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opher M. Barnes and Gretchen Spreitzer


百事可樂CEO盧英德、維珍集團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爵士以及美國家政女王瑪莎·斯圖爾特有共同點嗎?有。他們似乎不太需要睡覺。公開報道屢次指出,他們每晚只睡六小時或者更少的時間。人們在討論這些高管夜以繼日工作、只需要少許睡眠的卓越體能時,往往有以此為榜樣的崇拜之情,并且認為,如果想要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好好睡一整晚簡直是一種奢侈!
事實上,這些模范高管并不是好榜樣,尤其是當你想要在一個機構中充分發揮自身才智時。管理者一般總是認為,把優秀人才吸引到公司來就能提高生產力。但這一假設忽略了一個事實:人們不可能每天都處于自己的最佳狀態。當工作要求很高時,人們會感到緊張、有壓力,精疲力竭——最終導致表現大打折扣。
規律睡眠是消解疲勞與工作壓力的最佳“藥方”。然而,睡眠屬于員工的私人生活領域,公司往往不便或者想不到去做一些事情,引導員工采取一些預防性措施來保障健康,從而降低醫療保健支出。但實際上,公司應該鼓勵和創造支持足夠睡眠時間的企業文化與管理實踐。
缺覺的壞結果
每個人習慣的睡眠時間各有不同。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的提示,成年人每晚通常需要7—9小時的睡眠。然而,29.9%的美國人每天的睡眠時間少于6小時;在韓國、英國、芬蘭和瑞典,人們的實際睡眠時間也差不多。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少睡幾個小時不足為懼。但事實上研究已經發現,睡眠不夠會導致效率低下,甚至發生危險,每晚損失一小時甚至更少的睡眠時間,都會導致記憶力衰退、增加因工受傷的概率。睡眠剝奪會導致努力程度下降、人際互助減少以及更高概率的不道德與偏差行為;對人的信任感降低,在協商中的合作度也會變低。類似的,睡眠剝奪會阻礙多重任務處理表現:昏昏欲睡的狀態下,人們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如果有多項事務需要一起處理,表現就更糟了。
長期不能保證睡眠時間的人往往容易生病、精神沮喪或者過度肥胖。可見,睡眠不足對個人和公司的種種負面影響也許超乎簡單的線性邏輯推理。
糟糕的是,很多公司的管理者都“身先士卒”,不遺余力地在公司里樹立“廢寢忘食”的模范形象,睡眠安排非常不健康。譬如,如果一位領導每天黎明時分就到公司,深夜才離開,他或她應該是在給手下的員工設定一種預期:你們最好也學學我,整日整夜都呆在公司,這會把其他人原本良好的睡眠節奏都打亂。更甚者,有些領導喜歡半夜發郵件,并且要求對方在下一個工作日的大早上就回復,這導致很多員工有反復查看郵箱直至深夜的壞習慣。
管理睡眠資源
睡眠不足主要受到工作需要與領導預期的影響。很多員工為了開一個重要的工作會議需要跨越多個時區,或者不得不深夜里反復地與全球客戶開深夜視頻會議,以及下班后回復短信與郵件,工作本身令他們難以構建出合理健康的睡眠安排。所以,管理者需要采取主動作為,保護睡眠這一戰略資源。
創造重視睡眠的工作文化。管理企業睡眠資源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領導人的以身作則與公司文化了。亞馬遜CEO杰夫·貝索斯與傳媒集團董事長兼總編阿里安娜·赫芬頓都曾在公開場合講述過充足的晚間睡眠給自己帶來的益處。赫芬頓曾經寫過一句話:“生活中的每個方面都能因良好的睡眠而改善。”高層管理者也許應該去關注一下貝索斯和赫芬頓在睡眠方面的觀點——員工們不僅會被你口頭表述的內容影響,更會關注公司的制度與你的實際行為是否與你的觀點一致。
