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因所在地禹縣古稱“鈞州”而得名。據考古資料發現,鈞瓷的燒造歷史始于晚唐,全盛于北宋,遺續于金元,前后長達數百年。產地以禹縣“古鈞州”為中心,向四周擴展延伸,古有“進入神重山,七里長街觀,七十二座窯,煙火遮云天,客商天下走,日進斗金錢”之說??梢娖湟幠V蠛陀绊懙纳钸h。目前在全國的十多個省市中,都發現了不同時期的燒窯遺址,南起河南的臨汝、郟縣、新安、鶴壁集、安陽、林縣、??h,北起河北省的磁縣、山西省的渾源以及呼和浩特,遍及華北大地。鈞瓷以它的特別、另類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據著與眾不同的地位。它以獨特的自然窯變藝術效果在瓷林獨樹一幟、卓爾不群。
從東漢開始出現現代意義的瓷器,至唐代時日趨成熟,并逐漸形成了“南青北白”兩大體系。并以“南越北邢”兩大窯口為代表。但無論是越窯青瓷還是邢窯白瓷,它們的釉色都是單一的,非青即白,無有例外。鈞瓷則不同,鈞瓷的釉色窯變藝術效果不是人為的,而是在窯內爐火的高溫下自然形成的。鈞瓷入窯的時候,是沒有任何色彩的,是一體素凈。那七彩輝映、讓人心旌動搖的絢麗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畫面都是在燒制過程中在窯內形成的,這就是窯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窯變原理就是釉料礦物在爐火高溫下轉化呈色的物理化學現象。好的窯變效果的形成所需要的因素非常復雜,它需要性能良好的窯爐、器物在窯中的最佳位置以及科學的燒成制度等因素的巧妙組合才能實現。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就是在人們對窯變現象有了相當認識和了解的今天,人們對窯變效果也不能完全掌握,往往是招之不來、不期而至,這也更增添了鈞瓷藝術震撼人心的魅力。釉的流動,使它的出現像窯變一樣,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淋漓酣暢,大膽潑辣,似有意,似無意,似有形,似無形。妙趣橫生,變幻莫測,為后來的鈞釉彩斑開啟了先河。自然窯變形成的絢麗釉色玉潤晶瑩。驚心動魄的美麗震動了朝野,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貴族的喜愛。到了宋徽宗初年,終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視,宋徽宗傳下旨意,在禹州鈞臺附近建官窯為皇宮燒制貢瓷,這就為鈞瓷藝術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良機。
鈞官窯為皇家燒制貢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計工時,不計成本,好的送入宮廷,壞的打碎深埋,不準流入民間,因而工匠們得以把最為動人心魄的窯變精品呈現出來。這些工匠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創造性地建造了結構合理、性能優良的雙乳狀火膛柴燒窯爐。這種窯爐火網面積大,能使柴質快速燃燒,升溫迅速?;鹈缛岷?,窯內溫度分布均勻,有利于窯變效果的形成。同時,也研制了科學的鈞釉配方,銅紅釉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正如《中國陶瓷史》所述:宋代的鈞窯首先創造性地燒造成功銅紅釉,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鈞紅釉的創燒成功開辟了新的美學境界,對后代的陶瓷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數十年之間,宋鈞官窯將鈞瓷窯變藝術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創造了鈞瓷藝術的輝煌。
宋鈞特別是官鈞窯的作品,窯變釉色自然溫潤,真正體現出火的藝術。故古俗語有“黃金有價鈞無價,貴在一釉多變化”“鈞瓷一件,變化萬千,欣賞不俗,余味不盡”“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似玉非玉勝似玉”之說,可見其珍貴程度。
鈞瓷藝術經歷了一個由不成熟到逐漸成熟的漫長歲月,其間又受到其他姊妹藝術的影響而逐漸成熟和發展起來。鈞瓷屬北方青瓷系統。中國青瓷歷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產的主流。鈞瓷以其獨特的自然窯變藝術有別于其他瓷種,“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現象,構成鈞瓷的特殊美感和藝術效果,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它一問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視,并進入名窯行列之中。
