》說:“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其特點是瀉必腹痛。治宜補脾抑肝,祛濕止瀉。《醫方集解》曰:“方中白術苦燥濕、甘補脾、溫和中;白芍寒瀉肝火、酸斂逆氣、緩中止痛;陳皮辛能利氣,炒香尤能燥濕醒牌,使氣行則痛止;防風辛能散肝、香能醒脾、風能勝濕,為醒脾引經之要藥”。數藥皆以瀉木而益土也。四藥相合,可以補脾勝濕而止瀉。加生麥芽、炒麥芽、生山楂、炒山楂、生車前子、炒車前子以增強補脾止瀉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痛瀉要方具有松弛胃腸平滑肌、抑制胃酸、抗潰瘍抑菌的作用[5];臨床研究表明,痛瀉要方加減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痛瀉要方在降低復發率方面優于對照組,遠期療效優于匹維溴銨,且副作用少、費用低,患者的依從性好。
[1]劉新光.腸易激綜合征羅馬Ⅲ診斷標準[J].胃腸病學,2006,11(12):736-738.
[2]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療共識意見[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7):1062-1065.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55.
[4]陳文旭,楊孝東,林德華.黛力新聯合思連康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1,13(9):94-95.
[5]王雅霄,霍永利,王維.痛瀉要方加減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肝郁脾虛證臨床觀察48例[J].河南中醫,2013,33(1):67-69.
20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