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加大對自身的宣傳力度是現代博物館擴大影響力、優化社會效益、增強傳播力的有效途徑。關于博物館和展覽的宣傳各有特色,博物館可以根據宣傳的目的、宣傳的對象以及自身的財力來制定宣傳的層次和形式。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將軍衙署博物院(以下簡稱衙署)利用報紙、電視、宣傳冊、影視視頻、網絡及鼓勵員工撰寫衙署相關文章等各種方式進行對外宣傳,優化社會效益,但還是缺乏主動性及系統性。
根據衙署實際情況,可以采取以下幾點強化宣傳服務的方式:
一、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宣傳展覽,充分利用媒體和廣告進行常規宣傳和亮點宣傳,鼓勵將軍衙署工作人員和社會人員撰寫各類宣傳稿件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人們被信息包圍,又從千萬信息當中篩選為己所用的優良信息,其中媒體是橋梁。我們通過媒體,進行有步驟、有層次的系列報道,進行不間斷的追蹤報道,自然會引起眾人的注意。下面介紹衙署可利用的幾種媒體:
1、報紙。閱讀報紙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一種習慣,許多人一天的生活是從閱讀報紙開始的。人們關于社會生活的大量信息是從報紙獲取。即使是電視網絡普及的時代,博物館也絕沒有理由忽略這種傳統媒體。利用報紙宣傳不僅成本低,而且機動靈活,既可以發布一條簡訊,也可以發布篇幅較長的報道進行宣傳。衙署目前利用報紙宣傳力度仍不夠,等記者上門采訪報道。應鼓勵衙署工作人員多寫多報道衙署消息及相關介紹性文章。這方面,研究室更能發揮優勢,博物館研究工作者在了解藏品知識,同時學習掌握博物館理論、知識、技能,對博物館工作的發展和變化具有與時俱進的認識。研究室工作在積極為博物館領導決策提供參考資料、科學依據和可行性調研報告的同時應當承擔起新聞宣傳報道方面的工作,向社會說明衙署,介紹衙署。
2、電視。電視是當今仍然傳播力最廣、傳播力度最強的媒體之一。它時效性強,生動直觀而受人們歡迎。衙署利用電視將有關展覽的信息傳播出去,尤其是對那些巡回展、借展等臨時性展覽尤為重要。電視可用鏡頭展示一些精美展品的細節,激發觀眾的參觀欲望。如果能利用電視節目或專欄對衙署進行系列報道則是擴大衙署和展覽影響的絕好方式,它可以引起觀眾的關注和參與。由于博物館屬于公益性文化事業,是社區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許多電視臺都會為博物館免費播放相關信息,衙署也要善于利用這種機會。
3、電臺。電臺的傳播范圍不容忽視。收聽廣播成了一種很人性化的媒體傳播行為,人們在絕大多數的場合和時間內都可以收聽廣播,甚至在夜深人靜時候還有人在收聽廣播。對于某種職業,例如出租車司機,收聽廣播是他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內容。現在,許多人都習慣在私家車里聽廣播。電臺廣播雖然沒有形象的畫面,但是一個優秀的播音員的獨特魅力不僅能充分激發聽眾的想象力,而且會給人一種特殊的親近感。所以衙署也可以充分利用電臺的這些優點宣傳自身。
4、廣告和招貼。廣告與招貼也是一種重要的宣傳手段,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感染力度,從而在商業營銷活動中被廣泛采用。衙署也在做新展覽,尤其是臨時性展覽時可以充分利用廣告與招貼的宣傳方法。
5、印刷品。衙署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要制作各種印刷品,宣傳衙署。其中包括,衙署歷史和展覽內容、收藏目錄等。這些制作精美、便于攜帶的印刷品會深受公眾的喜愛。他們無論走到哪里,就能把衙署的信息帶到哪里。衙署還將珍貴的館藏品印制成明信片、撲克牌或者其他卡片,還可以在城市旅游圖和便民示意圖上詳細注明衙署的地理位置、公交車線路和相關信息。也有一系列衙署指南等印刷品為游客提供衙署的重要信息,游客即便不來衙署參觀,也對衙署有了一定的認知。
6、自制介紹性音視頻材料。其中包括幻燈、錄像短片和解說光盤等。此類宣傳品攜帶方便,具有多媒體的優點,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集中介紹一座博物館及其收藏、展覽的情況。它們也可以與大眾媒體結合起來,能夠加強其宣傳的覆蓋面。
