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江洪

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是在私有制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整套有關企業利益相關者之間處理權利和責任的行為準則,它是個人契約的產物。與其他性質的企業不同,我國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產生于“國有股一股獨大”的土壤中,國家是企業的“所有者”。國家作為一個虛擬體,本身沒有自己的利益,也沒有決策能力,其決策必須由作為國家代理人的政治家和官員行使,同時不可能像真正的股東那樣激勵和約束國企領導人。在我國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中,由于存在特殊的委托代理關系,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基本處于空缺狀態,這給予了國企高管權力尋租的巨大空間。
產權制度缺陷導致內部人控制從而滋生腐敗。公司治理是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因為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利益不協調而產生的委托代理關系。在現代公司治理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如果股權過于分散,股東很有可能失去對企業的控制權,企業實際上被管理者所控制。對改制后的國有企業來說,國有股依然占有絕對優勢,國家就是企業的主要股東,在選拔和監督國有企業領導人時,可以有私有企業股東的權利,但不可能承擔私有企業股東的責任,這種權力與責任的不對稱導致國家只能算作是國有企業的“虛擬股東”。
于是在實際的治理過程中,由什么機構或人員來代表國家(全民)履行作為出資人的股東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實現權利義務和責任的統一,至今仍然不十分明確,因而造成了事實上的所有者缺位。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內部人控制”的現象,董事會、監事會并沒有真正起到對經營管理者的監督約束作用。同時,董事會結構不合理,權力制衡處于真空狀態,尤其是獨立董事對國有資本權益維護的作用基本沒有發揮出來,使企業決策與經營過程掌握在少數經營者手中,難免出現偏離股東最大利益而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腐敗行為。
產權制度缺陷導致外部人控制從而滋生腐敗。受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政企不分的影響,在產權非人格化狀況下,國有資產所有權代表身份模糊、產權界定不清和多重代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不順、國有企業法人代表產生不規范、公司控制權的配置規則不健全,雖然絕大部分國有企業有了自己的董事會和監事會,但事實上企業高管都是由黨的組織部門任命的,公司副職一般也是由國資委任命的,董事會根本無權過問。政府或政府官員代表國家實行管理者職能和股東職能,因而對企業的治理結構和契約關系起著決定性作用。政府官員試圖通過控制企業領導而控制企業行為,結果迫使企業領導將企業的決策權向權力部門轉移,這也給權力部門有尋租傾向的個人有腐敗的空間。
完善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強對管理者的權力制衡。打破行政任命制,完善經理聘任制,建立經理人市場。建立健全績效評價與激勵約束機制,防止經營者頻繁流動,保障公司長期穩定增長與可持續發展。同時要建立一套企業經理人員報酬的多少取決于經營效果的激勵制度。
企業應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各負其責,有效制衡,形成企業董事會與經理層、董事長與總經理之間相互制約的格局。要將董事會與經理層分離,董事會成員與經理理事會(執行機構)成員不能交叉任職。加強董事會成員與所有者利益的一致性,代表所有者對經理人員進行必要的控制和監督,使董事會成員真正代表股東的利益。
在國有企業的外部治理方面,國有股減持,吸收各地方實體和戰略投資者投資作為股東,通過債權轉股權等方式形成多元股東。在企業并購、技改過程中,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真正實現股權多元化,在企業內部形成多個不同的利益群體來削弱政府在企業中的權威,減少當前政府干預企業經營。
此外,可以借鑒新加坡經驗,讓國有企業也要像上市公司一樣,實行信息公開披露,應是抑制高管腐敗的有效辦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