鈞窯杰出的工藝成就,是在科學配好胎、釉的基礎上,燒成過程中合理地控制火焰氣氛的變化,利用氧化和還原氣氛,由同樣的釉料釉色而成為深淺不一的窯變色彩。
鈞窯制品的乳光狀態和窯變現象是構成鈞瓷藝術美的兩個外觀特征。乳光狀態是指鈞窯釉那種像青瑪瑙或蛋白石一般美麗的天青色半乳濁狀態,不僅使鈞釉產生一系列由淺到深的藍色,而且還賦予它一種含蓄的光澤和優雅的質感,減少因釉面玻化而帶來的妖艷浮光。窯變現象是指鈞釉在高溫下熔融流動,乳濁和著色色彩發生復雜的交錯變化,而使釉色變得絢麗多彩,紫、紅、藍、白交相掩映,給人一種大自然瞬息萬變的美的感受。
鈞釉的乳光和窯變賦予鈞瓷的藝術美感和藝術效果,與鈞釉的化學組成和工藝過程分不開。鈞釉乳光和窯變的形成機理,鈞釉化學組成的特點及其與顯微結構的關系,外觀特征與工藝過程的關系,一直是國內外許多陶瓷工作者研究的課題。
鈞瓷窯變藝術,在于銅紅釉的創燒成功,得以把釉在高溫下的流動痕跡惟妙惟肖地顯示出來,出現具有特殊美感和藝術情趣的瑰麗色釉。青者若藍天;月白勝美玉;紫者或像熟透的葡萄,或似怒放的玫瑰;紅者或如盛開的牡丹,或肖深紅的海棠;藍紫相間,如蔚藍水光中泛出的片片紫浪,絢麗多姿;紫紅相映,如瑩潤的瑪瑙,凝厚深沉。鈞瓷的這種窯變藝術改變了歷代青瓷那種一覽無余的玻璃質感,而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藝術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為一體,創造出五彩斑斕且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精品。
鈞瓷雖屬北方青瓷系統,然而,從嚴格的科學角度來看,鈞瓷又不是一般的青瓷。中國傳統的青瓷釉是以氧化亞鐵著色的高溫釉,而鈞瓷的乳光藍釉是靠釉中的液滴狀分散相對短波藍光的散射作用而呈色的。突破了單色的范圍,巧妙地利用氧化銅的作用,通過燒成其間氧化焰和還原焰的相互轉化,使傳統高溫色釉由單一的青瓷發展為五色的多彩釉。鈞瓷著名的釉色有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丁香紫、海棠紅、朱砂紅、雞血紅、玫瑰紅、胭脂紅、火焰紅、天青、蛋青、梅子青、天藍、海藍、月白、魚肚白等,以朱砂紅為貴。鈞瓷的窯變花釉,色彩豐富,釉層晶瑩,釉中紅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紅,五彩爭艷,輝映競芳。
鈞瓷造型古樸端莊,器形規整,胎壁厚薄勻稱。制瓷工匠合理地利用各種原料制坯,基本上掌握了原料的燒縮性能。合理地使用原料,保證胎釉的燒成溫度和膨脹系數的基本一致。釉質玻璃化程度好,促進胎釉間鈣長石中間層的形成,使胎釉結合程度高,釉層一般無剝釉現象。釉料配制含磷、鈦、銅、錫等元素,為復色窯變花釉的形成提供了內在條件。
鈞瓷在燒制過程中,因釉質厚實,乳濁度高,更利于釉面的窯變。鈞瓷之所以大氣、凝重、耐看,釉厚、釉面顏色純正是相當重要的因素。另外,因釉層厚和燒成溫度等原因,出現多種流紋,進一步增強了釉面裝飾的效果,比較常見且為人們欣賞的是蚯蚓走泥紋、冰片紋等。欣賞起來有純凈的美感。釉面色彩變化豐富,五彩滲透。釉面上出現的各種紋路或斑點,也給鈞瓷平添了一種肌理美,其釉面窯變色彩、紋路、斑點、意境渾然一體、自然天成。給人以整體的美感。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時出現多種復雜的色彩,其美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可謂紫中藏青、青中透紅、紅中寓白、白里泛藍、藍中有綠,各種色彩交織在一起,變化萬千。在無釉的胎質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和掛釉較薄的地方)一般呈醬黃色。有釉的部分,釉質有玉的溫潤感、光澤柔和,不同于一般瓷釉賊亮的浮光,而是一種乳光,這種乳光使鈞釉的光澤如瑪瑙一般,似玉非玉勝似玉,有一種溫潤優雅的質地美感。釉面有動感,不死板,靈動活潑。凸棱、弦紋、乳釘之處釉面出筋,產生虛與實的變化美感。
鈞窯作為宋五大名窯之一,其制作技術歷來為后人仰止。其制品更是眾多的收藏大家們逐鹿之對象。而一旦收為囊中,則秘而不宣,非親朋知己無以分享。使人難以識得其“廬山真面目”。
然天公佑我,偶然的機會,使筆者走進了浙江鼎鼎大名的金華婺州博物館。堂皇的館舍,內涵豐富的藏品,都使人目不暇接。當筆者在館長傅洪衛先生的陪同下走到了一組柜前,被柜中的一組器物深深地吸引住了。那是一組宋鈞窯月白釉馬,共八匹,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其釉色、胎質、造型無不精妙,美不勝言。
古語有云:“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征得了收藏其多年的傅洪衛館長的同意,將其分享出來,供同道朋友們賞鑒!