7、開發特色旅游產品、紀念品、工藝品。衙署作為全國重點特色博物館,特色產品的開發是其重要工作之一。在陳列展覽逐漸完善,服務接待工作日趨成熟的現階段,開發制作自己的紀念品是我院發展過程中必須的舉措。目前衙署旅游紀念品尚不盡如意,出現產品雷同、特色紀念品欠缺等問題。許多游客抱怨買不到中意的旅游紀念品。衙署要深入挖掘內蒙古草原文化以及綏遠歷史文化的內涵,大力發展特色文博產業,要不斷開發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和文物復仿制工藝品。
旅游商品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其紀念性,既然強調紀念品,應該有一定的檔次,且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紀念性、觀賞性的中檔旅游產品會日益受到歡迎。旅游商品的內容主要有衙署自身特色的工藝品、土特產品、紀念品、旅游生活用品(盤、水杯、掛歷、冰箱貼、掛鉤等等)、旅游文化用品(筆筒、筆記本、旅游用筆、紙張、景點導游書、旅游圖、交通時刻表等)等。觀眾走到哪里,將衙署的品牌帶到那里。
8、網絡。網絡是當今傳播最快、滲透最強、最活躍的媒體。衙署可充分利用中國文物信息網及其他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網站和地方網站及衙署官網等平臺,讓社會共享衙署古建筑保護、展覽陳列、陳列設計、文物鑒定研究、學術研究,博物館特色管理等相關成就。通過對外交流的網上平臺與廣大網民互動,讓網民宣傳衙署,讓網民的力量擴大衙署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還可以設置內蒙古將軍衙署博物院的官方微博和微信介紹衙署及其動態,并將衙署的音像視頻等作品放到網上做自我宣傳。
二、增強與社會各界對衙署的了解和重視,以爭取和加大社會各界對衙署的支持和關心
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宣傳固然是博物館擴大自身影響的重要手段。但一個博物館要在公眾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形象,僅僅靠宣傳是不夠的。對于一個有遠見的博物館從業人員來說,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是更為基礎的工作。博物館若能在這方面取得突破,那么它所得到的成就不只是觀眾的簡單光顧,而是來自他們的熱心關注和支持。
博物館進行更廣泛的社會聯系的紐帶有博物館會員、志愿者及學校等。這種組織化的形式使得博物館能夠將一大批關心它發展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共同參與博物館的建設,共謀發展。由此,博物館不僅擴大了自身影響,也得到了必要的資助。這類活動為博物館增添了民主色彩,也加了博物館對貼近百姓、貼近生活的親和力。
衙署也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來建立和社會的密切關系:
1、衙署可以與相關教育部門(學校)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配合。博物館在與學校合作中,各取所需,例如:與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合作,學生來博物館寫生;與內蒙古電視大學合作,學生來博物館做觸摸屏軟件;與內蒙古師范大學合作,學生來做藏品卡等等。
衙署也可以以聯席會的形式和中小學老師建立經常而密切的聯系,在學校設立教學基地,指導學生辦展覽。貼近中小學教學,把學生的歷史課、美術課安排在衙署,不僅社會效益好,也有一定的經濟效益。衙署還可以利用學校的假期開展“當一天古建筑工程師”活動,學生可以參觀衙署,學習清代古建筑的特點及構造,聽講座或寫生。學校也組織課外活動來衙署參觀,衙署也培養了下一代對文博系統有一定認知者。
另外,衙署還可以利用人才的優勢,到學校舉辦專業性和普及性的報告會、講座等活動。
2、衙署也可以實行博物館會員(博物館之友)制度。博物館會員也是博物館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會員可以包括文博界、學術界、教育界、新聞界、商界的朋友以及博物館愛好者。通過社會化的博物館會員制度,通過會員的協助,一方面能夠拓展衙署的信息來源,擴大可供選擇的信息范圍,而且信息的交叉、碰撞,可激發創新思維,大大提高衙署的各項工作效率。
