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岸,邱世光,盧桂蘭,曾志文
(海南省農墾總醫院中醫康復科,海南 海口 570311)
手法復位治療青少年寰樞關節紊亂所致頸心綜合征的初步探討
王高岸,邱世光,盧桂蘭,曾志文
(海南省農墾總醫院中醫康復科,海南 ???570311)
目的 探討手法復位治療青少年寰樞關節紊亂所致頸心綜合征的療效。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青少年寰樞關節紊亂所致頸心綜合征患者120例,均分為觀察組、頸椎牽引組和藥物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采用坐位提拉旋轉復位手法聯合頸椎牽引1周,頸椎牽引組頸椎牽引1周,藥物對照組采用復方丹參滴丸治療1周。觀察各組療效、各癥狀有效率和主要癥狀消失時間。結果三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從高至低為觀察組(87.5%)、頸椎牽引組(70%)和藥物對照組(57.5%),且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治療后的各癥狀有效率從高至低分別為觀察組、頸椎牽引組和藥物對照組,且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治療后的眩暈、胸悶和心悸消失時間從快至慢分別為觀察組、頸椎牽引組和藥物對照組,且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簡易坐位提拉旋轉復位手法聯合頸椎牽引治療青少年頸心綜合征,具有簡便、安全、見效快等優點,易于被患者接受,彌補了通常的藥物治療及手術的不足,值得臨床推薦。
青少年;寰樞關節紊亂所致頸心綜合征;效果;手法復位
寰樞關節紊亂刺激椎動脈以及椎動脈上的交感神經,可出現頭痛、眩暈、惡心以及心悸胸悶等心臟癥狀,合并有心臟癥狀即為頸心綜合征,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1]。該病癥常用治療方法有藥物、手術及頸椎牽引等,但藥物治療不能糾正紊亂寰樞關節,有效率低,且易復發,而手術治療則損傷、副作用、風險及費用均較大。單純頸椎牽引也不易糾正紊亂關節[2,3]。本文中筆者采用簡易坐位提拉旋轉復位手法聯合頸椎牽引治療青少年寰樞關節紊亂所致頸心綜合征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可彌補藥物及手術治療的不足,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海南省農墾總醫院康復醫學科、心血管科、骨科等相關科室住院、門診收治的青少年寰樞關節紊亂所致頸心綜合征患者120例。納入標準:(1)符合寰樞椎關節紊亂診斷標準:具有眩暈、惡心、胸悶、心悸、頸痛、頭痛等癥狀;頸椎活動受限、寰樞椎棘突壓痛或偏歪、寰樞橫突旁壓痛或隆凸;X線檢查:頸椎側位片寰齒間距大于3mm;開口位片寰椎側塊與齒突間距不對稱,兩側相差大于3mm,樞椎棘突偏離正中大于3mm,寰樞關節解剖位置異常,關節間隙排列欠規整,寰樞兩側上下關節突關節間隙不對稱;(2)符合頸椎病診斷及同時具有心慌胸悶等心臟癥狀,排除心源性疾病者;(3)年齡12~17歲。均分為觀察組、頸椎牽引組和藥物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齡12~17歲,平均(15.8±2.5)歲。頸椎牽引組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齡12~17歲,平均(15.2±2.1)歲。藥物對照組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齡12~17歲,平均(15.5±2.3)歲。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觀察組:坐位提拉旋轉復位手法聯合頸椎牽引1周。坐位旋轉提拉復位手法:患者坐于矮凳上,身稍后仰5°~10°,靠于醫者身上。醫者立于其后,摸準其患椎棘突(以第二頸椎棘突向右偏歪為例),以左手拇指輕輕扶按于第二頸椎棘突的右側緣,令患者低頭至第二頸椎棘突稍向上將皮膚頂起,將患者頭稍向左擺(側屈約10°),并將面旋向右(以患者能耐受為度)。術者胸部輕輕壓住患頭,屈右前臂,用肘彎勾托于患者下頜,前臂及手部配合胸部將患者頭頸部抱住,并稍向上提拉(1~2cm),帶動患頭向右旋轉(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左手拇指同時將第二頸椎棘突向左推頂。牽引:劑量8 kg開始,每天1次,視體重及受試者耐受程度調整劑量。(2)藥物對照組:目前本病無特效藥物治療方法,國內通常使用活血祛瘀藥物,常用丹參類藥物,故選用復方丹參滴丸口服,10丸,3次/d,口服,療程7 d。(3)頸椎牽引組:采用頸椎牽引治療,方法同觀察組的頸椎牽引治療方法。
1.3 觀察指標:(1)臨床表現:眩暈、頭頸疼痛、胸悶心悸等癥狀,頸椎活動度、日常生活需幫助及工作情況;(2)寰樞關節X線改變;(3)心電圖。
1.4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伍少玲等[4]、卓大宏[5]、王文春等[6]專家制定的療效判定標準[4-6],根據臨床癥狀、頸椎活動度、日常生活需幫助及工作情況、寰樞關節X線改變及心電圖改變等要素,加以量化。自擬《寰樞關節紊亂致頸心綜合征評分表》,總分21分。治愈:治療后總分≥18分,或治療后綜合評分提高≥14分;顯效:治療后綜合評分提高≥10分且≤13分;好轉:治療后綜合評分≥5分且≤9分;無效:治療后綜合評分提高≤4分??傆行蕿橹斡c顯效之和。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三組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從高至低分別為觀察組、頸椎牽引組和藥物對照組,且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主癥及體征改善情況比較 三組患者治療前的臨床主癥及體征改善情況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和頸椎牽引組各癥狀有效率明顯高于藥物對照組,且觀察組各癥狀有效率明顯高于頸椎牽引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主癥及體征改善情況比較[例(%)]
