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 徐賢成
扣境聯想開放設問分層展示
——一道函數圖像信息題的教學歷程及感悟
☉江蘇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 徐賢成
在近幾年各地的中考試卷中,函數圖像信息題一直是考試的熱點.此類試題一般取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實際情境為背景,通過設置豐富的文字信息和圖像信息,考查學生運用函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試題具有豐富的實際情境和復雜的信息來源,對學生收集、整理和加工有效解題信息的能力要求很高.面對此類試題,很多學生無法從所給出的條件中捕捉到指向解題目標的信息,整理和加工的信息與解題目標關聯不大,導致無法給出正確的解題過程.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這一困境,筆者近期設計了一節專題復習課,通過一道函數圖像信息題的教學,引領學生展開聯想,挖掘解題素材;自主設問,設計解題目標;分層展示,感知問題關聯,為學生化解此類試題建構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思維路徑.現就呈現這道例題的教學歷程,并談一些個人的感悟,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
(一)例題設計與分析
題干:周末,小明騎自行車從家里出發到野外郊游,從家出發1小時后達南亞所(景點),游玩一段時間后按原速前往湖光巖.小明離家1小時50分鐘后,媽媽駕車沿相同的路線前往湖光巖,如圖1是他們離家的路程y(km)與小明離家時間x(h)的函數圖像.媽媽在出發25分鐘后,剛好在湖光巖門口追上小明.
目標問題:求媽媽駕車的速度及CD所在直線的函數解析式.

圖1
設計意圖:本題改編自2013年廣東湛江卷第25題,是一道一次函數的綜合題.為了培養學生捕捉有效解題信息的能力,筆者將原題中的主要信息保留了下來,依然讓行程問題與一次函數、方程等知識結合在一起.為了凸顯例題的綜合導向作用,改編時,刪去了原題第(1)題“求小明騎車的速度和在南亞所游玩的時間”,將原題的第(2)題預設為本題的“目標問題”.要想順利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必須先理清函數圖像的意義,從情境中剝離出有效的數量關系,這正是本節課探究的重點和難點,也是這道例題的教學價值所在.
(二)例題教學歷程
1.扣境聯想
(教師投影例題“題干”)
教師:請認真讀題,從文字和圖1中盡可能多地梳理出題中蘊含的信息,然后在學習小組中交流.
(學生讀題,并在學習小組中交流各自捕捉到的信息,3分鐘后,小組交流結束)
教師:說說你們獲得的信息.
學生1:我找到了三個點的坐標A(1,20),B(2,20),
教師:很好!你從圖像中直接讀出這些點的坐標,這對我們解題很重要.還有其他發現嗎?
學生2:我發現圖像中的線段OA表示的是“小明從家出發1小時后達南亞所”;AB表示的是“小明游玩一段時間”;BC表示的是“小明原速前往湖光巖”;DC表示的是“媽媽駕車沿相同的路線前往湖光巖”.
教師:哦!你已經將圖像信息和文字信息對應起來了,真好!說說你是怎么發現的?
學生3:(結合投影)根據題意,y(km)表示的是“小明和媽媽離家的路程”,x(h)表示的是“小明離家的時間”.小明在南亞所游玩這段時間離家的距離是不會變化的,所以,我斷定線段AB表示的就是小明在南亞所游玩的時段.因此,線段OA表示的就是“小明從家出發1小時后達南亞所”,BC表示的是“小明原速前往湖光巖”.媽媽是在小明出發1小時50分鐘后才出發的,從點D的坐標可以看出DC表示的是“媽媽駕車沿相同的路線前往湖光巖”.
教師:你說得真好!這樣一來,圖像與文字就緊密聯系在一起了.你們還有其他發現嗎?
學生4:我知道小明1小時騎行了20km.
教師:是嗎?
學生5:是的.線段OA的“起點”是(0,0),“終點”是(1,20),也就是小明花1小時的時間走了20km.
學生6:結合文字信息“游玩一段時間”和圖像中的線段AB,我發現小明在南亞所玩了1個小時.
教師:對的.還有其他信息補充嗎?
學生7:媽媽在出發一段時間后追到了小明.
教師: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學生8:圖像中線段DC和線段BC有交點C,這個交點說明此時媽媽與小明離開家的距離是一樣的.
教師:你們還有什么發現嗎?
學生9:線段DC比線段OA、BC都“陡”,所以媽媽駕車行駛的速度比小明騎車的速度要快.
學生10(有點猶豫):我感覺圖中的OA與BC是平行的.
教師:是嗎?能說說理由嗎?
學生11:我的感覺是平行的.所以,我用作平行線的方法檢驗了一下,兩條線段確實是平行的.
學生12(迫不及待):我發現題目中有一句話告訴我們這兩條線段的平行關系了!
教師:哪一句?
學生13:“游玩一段時間后按原速前往湖光巖”,這句話中的“按原速”就說明小明在兩段路上騎行的速度是一樣的,所以,這兩條線段是平行的!
教師:非常棒!大家的表現都非常出色,你們從文字和圖像中找出了這么多信息,這些信息對我們解題是很有幫助的!