譬如,如果領導總是在半夜給員工發短信,員工會感到壓力,盯著通訊工具直至深夜。高管們為什么不試試定時發送這一功能呢?晚上寫好郵件,設定在第二天正常的工作時間發送。
利用健康計劃來改善員工的睡眠習慣。尼古丁既會讓人沾染煙癮,又會導致難以入眠。戒煙項目能夠幫助員工戒除煙癮,同時改善他們的睡眠習慣。健康計劃還可以幫助員工更多關注肥胖問題以及肥胖帶來的不良影響。事實上,過度肥胖會引致睡眠呼吸暫停癥,就是睡覺的時候,呼吸間歇性地停止。這會讓人難以進入恢復性的深度睡眠狀態,即使睡足7個小時,早上醒過來時,精神狀態依然欠佳。工作上的壓力與煩憂也會令員工難以入眠,晚上就盯著天花板,默默擔心。徹底地消除壓力源當然是最好的辦法,不過往往難以在短期內實現。所幸,運動和冥想等一些健康方案也可以幫助員工緩解壓力,快速進入睡眠狀態。
允許員工在日常工作結束后充分享受私人時間。每天工作結束后,讓員工充分與工作隔離開來,有助他們培養更好的睡眠習慣。新技術給工作帶來便利,譬如智能手機,讓員工能夠隨時隨地進入工作狀態。可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即使員工已經下班,甚至在度假、參與孩子學校的活動時,也不得不處于“待機”狀態。
哈佛商學院教授萊斯利·珀洛發現,其中26%的人會在睡覺時把手機放在身邊,56%的人表示在上床前1小時內會查看手機。珀洛建議,應該規劃好遠離工作的時間,并在此期間關掉手機。有些人或許會質疑,咨詢顧問之類的專業人士如何能夠在不影響客戶服務的前提下,預測和安排關機時間?但實驗顯示,此舉帶來了更高的工作滿意度,給客戶交付的成果也更好了。
創建休息室,并鼓勵員工使用。打盹是人體每日生理節奏的必然產物,通常集中出現在下午1—3點,對于調節人的精神十分有效。保證打盹時間不超過30分鐘(大約20分鐘為宜)能夠最大程度保證不進入深度睡眠——一旦進入深度睡眠狀態,醒來后就會有睡眠慣性。如果睡眠不足,無論是偶然性的還是長期的,都可以每天小憩午睡一段時間,緩解不良反應。與其讓員工昏昏欲睡卻要堅守崗位,導致一不小心睡著犯下大錯,公司不如主動提倡午睡,提供休息室。谷歌就提供“午睡豆莢”幫助員工打盹。
限制員工每日的預定工作量。睡眠專家建議,每天工作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2小時。每周員工不應該安排超過60小時的工作量,公司則應該限制員工不要工作超過80小時。跨國公司應該制度化地要求,搭乘夜班飛機后,休息一日再上班。
盡量減少輪班制。從生理學角度來看,人類本就不適合白天睡覺,即便熄燈、保持黑暗與安靜。而且,夜班工人發生意外的頻率也更高。雖然輪班制本身的意圖沒有錯,但這種與人體每日生理節奏相悖的安排會阻礙正常的睡眠節奏;尤其是“夜班-白班-早班”這種循環式輪班更應避免。超過8小時的輪班制(譬如很多護士都是10—12個小時輪一次班)也會產生與睡眠剝奪類似的負面影響。類似的,在安排跨國同步研究、開發新產品等工作時,管理者應該注意,盡量讓每一組工作人員在所在地的白天時間工作,這是人體生理能量的峰值時間。
災難應急計劃也要安排足夠休息時間。負責災難應急的員工往往因為工作時間過長、無法睡個好覺而倍感壓力,尤其是在需要做出重要決策時。因此,災難應急計劃應該事先確保參與人員的睡眠時間,保證他們在整個危機消弭之前的表現。
睡眠是一種戰略資源,關系著人力的可持續與人的可持續發展。管理者不能忽視員工的睡眠時間,而應該創造重視睡眠的文化氛圍與公司制度,踐行合理安排工作進程、以身作則樹立好榜樣等將引領公司走上人力可持續的康莊之衢。
來源于MIT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