這一組栩栩如生的八匹駿馬,大小都在高20多厘米、長25厘米左右。形態各異,有的側躺于地上,蜷著馬身,三只腿悠閑地伸展,右后腿抬起,用馬蹄蹭撓著頸部。有的完全仰躺在地上,四肢自然地攤開,盡情享受片刻的愜意;有的后半身伏地,兩條后腿向后伸展,昂立馬頭,兩只前腿向上抬起又自然彎曲,尾巴翹立;有的屁股坐在兩條后腿上,立起上半身,用左前腿釋放著頭部的不適;有的把身子弓成圓形,低著脖子,盡力用前腿去蹭夠背部的癢處;有的只腹部著地,后腿抬,前腿探,脖子盡力擺向一側;有的全身躺在地上,四肢安閑,脖子稍抬,好像要靜聽什么聲音;有的索性仰躺在地,曲頸低頭,后腿上抬,前腿低垂;有的將馬身擰曲呈“S”形,前腿盤曲在后背上。八匹馬馬尾或伸或曲,馬嘴或張或閉,馬耳或附或展,造型憨然夸張而又富于情理。八駿馬全身均滿施月白釉,釉層渾厚,釉質瑩潤。月白釉的馬身上有不規則的或深或淺、或濃或淡的藍色窯變。耳朵、口、頭部、肘部、蹄部等掛釉薄處都露出淺褐色。八駿馬底部均露胎,底足中央有不規則的小孔。
八駿馬為仿生器物,純手工捏塑而成。此種工藝對胎土質量要求極高,必須使用上好的陳腐時間很長的胎土才能捏造。蹄、耳、腿、尾、頭和馬身都是分段捏成后粘結在一起,高難度的成形工藝、精準的燒造技術造就了其不菲的身價。長頸溜肩,曲線優美,全身線條過渡得極其自然,拿捏極準,氣韻連貫,更顯飄逸瀟灑。又兼刻、劃技術高超,馬筋、馬股的淋漓盡致,顯示馬不屈不撓的斗志。炯炯圓睜的馬目,昂揚著自信和向上的精神。肥厚而滋潤的月白釉面,寶光四溢。勻凈晶瑩而清醇華滋,色澤怡人而高雅幽逸,十分養眼。胎質細膩而堅密,釉色純凈而瑩然,特別是經過千年地氣的陶冶及漫長歲月的摩挲,已泛出一層溫淳的包漿,彌散出悠悠的滄桑之氣,瑩潤如玉。自然老化的釉面上土沁、土蝕明顯。開片的縫隙中自然滲入的褐黃色的油亮包漿累計著時間的記憶。死亡的氣泡留下的黑洞中呈現各異的結晶展現著酸堿冷暖的變化,釉薄處顯露的黃色氧化筋則訴說著泥土的滄桑。方形底足,外沿刀削痕跡明顯自然,足底有粘沙,有析鐵痣、火石紅。在這里,我們不得不感嘆先人們高超的技藝,他們用無聲的語言塑造了馬的優美形象,用馬的筋骨、血脈、氣韻、精神揭示了馬奔放雄健而不兇暴,優美柔順而不懦弱,合群而嚴守倫理,高貴而樸實無華。它是善良的使者、健美的化身、品格的典范、精神的象征,是力與美的巧妙結合。通過對各種馬形的塑造,來表現馬要擺脫各種束縛限制,追求廣闊自由天空的夢想。
馬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地位極高,是具有能力、圣賢、人才、有作為的象征。古人常常以“千里馬”來比擬。相傳周穆王有八匹駿馬,八駿的名稱:一個叫絕地,足不踐土,腳不落地,可以騰空而飛;一個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飛鳥還快;一個叫奔菁,夜行萬里;一個叫超影,可以追著太陽飛奔;一個叫逾輝,馬毛的色彩燦爛無比,光芒四射;一個叫超光,一個馬身十個影子;一個叫騰霧,駕著云霧而飛奔;一個叫挾翼,身上長有翅膀,像大鵬一樣展翅翱翔九萬里。有的古書把“八駿”想象為八種毛色各異的駿馬,分別有很好聽的名字: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其實,駿馬的神奇傳說都是在形容賢良的人才,周穆王的八駿其實比喻著他的人才集團,才華卓越,本領非凡,各自用特殊的能力在共同輔助周天子的天下大業。
此宋鈞窯月白釉的八駿馬,必是當時為宮廷燒造的禮器,或是皇帝作為思賢之物,或是激勵賢臣的賞賜之物??梢娖涓哔F的出身。留存至今,又如此完美,所以更顯彌足珍貴。在當今拍賣市場上,宋鈞窯瓷器一直為收藏大家追捧,此八駿馬應為宋鈞瓷器中的佼佼者,不僅收藏空間巨大,而且還能讓我們領略到深厚的文化。
專家介紹
律海明
中國西南政法大學司法鑒定中心文物藝術品物證鑒定研究所特聘專家;
中國收藏家協會民族藝術品收藏委員會副秘書長;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認可的藝術品鑒定師、評估師;
北京收藏家協會瓷器部負責人;
德藏收藏網特聘文物鑒定專家;
北京手工藝術學會學術委員兼鑒定部副主任;
北大資源文物學院客座教授;
浙江婺州博物館終身顧問。
在《文物鑒定與鑒賞》《收藏界》《收藏參考》《中國收藏家》等刊物發表數十篇論文,多次接受《當代中國》《南方日報》《中國文物網》《財富圈》《東方養生》《商業文化》《理財與文化》《工會博覽》《北京社區報》等多家刊物及媒體的采訪與獨家報道,并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進行了關于宋瓷方面的講座。參與國家大型電視節目《博物探究》欄目的講解,在浙江金華電視臺《收藏與鑒賞》欄目擔任主講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