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然
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誕生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戲劇“清貧”之時,而最初把自己定位于民間戲劇表演藝術獎的“白玉蘭”獎,正如起于青萍之風,經過“侵淫溪谷”,如今已經“盛怒于土囊之口”。
1990年3月出版的當年第二期《上海戲劇》上,刊發了《首屆上海戲劇表演藝術獎“白玉蘭獎”開始評選》的消息,這是“白玉蘭”獎第一次走進公眾的視野;接著,當年5月出版的第三期《上海戲劇》中又公布了“白玉蘭”獎的評獎條例,其中特別注明:這是一項“堅持民間戲劇表演的藝術獎”。以戲劇家黃佐臨先生為主任的評委會,特意將“民間性戲劇獎”寫入評獎條列中,在當時,無論對“白玉蘭”獎還是對中國戲劇界來說,這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動力。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戲劇界面臨困境,上海的戲劇人合力推出“白玉蘭”獎,正是想通過這樣一個獎項,在褒揚優秀戲劇演員的同時,為戲劇演員樹立一種信心,為戲劇舞臺增添一種力量,為戲劇發展提供一種動力。在首屆“白玉蘭”獎揭曉之后,時任上海昆劇團團長,昆劇表演藝術家蔡正仁談道:“我十分贊成白玉蘭獎,這不僅是因為我自己是個演員,有資格角逐這項大獎,更主要是它能激發各劇團創排優秀劇目的積極性,激勵演員去創造好每一個創排劇目中的人物,活躍上海的戲劇舞臺,催化和助產戲劇文藝事業的繁榮。”
如果列出歷屆”白玉蘭”獎獲獎名單,幾乎就是當代中國戲劇表演藝術名家錄。名家云集“白玉蘭”獎,由此也造成劇壇新人入圍難度很高,特別是在以前,獲獎者寥寥可數。20屆后,“白玉蘭”獎獲獎者中年輕的面孔越來越多。除了新人獎,在分量甚重的主角獎和配角獎領獎臺上,也不斷有劇壇“新人”出現,入圍者平均年齡開始“下滑”。到了去年第24屆,最后進入主角獎角逐的17位演員中,年齡低于40歲的就有10位,羅晨雪、吳虎生、樓勝、徐曉飛等各劇種主力演員,都是30歲不到。
隨著“白玉蘭”領獎臺上不斷出現的年輕面孔,70后80后逐漸從占有一席之地,到如今已是半壁江山,上海的“白玉蘭”對于戲劇界年輕演員來說,已不是高山仰止的敬慕,而是越來越具有親和力和吸引力,當看到同輩人站上領獎臺,戲劇界的“新人”看到了目標,他們將“白玉蘭”獎作為衡量自己藝術水準和藝術前景的一項重要指標。
從戲劇名家到向戲劇新人傾斜,這并不是“白玉蘭”獎放低標準,而是它一直在遵循著自己的原則和目標——藝術為先、繁榮戲劇。“白玉蘭”獎將目光關注到劇壇新生力量,尤其注重扶持年輕戲劇者,特別是對于一些“非遺”劇種,它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方法來鼓勵年輕演員對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因為“藝術為先”的理念始終是“白玉蘭”獎堅持的評獎標準;促進戲劇的繁榮,則是它的一貫目標。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