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治平,湯煬煬,譚宏昌,康 毅,鄭 鴻
(1.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骨科,廣東 湛江 524000;2.廣東醫學院設備管理處,廣東 湛江 524000)
同期雙側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骨關節炎效果觀察
林治平1,湯煬煬2,譚宏昌1,康 毅1,鄭 鴻1
(1.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骨科,廣東 湛江 524000;2.廣東醫學院設備管理處,廣東 湛江 524000)
目的探討同期雙側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療效。方法50例雙膝重度骨關節炎患者均分為兩組各25例,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同期與分期行雙側全膝關節置術換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輸血量、并發癥發生率及隨訪1年后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總手術時間和總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的術中輸血量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年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VAS評分較低,HSS評分較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同期雙側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骨關節炎術后能夠有效縮短患者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減輕患者術后疼痛,且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較好。
膝關節置換術;膝骨關節炎;同期;療效
膝骨關節炎是老年人一種常見的慢性進展性關節疾病,臨床上可出現關節疼痛、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全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膝關節嚴重病變的重要手段,既往對于需要接受雙側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多采用分期手術治療[1]。但是隨著醫療技術水平及人工關節假體技術的不斷提高及改進,國內外有一些學者提出雙膝關節的同期置換術[2],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認為同期雙膝關節置換術與分期膝關節置換相比,其難度較大、出血量多、并發癥發生率高[3]。為此,本研究對比了同期與分期行雙側全膝關節置術換治療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間我院骨科收治的50例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雙膝重度骨關節炎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32例;年齡61~75歲,平均(66.7±5.2)歲,均合并膝關節畸形,包括外翻、內翻或屈曲攣縮等,經X線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雙側膝骨關節炎,Kellgren-Lawrence分級均為Ⅲ~Ⅳ級。排除假體翻修、繼發性膝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其他結締組織病)、椎間盤突出癥或椎管狹窄引起的下肢功能障礙及髕骨置換的患者。將5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膝關節畸形等臨床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采用全麻或連續硬膜外麻醉,仰臥位,取膝關節內側髕旁入路,將內側支持帶、關節囊及滑膜切開后把髕骨翻向外側,將髕股關節面顯露,其后將半月板、部分髕下脂肪墊、增生的滑膜及骨贅等結構予以切除,器械截骨。松解相應軟組織后,將合適的假體予以安放,固定骨水泥,觀察組在完成一側手術后立即進行對側全膝關節置換術,對照組患者則在傷口拆線后2~4周行對側手術,術后均放置負壓引流裝置。術后均常規給予低分子肝素抗凝以及抗生素治療,2 d后進行康復訓練,3 d后可在助行器輔助下進行下地行走,5~7 d后可適當進行負重行走。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輸血量及并發癥發生情況;②術后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觀察患者股四頭肌肌力、膝關節活動度、疼痛以及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HSS)評分。疼痛評價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即采用10個刻度的標尺,兩端分別為“0”、“10”分各代表無痛及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HSS評分滿分100分,其中疼痛、功能、活動范圍、肌力、屈曲畸形及不穩定分別為30分、22分、18分、10分、10分、10分。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術中輸血量比較 總手術時間及總住院時間觀察組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輸血量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1年后的療效比較 治療1年后,兩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股四頭肌肌力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HS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術中輸血量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術中輸血量比較(±s)
組別觀察組(n=25)對照組(n=25)t值P值總手術時間(min) 208.1±52.4 256.2±60.3 3.023 0.004總住院時間(d) 20.3±6.8 34.3±8.5 6.431 0.000術中輸血量(ml) 632.8±210.6 545.3±204.1 1.503 0.140
表2 兩組患者治療1年后的療效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1年后的療效比較(±s)
