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婭 黃倩倩 王禮泉 董啟榕 李柳炳*
綜合性的三級甲等醫院是從事高精尖知識活動的場所,其活動的主體是高素質、高學歷的醫護群體,在具體的醫療活動中,產生許多的知識成果,牽涉到一定的知識產權內容,如著作權、學術論文、病案專著權、醫院商標權、醫院商業秘密權等[1]。但是,在實際的醫院科研管理工作中,往往忽視了知識產權的保護,造成醫藥知識產權的丟失或者侵權[2]。近年來,高校附屬醫院往往注重科研課題、論文發表、報獎等方面的工作,體現了醫療單位科研能力的逐步提高,但是往往忽視了專利這項保護知識產權的常用手段[3]。因而,筆者以高校附屬醫院的工作為背景,以國家專利為出發點,探討如何加強醫院科研知識產權管理以及轉化的相關內容,制定一套完善的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制度,以有效保護、開發、利用醫院相關知識產權[4]。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共有1 923名員工,其中高級衛生技術人員324人,博士生導師14名,碩士生導師99名,整個醫院是集醫教研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醫院,醫院每年承擔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各類級別的繼續教育,成為高級醫學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截至2013年底,醫院共獲得科技進步獎461項,承擔各級科研項目1 033項,發表論文6 570篇,主編、參編專著124部。作為醫學領域知識產權的重要聚集地[5],需要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最終形成醫院資深獨立的知識產權體系。因此在具體的科研管理工作中,要將專利的申報工作平行于論文科研的管理體系。如我們醫院骨外科的課題組,在日常骨科手術過程中,及時發現現有醫療器械的不足,專門組織專題討論,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經過課題組的研究,及時遞交相關的專利申請。截止2014年9月,該課題組共獲得國家新型專利9項。可以說申請專利不但保護知識產權,還保證了產品的臨床使用意義。
在絕大多數的綜合性醫院,往往以醫務人員發表的論文和課題作為評判業務水平和職稱評定的重要指標。我院將國家專利納入醫務人員的績效成績,乃至后期職稱評定的重要指標。如凡是職務之內的專利獲得者,醫院給予經濟物質獎勵,以保護職務內的科技成果。醫院的獎勵不僅僅適用于本院職工,也包括在醫院實習、進修的非本院職工,以及在導師的指導下獲得專利的研究生,充分體現了醫院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以此有效提高醫務人員申請專利的積極性,并逐步提高科研人員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最終提高醫院的綜合科研實力[3]。
專利的管理,需要有較高的專業素質以及管理理論知識的專利管理人員。管理人員應了解專利的申報流程,專利權利書的書寫格式,能在第一時間找到專利的申請點。對醫務人員提出的專利申請,進行專利文獻檢索,初步審查和評估,努力建立專利文獻檢索制度,以此來貫穿科研活動的整個過程[6]。同時,積極解決研究者在具體的申報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7]。對專門的科研人員進行定期的專利申請培訓,內容包含專利權利書的撰寫、專利的獲得、以及專利的維持和運營等。
醫院作為知識密集性單位,其所獲得的專利基本上是關于診斷的儀器、治療的研發藥物等,如何讓所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具體的生產力,應用到具體的臨床實踐的過程中,顯得更為重要。我們在具體的管理工作中,積極與器械生產商聯系,以專利許可使用權的形式,合作開發新產品,再通過招標形式,在臨床上使用,周而復始地反復推敲和研發,最終形成成熟而有效的知識產權轉化產品。例如,我們骨科團隊在臨床上發現現有的髖部骨折的護肢,很難防止下肢外旋,因而研發了抗外旋的簡易丁字鞋,主動申請了專利,然后與具體的生產廠商合作開發該產品,獲得了良好的臨床使用效果和直接的經濟收益。
醫院的實力和競爭力往往取決于醫院所擁有的知識資本存量[8]。專利的申報與數量是醫院科技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因而,作為高校附屬醫院的三甲醫院,應加強專利的專業化管理,調動科研人員申請專利的積極性,保護知識產權,提高醫院的綜合科研能力,擴大醫院的國內外知名度。
1 曾衛龍,周艷陽.知識產權在醫院管理中的應用[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8):1484 -1485.
2 吳萍.淺述醫院知識產權管理[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2,34(6):485-487.
3 胡桂周,趙鎮,魯鴻,等.高校附屬醫院專利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0,23(6):391 -392.
4 趙立春,梁健,岳桂華,等.制定醫院知識產權戰略的思考[J].現代醫院管理,2010,34(1):12 -13.
5 陳宗波.醫院知識產權權利體系及其保障機制探討[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0,26(3):224 -226.
6 沈昭在,陳志興,龔朱,等.重視醫院知識產權保護[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6,22(11):748 -749.
7 齊松仁,孫瑞華.醫院知識產權戰略偏差探討[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0,23(3):163 -164.
8 齊松仁,王云亭.知識產權是醫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06,19(6):32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