2.開放設問
學生活動:根據上述題干,提一個自己能解答的數學問題.
經過短暫的思考,學生陳述各自的問題,教師板書.具體問題如下:
問題1:求OA的解析式.
問題2:求BC的解析式.
問題3:求CD的解析式.
問題4:求小明騎車的速度.
問題5:求媽媽開車的速度.
問題6:媽媽追到小明時,媽媽行駛的路程是多少?
問題7:小明離開南亞所騎行了多遠后被媽媽追到?
問題8:求媽媽追到小明時,小明騎行的總路程.
問題9:小明在南亞所游玩了多長時間?
問題10:媽媽追上小明時,小明離家多長時間?
3.分層展示
在學生設問結束后,教師將學生設計的問題分為了三級:
A級:問題1,問題4,問題9,問題10.
B級:問題2,問題6,問題8.
C級:問題3,問題5,問題7.
學生活動:請從A,B,C三級問題中選擇一個能解答的問題,給出完整的求解過程,并到對應交流區中展示交流.(說明:課前,教師根據本班學情在教室內設置了2個A級問題交流區,4個B級問題交流區和2個C級問題交流區,每個區域可安排下6名同學)
學生自主解答,6分鐘后,學生分別到預設的對應問題交流區中進行交流.5分鐘后,學生交流結束.
(1)A級展示.
教師:接下來,我們進行全班展示,先請解答A級問題的同學來展示你們的解題成果.
學生1:我選擇的是問題1,通過讀圖,我找到了線段OA的“起點”(0,0),“終點”(1,20).用待定系數法,可以直接求到OA的解析式為y=20x.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y=20x)
學生2:我也是解答的問題1,我認為結論中還要加上x的范圍0≤x≤1.
教師:很好(板書:0≤x≤1),加上范圍結果更完美!
學生3:從剛才獲得的信息中,我已經知道了小明騎車的速度為20km/h,小明在南亞所游玩的時間是1小時.問題4和問題9,只要將圖像和文字結合起來,就能給出答案.這兩個問題我一下子就解決了!
學生4:問題10,我來說一下吧!從圖像上不難發現,“小明從家出發到被媽媽追上用去的時間”實際上就是點C的橫坐標.所以,根據題意列式,這樣點C的橫坐標就是了!
教師:你們真棒,你們的交流給B級問題的解答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接下來的交流,將會建立在你們的這些成果之上!
(2)B級展示.
學生5:我做的是問題2.但我先解決了問題8,根據小明用的總時間和速度,我先求出了小明離開家的總路程,也就得出了C點的縱坐標.我是這樣列式的,(邊說邊板書).所以,點C的坐標為接下來,直接用待定系數法就可以直接求出BC的解析式
學生6:我正好和你相反,我是先求出BC的解析式,然后得出問題8的結果.根據“OA∥BC”,設BC的解析式為y=20x+b,將點B的坐標(2,20)代入求得b=-20.然后,根據解析式將點C的橫坐標代入進去,可得媽媽追到小明時,小明騎行的總路程為25km.事實上,這也是問題6的結果.
教師:非常棒!抓住圖像中OA與BC的位置關系,你一下子就將B級中的三個問題都解答了!你的表現真是太出色了!
(3)C級展示.
學生7:我來說說C級問題吧!我感覺C級的這三個問題只是B級問題的自然延續.問題7,只要用從小明的總行程25km中將他從家到南亞所所行的路程20km減掉就行了;問題3,點C和點D的坐標都知道了,只要用待定系數法求一下就行了;問題5,媽媽開車的速度,用媽媽駕車行駛的路程除以用去的時間就行了=60(千米/小時).
教師:這么簡單?你太牛了!其他同學也來談談吧!
學生8:是這樣的!實際上我在解題時,也是先分別化解了問題4和問題8后,再去解答問題3的.
學生9:我覺得問題7難度不大,不需要這么做.我們已經知道了小明騎車的速度為20km/h,直接用“速度×時間”就行了,也就是
教師:看來老師將這個問題想得難了!嗯,不錯!
學生10:老師,我感覺在有了前面的大量信息之后,今天我解題特別順.我先根據點O和點A的坐標解決了問題1,然后根據“OA∥BC”和點B的坐標解答了問題2,利用問題2的結論我求出了點C的坐標,結合D點的坐標,解決了問題3.這個過程,真的太順了!
(4)展示小結.
教師:同學們,你們都有這樣的感覺嗎?
學生11:我也有這樣的感覺!我原來想解決A級問題的,但在分析后發現這些問題都很簡單.最后我選擇了問題6,現在看來,我還能再向前走一步,可以試著解決C級中的問題5.
學生12:我也是!我在解決好問題10后,發現問題4我也會,我也直接給出了答案.再看看,問題7不是很簡單嗎?我直接列出了得出了結果.
教師:看來,你們又進步了!這給你解決此類問題帶來什么啟示呢?
學生13:我感覺只要認真審題,將文與圖對應起來,這類問題的解決還是很簡單的.