組別觀察組(n=25)對照組(n=25)t值P值膝關節活動度(°) 116.7±4.2 118.4±4.4 1.644 0.107股四頭肌肌力(級) 4.4±0.6 4.1±0.7 1.627 0.110 VAS評分(分) 1.5±0.8 2.5±1.2 3.467 0.001 HSS評分(分) 95.9±14.2 86.2±12.7 2.546 0.014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無死亡病例,且均未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肺栓塞、人工關節感染等嚴重并發癥。觀察組術后出現傷口延遲愈合2例,小腿肌間靜脈血栓2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0.0%(5/25);對照組術后發生傷口延遲愈合、小腿肌間靜脈血栓及傷口脂肪液化各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2.0%(4/25),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0.595,P>0.05)。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不斷進展,膝骨性關節炎成為老年人常見的一種退行性骨關節疾病。本病主要表現包括關節軟骨面的退行性變以及繼發性骨質增生,臨床上常出現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具有病程長、癥狀漸進性進展、且常雙側發病的特點,對老年人的正常生活產生極大影響,因而需要積極手術治療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4-5]。全膝關節置術換則是目前臨床應用廣泛、療效確切的方法之一,可顯著緩解膝關節疼痛、改善膝關節的功能[6]。因為膝骨關節炎常呈雙側發病,大約1/3左右的患者在初次就診時就出現雙側膝關節癥狀,因而需要施行雙側全膝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目前關于同期與分期雙側全膝關節置換兩種術式療效比較的臨床研究不多,但國內外已有部分研究報道指出同期雙側全膝關節置換術具有僅需一次麻醉、住院時間短及住院費用低的優點,且對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及促進術后康復有利[7-8],不過也有研究認為同期雙側全膝關節置換術比分期手術患者具有更高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9],因而還是主張行分期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因此,目前臨床上對于同期雙側全膝關節置換術多根據醫生的經驗及患者的病情進行選擇,對其適應證尚未達成共識。
本研究將同期與分期行雙側全膝關節置換治療膝骨關節炎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了對比,其中圍手術期指標方面,觀察組患者總手術時間及總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但兩組患者術中輸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未出現死亡病例,且均未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肺栓塞、人工關節感染等嚴重并發癥,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比較,術后出現傷口延遲愈合、小腿肌間靜脈血栓、切口脂肪液化等輕微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1年后,兩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股四頭肌肌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觀察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HS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上述結果說明同期雙側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雙側膝骨關節炎不僅未增加患者出血量及并發癥發生率,反而縮短了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同時術后患者疼痛程度相對較輕、HSS評分較高,說明同期手術總體療效明顯優于分期手術。其中,分期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疼痛程度較重的原因在于單側膝置換后對側膝關節疼痛、內外翻及屈曲攣縮畸形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置患側[10],因而不利于置換側的康復,而同期雙側全膝關節置換能可將雙側膝關節問題同時解決,使雙膝互不干擾,故疼痛程度可顯著降低。
綜上所述,對于雙側膝骨關節炎患者,在合理選擇患者、完善術前檢查及準備的前提下,同期與分期雙側全膝關節置換術均具有較好的療效及安全性,且前者具有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短、術后疼痛程度輕、膝關節功能恢復好的優點。但是本研究也存在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短的不足,尚需擴大樣本量及長時間的隨訪以進一步準確評估同期雙側全膝關節置換術的安全性。
[1]崔魯霞,焦裕光,王曉鋒,等.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骨關節炎57膝的臨床觀察[J/CD].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1,5(6):787-790.
[2]符東林,趙東陽,聶 宇,等.同期雙膝關節置換治療膝骨關節病的臨床療效[J].臨床骨科雜志,2013,16(1):15-17.
[3]Dorr LD,Udomkiat P,Szenohradszky J,et al.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for safety of bilateral total knee replacement[J].Clin Orthop, 2002,(396):142-151.
[4]申延清,劉風霞,曹 紅,等.膝骨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表現及相關影響因素[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15(9):1643-1646.
[5]徐輝燕,黃偉鋼,傅可琪.廣州市城區成人膝骨關節炎相關因素調查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1,9(5):774-776.
[6]羅曉云,趙鮮明.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圍手術期的康復訓練[J].海南醫學,2011,22(17):138-139.
[7]Raviraj A,Chakravarthy M,Pai S,et al.Comparison of simultaneous bilateral and staged b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terms of perioperativ complications[J].JArthroplasty,2011,26(1):165-166.
[8]朱斌杰,陳哲峰,劉 鋒,等.同期和分期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雙膝關節骨關節炎的安全性與療效[J].中華骨科雜志,2014,34(6):619-623.
[9]胡 軍,劉 鋒,呂 征,等.同期與分期雙膝關節置換術后死亡率的Meta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11,31(8):852-858.
[10]寧 宇,崔 冰,張計超.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疼痛的影響因素研究[J].河北醫藥,2013,35(10):1510-1511.
R684.3
B
1003—6350(2015)21—3218—02
2015-03-01)
10.3969/j.issn.1003-6350.2015.21.1170
湛江市2013年度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3B01095)
林治平。E-mail:wglhush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