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斯蒂凡?柯內琉斯

《默克爾傳》
作者:【德】斯蒂凡·柯內琉斯
譯者:楊夢茹
中信出版社 ? 2015年1月
安格拉·默克爾擔任總理8年就抵達了權力的高峰,位居歐洲最大也是最富裕國家的最高位,已然邁入第三個任期。擔任總理的第8年,默克爾已擁有全球性的影響力,是目前少數幾位在位最久的國家政府領導人之一。默克爾在任期內已歷經兩任美國總統(前為小布什,后為奧巴馬),而且他們的前任(里根、老布什),她也至少都有過一面之緣。她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之間,像是進行著兔子和刺猬的賽跑,看看誰在位更久——世界上眾多國家領導人之中,也唯有普京這樣與她長相左右、激烈競爭。
對她來說,政治如同一場零和博弈,它自始至終就是一連串的非正即負,一連串的不成功便成仁。決定她成敗的就只有一件事:危機。
默克爾并未主動尋找危機,是危機找上了她。危機就像是神話中的怪獸,它通常都以金融危機的形象出現,突變為令人厭煩的世界危機,最后再化身成歐洲危機。同一時期隱于其后的,還有很多足以導致巨大傷害的問題:債務危機、成長與競爭問題,以及最終的貨幣災難。如果歐元瓦解,歐洲各國將因重返原有的貨幣體系而崩潰,危機便會上演。歐洲的經濟和財政管理也會出現疲態,要是貨幣與銀行、工商企業以及儲蓄全都跌入深淵,也不會讓人感到意外。這種情景令人膽戰心驚:儲戶擠兌、銀行破產、整體經濟分崩離析,出口碰壁、高失業率、社會動蕩、激進黨派驟增,甚至整個歐洲政治都會崩潰——這不禁讓人聯想到當年《凡爾賽和約》下的德國。
這些毀滅性的危機找上了默克爾,她的政治任務就是避免毀滅。
她在歐洲政治圈的影響力不斷擴張——在布魯塞爾峰會上與法國總統會面,并且出訪雅典。默克爾崛起于歐洲,成為政治上的獨行俠。這點可以從她個人的穩定力量中觀察出來,歐洲大陸能否解決自身的問題,似乎全在于她一人。我們還可以從其他地方,觀察到這股擴張中的權力:其一是各國領袖頻頻造訪柏林,其二是她在華盛頓和北京備受關注,其三則是她所承受的扭曲和妖魔化。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歐洲不太能忍受有一位獨行俠位居中心。德國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復蘇,也喚醒了歐洲人既定的偏見,由此可見,德國在歐洲的特殊處境有多么微妙而棘手。這個國家習慣于將權力分散至整個歐洲,讓自己融入“后國家時代”的團結之中。德國憲法《基本法》及“二戰”后同盟國的歷史,為此提供了多重保障,很適合用來控制這個龐然大物。所以科爾保證,統一后的德國絕對會鞏固歐洲的穩定。1992年,德國簽訂《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歐洲聯盟條約》),放棄德國馬克,其出發點也是為了使用單一的歐洲貨幣。然而,歐洲戰后史的基本常數卻在一瞬間發生了變化,砝碼開始滑動。
默克爾背負著這個重擔,當然,她也很享受這股新的力量,因為她深信由她主導的規則與結構變化對歐洲有好處。但是她尚未提出答案,因為她想擺脫俾斯麥之前的窘境:若要成為歐洲的霸主,德國太小了;若要成為均衡力量,德國又太大了。也就是說:若要融入歐洲的結構,德國過于強大;若要把自認為正確的政策強加給其他國家,德國又太弱了。歷史學家把這種情況稱作“半霸權”,這種狀態對一個國家而言不是十分理想。
于是默克爾處在歐洲的頂尖位置上,被沉重無比的責任壓得透不過氣來,但還得馬不停蹄地進行防御戰,化解外界認為她想把歐洲德國化的疑慮。歐洲歷史上的恩恩怨怨、長年累積的敵意,沉甸甸地壓在她的肩上。也許早在她坐在奧斯陸市政廳觀禮之前,就已想到諾貝爾和平獎會頒給歐盟了。
已經樂享清閑的美國加州前州長阿諾德·施瓦辛格稱,默克爾是地球上最有權勢的女性。假使還需要什么東西來證明這位德國女總理的新權勢,那么美泰公司可以提供這個證明:一個以她為模特兒的芭比娃娃。對相信“一切都將夢想成真”的女孩來說,默克爾真是一位典范。說真的,默克爾覺得自己稱不上模范,她辦公室里銀色畫框中的女主角才是——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二世熱愛權力游戲,改信東正教,繼承了一個俄國名字,為了擴張權力不惜利用男人。有位記者送給默克爾這幅肖像畫,從此她就把它掛在了辦公室里。默克爾不做過多解釋,她只是欣賞葉卡捷琳娜二世能夠集女性和改革者于一身這一點,沒有別的意思。這位俄國女沙皇的統治長達34年之久,這也是默克爾難以企及的一條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