2.3 三組患者的主要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和頸椎牽引組患者的眩暈、胸悶和心悸消失時間明顯低于藥物對照組,且觀察組眩暈、胸悶和心悸消失時間明顯低于頸椎牽引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的主要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注:a與藥物觀察組比較,P<0.05;b與藥物對照組和頸椎牽引組比較,P<0.05。
組別心悸例數 眩暈 胸悶8.5±3.5ab13.0±5.1a19.5±4.5觀察組頸椎牽引組藥物對照組40404012.5±4.3ab15.5±6.2a19.5±5.68.0±4.5ab13.5±4.5a18.5±5.0
從生理解剖上看,頸部的交感神經干位于頸椎橫突前方,一般有3~4對神經節,即頸上、頸中、中間和頸下神經節,其節后纖維分別形成心上、心中和心下神經分布于心臟。當頸椎發生病變,特別是1~3節頸椎壓迫或牽拉其前面的交感神經節,影響心臟神經,導致冠狀動脈血供應不足,引起心慌胸悶等頸心綜合征表現。而1~3節頸椎壓迫或牽拉其前面的交感神經節的常見原因是寰樞關節紊亂。青少年寰樞關節活動彈性大,而且交感神經興奮性高,交感神經節易于受影響導致頸心綜合征的發生。
隨著青少年學習壓力不斷增加,體育運動時間減少,長時間低頭學習,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等,頸椎損傷的發生率越來越大,引起頸痛[7]等癥狀。而在青少年頸痛患者中,合并有眩暈、心慌、胸悶等頸心綜合征癥狀的占較大比例,而困擾青少年、影響其學習的,恰恰是頸心綜合征的這些表現。究其病因,寰樞關節紊亂占較大比例[8],其藥物、牽引等常規治療有效率差,探討較高有效率的治療方法很有必要。
青少年寰樞關節紊亂所致頸心綜合征的藥物治療方面,由于不能糾正紊亂的寰樞關節,存在治療有效率低且易復發等不足。手術復位治療帶來的損傷、副作用、風險及費用均較大,不易為患者接受。本文參考名老中醫馮天有等、賴在文等所研創的寰樞關節紊亂坐位旋轉復位手法,加以改進、規范、量化,擬定簡易坐位提拉旋轉復位法,坐位提拉旋轉復位手法操作時要求“穩、準、輕、快、巧、少、早”[9-10],符合寰樞關節的生物力學特點及寰樞關節的三維運動規律,聯合頸椎牽引用于治療青少年寰樞關節紊亂所致的頸心綜合征。結果顯示,總有效率達87.50%,三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從高至低分別為觀察組、頸椎牽引組和藥物對照組,且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治療后的各癥狀有效率從高至低分別為觀察組、頸椎牽引組和藥物對照組,且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治療后的眩暈、胸悶和心悸消失時間從快至慢為觀察組、頸椎牽引組和藥物對照組,且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坐位旋轉復位手法聯合頸椎牽引治療青少年頸心綜合征,具有簡便、安全、見效快等優點,易于被患者接受,彌補了通常的藥物治療及手術的不足,值得臨床推薦。
[1]胡志永,郝金鳳,鄭秀芹.心電圖在頸心綜合征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河北醫學,2014,20(11):1830-1832.
[2]鄭皓云.清宮正骨治療青少年頸痛寰樞關節紊亂初步臨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15.
[3]王慶甫,黃 滬,陳兆軍,等.旋轉托扳手法治療學齡青少年頸痛的初步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0,18(4):22-23.
[4]伍少玲,馬 超,伍時玲,等.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的效度與信度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7):625-628.
[5]卓大宏.中國殘疾預防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6]王文春,張安仁,盧家春,等.改良《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在椎動脈型頸椎病中醫臨床中的應用及評價[J].西南軍醫,2007,9(4):145-146.
[7]邵開超,查和萍,范志勇,等.寰樞關節錯位所致頸性眩暈機理探討[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1):161-163.
[8]章珍明.“龍氏手法”配合針刺暈聽區治療鉤椎關節紊亂所致頸性眩暈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4,29(5):766-768.
[9]王 奇,宋宵薇,張新鳳,等.坐位旋轉瞬間提拉復位法治療寰樞關節半脫位[J].中醫正骨,2012,24(9):60-61.
[10]宋 健.手法配合牽引治療寰樞關節半脫位78例[J].河南中醫,2008,28(5):59.
R442.8
B
1003—6350(2015)16—2446—03
2015-04-2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6.0883
海南省衛生廳2012年項目(編號:瓊衛2012PT-35)
王高岸。E-mail:wanggaoan@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