衙署也可根據所交會費數額將會員分成若干等級,比如,年度會員費20元到1000元分為8個等級,各個等級享受的權利不等。衙署在得到博物館會員幫助的同時,也賦予他們一些特殊的權利,比如:博物館會員在衙署的任何開放時間內都可以免費參觀;也可以得到衙署贈閱的《將軍衙署通訊》和其他刊物;購買衙署出售的出版物及其他商品時,可以享受打折優惠;也可以得到衙署贈送的講解服務、訪問參觀和社會活動的權利及免費的文物鑒定等等。
3、組織博物館旅游(巡回展覽)也是博物館與社會密切聯系的一種手段。這種旅游通常與博物館性質及藏品內容有密切的關系,博物館制定出旅游路線,并指派有經驗和專門知識的人員組織講解,也可以聘請當地熟悉情況的人員講解。衙署將來也可以嘗試巡回展覽。
4、組織志愿者,把衙署的志愿者服務制度化。志愿者不僅是一個服務的主體,對于衙署來說,他們還是一個宣傳的載體,可以擴大衙署的社會影響。志愿者能把衙署的體驗帶到更多的人群中去,從而擴大衙署的影響力。
當今,志愿者的成分覆蓋了社會方方面面的人,有退休的、有在職的,還有一些大學及中學生。衙署志愿者目前僅限于中學生和大學生。將志愿者人員范圍擴展到退休、在職人員勢在必行。如果能把退休的老同志招募到衙署志愿者隊伍當中,衙署為他們提供了老驥伏櫪,繼續服務社會的平臺。他們也愿為衙署做出貢獻。
衙署志愿者服務的范圍現僅在講解導覽方面,今后可以擴展到接待、咨詢、營銷、宣傳、后勤服務等領域。他們會為衙署節省一筆開支,更具有社會效益的是,他們的工作體現了博物館與社會的獨特關系。
因此,衙署要從思想上對志愿者組織加以重視,不能將志愿者僅僅視為衙署組織機構的外層。衙署應加強協調,通過舉辦講座等形式為志愿者提供學習的機會,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努力做到社會人力資源和館內資源的有效對接互補。
5、衙署可以從館外聘請優秀的、臨時性的客座專家。館外專家往往在某一領域具有突出的造詣與成就,擁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衙署可以允許他們利用衙署的藏品及其他相應的條件進行研究,其所獲得的成就也可約定雙方共享。這批社會專家的加入,可以提高衙署工作的專業性,也形成競爭的氛圍,帶動衙署自身固定隊伍的發展與創新。
社會專門人才的價值在文博技術領域顯得尤為突出,網絡信息人才加密數字博物館的建設也極為重要,迫在眉睫。衙署應當充分鼓勵和吸納館外人才加密博物館的日常工作,形成專業化體系,真正實現衙署的“社會化”內涵。
6、衙署也可以進一步加強與相關研究單位、學術團體的聯系與合作,促進及活躍衙署研究氣氛。
通過與國內外先進的博物館、研究機構、檔案館、學術團體的友好合作,進行階段性的學術研討會,促進衙署研究工作的同時加強對外宣傳,提高衙署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7、加強橫向和縱向聯合,形成網格化互惠互利的格局,達到博物館、院間的聯動機制。
館之聯合,在管理層互訪、學術研究、文物展覽、文物保管及人員培訓等方面廣泛開展交流與合作,有利于每個博物館的館藏、技術為多個博物館的全體優勢。
參考文獻:
[1]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編.新形勢下博物館工作實踐與思考[M].文物出版社,2010年.
[2]宋向光.物與識:當代中國博物館理論與實踐辨析[M].科學出版社,2009年3月.
[3]北京博物館協會編.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
[4](美)珍妮特·馬斯汀.新博物館理論與實踐導論[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年8月.
[5]曹兵武,李文昌.博物館觀察:博物館展示宣傳與社會服務調查研究[M].學苑出版社,2005年9月.
[6]陜西歷史博物館編.博物館學研究論文集[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7]文化部文物局主編.中國博物館學概論[M].文物出版社,1985年12月.
[8]嚴建強.博物館理論與實踐[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
[9]山東博物館學會編.博物館學與博物館工作[M].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
(作者簡介:胡玉花(1977-)女,蒙古族,2011年7月畢業于內蒙古大學,獲專門史碩士學位,現工作于內蒙古自治區將軍衙署博物院,從事文博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