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華,劉 劍
(重慶市大足區人民醫院骨科,重慶 402360)
踝關節骨折的手術治療和手法復位效果比較
陳興華,劉 劍
(重慶市大足區人民醫院骨科,重慶 402360)
目的 比較手法復位和手術治療踝關節骨折的療效。方法選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間于我院進行治療的踝關節骨折患者70例,根據所采用的治療方法不同分為手術治療組和手法復位組,每組各35例。隨訪6個月后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手法復位組患者復位優良率為77.14%,明顯低于手術治療組的94.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法復位組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82.86%,明顯低于手術治療組的9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法復位組患者的住院天數、住院費用以及創傷性關節炎發生率均明顯低于手術治療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手術治療和手法復位踝關節骨折各有優缺點,在實際的臨床治療中應根據患者的意愿和骨折的具體情況,合理的選擇治療方法。
手術治療;手法復位;踝關節骨折;療效
隨著現代交通運輸業、工礦業和建筑行業迅速發展,意外事故發生率也在逐年增加,踝關節骨折患者不斷增多[1]。踝關節骨折是骨科常見的疾病之一,踝關節是機體的負重關節,踝關節骨折均為關節內骨折,因此,對位是否準確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療效和預后。目前臨床上對踝關節骨折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法復位和手術切開金屬內固定兩種方法,對這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在臨床上目前仍存在著較大的爭議[2]。本研究主要比較手術治療和手法復位踝關節骨折的療效,為踝關節骨折治療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間于我院收治的踝關節骨折患者70例,根據所采用的治療方法不同分為手術治療組和手法復位組,各35例。所有患者均經X線或CT檢查確診為B型或C型骨折,且均為處于急性期的踝關節閉合性骨折。手術治療組患者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齡15~42歲,平均(26.67±5.87)歲;摔傷12例,運動傷12例,交通事故傷8例,其他原因損傷3例;從發生骨折到入院就診時間為10~30 h,平均(20.24±9.67)h;B型骨折25例,C型骨折10例。手法復位組患者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齡16~41歲,平均(27.24±5.67)歲;摔傷13例,運動傷10例,交通事故傷9例,其他原因損傷3例;從發生骨折到入院就診的時間為10~30 h,平均(20.76±9.89)h;B型骨折24例,C型骨折11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骨折原因、骨折類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在納入研究之前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手術治療組:患者入院后常規檢查,對患者的疼痛進行對癥治療,防止病情進展,患者入院后一周進行手術治療。患者在進行手術前簽訂手術同意書,進入手術室后麻醉師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方式對患者進行麻醉,先對患者的外踝部位進行內固定,依次為內踝和后踝。患者術后3周左右可下地行走,開始時只進行簡單的行走,隨著恢復效果的好轉可進行負重行走,3個月后經X線檢查若骨折愈合取出患者內固定的金屬,對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3]。(2)手法復位組:患者入院后進行常規的檢查,對患者的骨折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在入院后72 h內進行骨折手法復位。患者采取仰臥位,復位由一名主治醫師和兩名助理醫師共同完成,復位完成后采用石膏進行固定,通過X線觀察復位情況是否良好,若復位不好,需對患者進行重新復位。石膏外固定一個月左右適當調整其松緊度,并對患者進行功能性的訓練[4]。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復位療效、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住院天數、住院費用以及并發癥等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1.4.1 復位判定標準[5]參考Leeds標準進行,通過X線或CT進行評定,分為優良、可、差三個等級。優良:復位準確、無移位、距骨和內踩外側間隙正常、內外踩前后方移位和后踩向近端移位小于2 mm。可:內外踩側方移位、距骨與內踩間隙增寬、下脛胖間隙與對側相比增寬均小于2 mm、后踩向近側移位小于5 mm。差:內外踩側方移位大于2 mm、后踩向近側移位大于5 mm、距骨后脫位。
1.4.2 踝關節功能評定標準 參照Mazur踝關節功能評定標準[6]分為優、良、可、差四個等級,具體情況參照參考文獻。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復位情況比較 手術復位組患者復位優良率為77.14%,明顯低于手術治療組的94.2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8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復位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的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手術復位組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82.86%,明顯低于手術治療組的91.4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93,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的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及并發癥比較 手法復位組患者住院天數、住院費用以及創傷性關節炎發生情況均明顯低于手術治療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及并發癥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的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及并發癥比較(±s)