學生14:文圖呼應確實十分重要,只有能從文字和圖像中捕捉到有效的解題信息,才能很好地解決此類問題.
學生15:我感覺此類考題的問題綜合性較強,在解答時,要將這些問題變小、變細,這樣便于從圖像與文字中有針對地獲取信息.
教師:大家說得真好!事實上,化解函數圖像信息題,審題是最重要的,只有能從文字與圖像中獲取到對解題有用的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與解題目標進行了準確關聯,我們才可能找到有效的問題解決路徑.希望今天的學習能給大家解決此類問題提供幫助!
1.扣境聯想,文圖呼應,打通獲取信息的渠道
函數圖像信息題的問題背景十分豐富,最常見的有行程問題、工程問題、利潤問題、面積問題等.這類試題一般會從文字和圖像兩個角度給出緊貼實際生活的信息,這些生活化的信息,為學生獲取有效的解題途徑設置了“障礙”.要想順利化解這些問題,學生不僅要讀懂問題情境,從情境中捕獲有用的信息,還要能知道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并運用這些信息和關系建構出方程、函數等數學模型.顯然,這對學生剖析情境、捕捉信息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我們應將提升信息獲取能力作為此類例題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為了完成這一教學任務,筆者常讓學生圍繞所給問題情境“展開聯想”,將文字和圖形鏈接起來,形成與解題目標息息相關的個性化信息.以上面的案例為例,呈現例題“題干”后,筆者提出了“要求學生認真審題,結合所給的文字信息和圖像信息‘盡可能多地梳理出有用的信息’”的活動要求.學生在歷經觀察、閱讀、思考、交流等諸多環節后,生成了符合要求的“海量”信息,這些信息將情境中的文字和圖像有機整合到一起,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信息鏈,為解題思路的生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學生呈現信息的過程來看,他們捕捉信息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將信息關聯、感知題中蘊含等量關系的過程.這樣的“聯想”經歷,讓圖形與文字準確呼應,打通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掃清了自主設問、自主解答和分層展示的“障礙”.
2.開放設問,微化問題,培養小步快走的習慣
解答圖像信息題,和工廠的成品拼裝是一樣的,都要經歷一個“積聚”的過程.函數圖像信息題綜合性很強,要想化解終極問題,必須先解決一個又一個簡單的“中間”問題.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實現與目標問題關聯的結果的不斷積聚,得出想要的結果.因此,在教學中,我們特別關注綜合問題的細小化、微觀化,讓綜合型問題轉化為若干個單一問題,轉化為走向終極目標的一個個小問題.為了培養學生問題微化的能力,筆者常用“開放設問”的方法.即讓學生根據獲得信息,針對所給出的問題情境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中間”問題.這樣的設問,讓情境、信息、問題融合在一起.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個性化的解題思路會隨之逐步完善并最終生成.在筆者的這道例題教學中,從數量上看,學生一共設計了十個問題;從質量上看,十個問題直接指向了這道例題的“目標問題”.正是這樣的設問,為“目標問題”的解決搭建了一級又一級的“小臺階”,拾階而上化解問題自然在情理之中了.開放設問和問題微化的教學歷程,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解題成果不斷“積聚”的快樂,在“小步快走”的解題歷程中領悟著“積跬步至千里”的深刻內涵.這樣的設問歷程,他們獲得的不只是知識,還有能力和良好的解題習慣.
3.分層展示,關聯融合,樹立問題解決的信心
和其他數學問題一樣,學生在函數圖像信息題的解答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解題過程的呈現和解題結果的獲得差異較大.有些同學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俱佳,能通讀試題,一解到底;有些同學能形象地看,但卻不能抽象地想,讀懂了圖像,忽略了文字,能解答的只是與圖像有關的問題;有些同學只能抽象地想,而無法形象地看,讀懂了文字卻錯過了圖像,與圖像無關的問題解起來得心應手.這樣的思維差異,讓他們呈現出的解題過程存在著明顯的梯度.在教學中,我們應尊重這種梯度,運用好這種梯度,讓每一名學生都學有所獲.“分層求解,分層展示”是筆者在教學中用好這一梯度的具體體現.具體來說,就是學生選擇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解答,并在搭建好同級平臺上展示交流.問題的分層與交流對象的分層,讓學生間的交流顯得十分融洽,也讓交流更具探究的味道.當然,我們不僅要重視小組內的交流,還要讓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讓每一個問題都有“美麗綻放”的機會.為了保證全班交流的效果,我們一般從最容易的問題(即案例中的A級問題)開始展示,讓容易題的解題成果成為難題展示交流的基礎.這樣的展示交流,一方面將知識之間、問題之間進行了關聯融合,有助于學生獲取解答此類問題的個性化經驗;另一方面,讓解決容易題(A、B級問題)的同學感知到自己解題的價值,樹立起化解此類問題的信心.顯然,這樣的分層展示對教學、對學生都是有益的!
1.李東.例說一次函數圖像信息題的破解策略[J].中學數學月刊,2011(4).
2.印冬建.緊扣主線分層設例——“不等式與不等式組”復習課例題設計與教學感悟[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2013(7).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