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武佳 錢共匋 蔡永峰
人體器官移植技術給許多終末期臟器衰竭患者帶來了治愈的希望,拯救了成千上萬患者的生命。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臟器衰竭患者對器官移植的需求越來越大,人體器官來源不足已經成為嚴重制約人體器官移植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自2010年3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接受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在全國各省開展了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試點工作,我院作為移植單位,經過幾年的試點,現對我院心臟死亡器官捐獻(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工作開展進行分析。
1.1 社會因素 大多數人對器官捐獻還持否定和懷疑態度,傳統觀念和宗教原因都是阻止人們器官捐獻的障礙[1]。再者,國家尚未建立起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行之有效的國家級人體器官捐獻體系。由于相應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供需矛盾及巨大的供需利益的驅使,器官買賣也成為公眾擔心的問題,給器官捐獻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2]。
1.2 家屬因素 患者家屬對器官移植的關注度不夠,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一部分家屬認為既然已經死亡,再去摘取他的器官是對他的不尊重,希望保留全尸;還有家屬顧慮會受到親朋好友、鄰居的不理解而誤認為子女不孝。
1.3 醫務人員因素 醫務人員缺乏DCD相關知識,不能及時發現潛在捐獻者,有的即使發現了但由于當前緊張的醫患關系有所顧慮而難于向家屬開口,不能及時把信息提供給家屬,或者兼職協調員提供給家屬的信息比較缺乏和不正確,比如涉及到一些對困難家庭給予合理補償等問題。
1.4 供體因素 取消死囚器官捐獻,以公民器官捐獻為唯一來源,盡管全國腦死亡捐獻越來越多,但和國外相比腦死亡后48小時捐出的甚少,國內一般腦死亡器官插管1周左右才愿意捐出,因此,可利用的臟器質量受到很大的影響。面對千里之外突如其來的心腦死亡捐獻,由于各個臟器的冷、熱缺血時間不一,為了盡可能利用捐獻器官達到心肺肝腎多器官獲取,必需多個單位不同的移植團隊進行緊密合作,高效運轉。而器官運輸對于完成整個器官移植過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及時而可控的器官運輸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器官移植的成功。
2.1 依托堅強可靠的組織領導 DCD工作必須具有一個堅強可靠的組織領導,既確保捐獻工作依法開展,又要使捐獻和移植過程中不發生沖突[3]。我院今年建立相應的DCD領導小組,協作專家委員會和協調工作小組確定DCD方案和流程,設立DCD工作辦公室、專職協調員和兼職協調員,明確各自的功能和職責,以確保DCD工作順利開展。
2.2 培養專職器官捐獻協調員 在人體器官捐獻移植事業中,器官捐獻協調員起著關鍵作用,可以說沒有協調員就難以保證器官捐獻。器官捐獻協調員要經過專門培訓,明確協調員的職責,健全培訓制度,規范協調員的行為,強化管理指導,提高協調員的服務水平。協調員必須經過考核后持證上崗。由器官捐獻協調員負責評價患者是否適合作為潛在捐獻者,并且負責與捐獻家屬溝通。器官捐獻協調員在與死者家屬溝通的過程中,不僅要有誠懇的態度還要有嫻熟的技巧,除去應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術外,還應掌握心理學基本技能,安撫家屬情緒,幫助家屬盡快接受親人離去的事實,為隨后的協調工作創造和諧的氛圍。
2.3 宣傳培訓到位 在院部層面召開DCD專題會議,邀請相關重點部門的科主任、護士長參加,說明DCD工作開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對各科室下發目標責任書,說明院部獎懲辦法。我們把神經內外科、急診科、ICU作為關注重點,由DCD專職協調員到院內這些科室進行DCD相關知識的宣傳和培訓,解答臨床的疑問,同時利用張貼展板宣傳器官捐獻科普知識,強化各級人員的意識,及時發現潛在捐獻者,使得配合器官捐獻成為醫院的常規工作。
2.4 公眾的參與及媒體的角色 媒體在塑造公眾價值觀念、強化公眾意識、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等諸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所以在捐獻者家屬知情同意的情況下,我們將捐獻成功的案例利用媒體的力量加大宣傳,提供正能量,普及器官捐獻關愛意識,讓更多的社會公眾了解并接受。
2.5 把控好控制性DCD 控制性DCD即:在按標準搶救無效后,根據器官捐獻準備狀況有計劃地進行撤除生命支持手段并行器官捐獻。它能對供體器官進行有效的維護,最大程度地保證器官的質量,同時也避免因為供體質量欠佳對受體造成的傷害,但是要向家屬充分告知患者的病情、捐獻流程、潛在風險等,優先保障捐獻者利益,不能為了追求器官質量而做出不符事實的死亡判斷[4]。同時,在政府部門的通力合作下,及時做好器官的轉運工作,避免資源浪費。
我國器官移植始于20世紀60年代。歷經半個世紀的努力,臨床診療技術已取得長足發展,救助了數以萬計的終末期疾病患者,我院的肺移植,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技術上,都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但是沒有器官就沒有移植,特別是近年起禁止了死刑犯器官捐獻,移植面臨著嚴重的器官短缺問題,所以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相信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人們的捐獻意識會越來越強,器官捐獻會越來越規范,并朝著“公開化、合法化、正規化、國際化”的方向持續健康地發展。
1 謝文照,羅愛靜,朱利軍,等.基于移植協調員角度的心臟死亡器官捐獻工作經驗[J].中華器官移植雜志,2011,32(12):723-725.
2 田輝,王瑋,尹航.“公眾對器官捐獻態度”的問卷結果分析[J].中華器官移植雜志,2011,32(12):726 -729.
3 黃潔夫.推動我國器官移植事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性舉措[J].中華器官移植雜志,2011,32(1):1 -4.
4 王東,朱繼業.心臟死亡器官捐獻的倫理學問題[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3,12(9):644 -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