組別手法復位組(n=35)手術治療組(n=35)檢驗值P值住院天數(d) 5.45±3.34 18.56±7.45 5.43 0.000住院費用(元) 2498.89±520.36 15560.86±1798.88 5.87 0.000創傷性關節炎[例(%)] 2(5.71) 4(11.43) 8.56 0.038
脛骨、腓骨和距骨組成人體的內踝關節,其承擔著人體的承重功能,是人體內重要的關節,踝關節承受著人體的全部重量,踝關節在人們的日常行走和體育鍛煉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踝關節只有保持良好的穩定性、靈活性和協調性才能使人們能夠正常的行走和運動[7]。人體的踝關節若受到外界力量的作用,例如撞擊、車禍、重力等,使踝關節的穩定性遭到破壞,引起功能障礙,導致人們不能夠正常行走,甚至引發創傷性關節炎[8],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
對于踝關節骨折,臨床上常采用的治療方法有手法復位和手術治療,對于這兩種方法的療效爭議頗大,有研究者認為手法復位的療效顯著優于手術治療,有研究者認為手術治療的療效顯著優于手法復位的療效,還有研究者認為兩種方法各有其各自的特點[9]。比較兩種方法的療效,若從復位效果和踝關節恢復情況來看,手術治療顯著優于手法復位。謝慶祥等[10]發現手術治療的優良率和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的優良率顯著高于手法復位。
本研究的出發點是由于兩種治療方法的爭議較大,因此主要比較兩種方法的療效,為此選取了7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分兩種方法進行治療。結果發現手術治療組患者復位優良率和踝關節恢復情況優良率均顯著高于手法復位組,而手法復位組的住院天數、住院費用以及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低于手術治療組。手術治療組在復位以及踝關節恢復情況方面效果較好可能是由于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技術的進步,手術治療金屬內固定能夠滿足患者的解剖結構,機體排異反應低,可以較好的促進患者的復位和恢復,從而大大的提高了其復位療效以及促進其踝關節恢復。手術治療方法的療效是值得肯定的,但手術治療組的并發癥及一般情況等是該方法應用的主要障礙。很多患者及家庭由于自身經濟情況的限制,不能夠承擔手術治療。傳統的手法復位法是一種較保守的治療方法,該方法由于沒有創傷,對患者的損害用較小,也未應用較多的醫療器械,因此患者的住院天數和住院費用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率低。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費用的負擔成為家庭中較大的經濟負擔,因此對于家庭經濟條件欠佳的患者手法復位是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手術治療和手法復位兩種治療方法各有優缺點。手術治療的復位情況和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較好,但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和并發癥發生率高;手法復位雖然效果顯著低于手術治療,但能顯著減少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和并發癥發生率。在臨床治療中應根據患者的意愿和骨折的具體情況,合理的選擇治療方法。
[1]朱啟仁,趙蕓珂,安書儀.手術治療踝關節骨折的臨床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2012,22(7):1888.
[2]樓永堅,陳紅衛.踝關節骨折的治療進展[J].醫學綜述,2012,18 (19):3248-3251.
[3]歐海山.踝關節骨折106例臨床診治分析[J].海南醫學,2013,24 (12):1808-1809.
[4]洪 峰,蔣延森,顧智榮.手術治療踝關節骨折100例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3):1-2.
[5]趙 強,魯天祥.手法復位治療踝關節骨折伴距骨脫位30例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20):136-137.
[6]郭新軍,王 鵬.旋前外旋型踝關節骨折的手術治療效果分析(附160例報道)[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2):500-501.
[7]鄭開達,陳定啟,李俊豪,等.踝關節骨折患者采用中醫綜合治療與手術治療臨床療效比較[J].中外醫療,2013,32(24):134-135.
[8]王國利,李成才.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進展[J].國際骨科學雜志, 2013,34(2):97-100.
[9]黃方興.嚴重踝關節骨折的內外踝聯合手術治療分析[J].河北醫學,2013,19(5):723-725.
[10]謝慶祥,全 迪,黃 花,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旋后外旋型踝關節骨折脫位療效觀察[J].新中醫,2013,45(8):82-83.
R683.42
B
1003—6350(2015)18—2760—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8.1004
2015-01-07)
劉 劍。E-mail:2868736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