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磊

對待上市公司擔保,我們應該有一個更廣泛的觀察視角,即上市公司如何保障利益相關方的權益。這個概念涵蓋了小股東,還包括貸款方、員工、供應商、客戶、業務合作伙伴、社區等。上市公司如果出現擔保黑洞,輕則影響公司利潤,使得股東價值受損,重則引發惡性連鎖反應,影響到上下游合作伙伴,甚至導致公司破產倒閉,給貸款方帶來壞賬,導致員工失業,影響社會穩定。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
例如1月16日,多氟多發布業績向下修正公告,將2014年凈利潤預期由此前的同比增長0—40%,調整為同比下滑60%—90%,盈利163.59—653.36萬元。原因是,公司在2011年為鄭州鋁業銀行借款提供了擔保,由于鄭州鋁業未能按期償還借款,法院判決多氟多承擔連帶還款責任,公司確認營業外支出1920萬元。
上市公司違規擔保有時會形成鏈條,牽連同一地區數家上市公司,而每家上市公司又連帶影響了各自的利益相關方,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例如ST康達爾對外擔保額曾高達4.24億元,占凈資產的882%,且與深達聲互保。中科健對外擔保達5.8億元,占凈資產的218%,除為海王集團擔保2.3億元,還與ST縱橫、ST石化存在擔保關系。資不抵債的ST石化對外擔保額高達15.97億元,并涉及深金田、深中浩、深寶安、ST盛潤等。ST盛潤又與ST石化、深紡織、深深寶、ST中華等深圳公司連環擔保。這些公司有些已經退市。
上市公司對外提供擔保,有些是出于正常目的,如公司發展的需要,為上游原料及下游銷售企業提供擔保、為子公司申請銀行貸款擔保等。但也有一些擔保目的并不單純,如惡意掏空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之外進行體外循環,大股東利用上市公司自肥,甚至用擔保作為“人情”換取利益。這些都直接或間接損害了利益相關方的權益。
對于上市公司對外擔保,一般做法是嚴格規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而這兩方面其實在內地也已經建立了相關法規。規定不可謂不清晰不嚴格,但實際效果卻不佳。而距離我們最近的成熟市場香港,對于上市公司對外擔保的規定也很相似,卻較少發生惡性違規擔保事件。香港聯交所上市規則第13.16和14.07允許上市公司對其關聯企業提供擔保,但資產比例超過5%時必須披露,而且在半年度和年報時未解除擔保的,則需要將其計入合并資產負債表或專門提交關聯公司的財務報告。因此,上市公司對外擔保有可能作為或有債務展示給利益相關方,而一旦出現擔保方違約,則對上市公司的影響也一目了然。不會像A股上市公司那樣直到紙包不住火的時候才曝露出來。
A股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控制問題、公司治理不規范、董事會和獨立董事形同虛設,這些問題難以很快得到解決。筆者認為可以參考香港做法,在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上做文章,如建立全國統一的公司對外擔保信息平臺,要求上市公司將擔保以一種合適的方式體現在財務報表中,這些信息應該提供給公眾查詢。另外,對于違反相關法規的情況,一旦查實則依法懲處,加大違規成本,方可有望逐步解決這一屢禁不止的侵害投資者權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