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現存的寺廟道觀不多,其中有很多的寺廟道觀是建國后重建的,如:大悲寺、牛莊觀音寺等,在這些寺廟道觀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海城關帝廟和三學寺,這兩座寺廟也分別代表了道教和佛教的道場,這里的管理比較嚴格,在群眾中的威信也較高,所舉辦的廟會規模也比較宏大。
一、海城廟會的歷史淵源
從現有的資料記載來看,海城廟會始于唐代,興盛于清代。清康熙八年(1669年)建衙神廟,十三年(1674年)建城隍廟,二十一年(1682年)建關帝廟,四十五年(1706年)重修三義廟,每座廟宇皆有廟會且各有不同,廟會祭祀規模空前盛大。據重修三義廟石碑的碑文記載“茲地善事佛老及諸不經之神,結會演戲,奔走士婦而觀之,自春阻無虛日,浪擲金錢不顧,相率以為樂。”從此可見當時海城廟會已經把祭祀、商貿活動、物資交流、文化娛樂融為一體。據海城民間藝人介紹:當時海城廟會名震東北三省,各地游客車如流水,人如潮海,各種戲曲、雜耍、民間藝術薈萃,當時藝人們光吃豆腐腦就用360斗黃豆,吃蔥花都用鍘刀鍘。可見其會之盛。
當時每逢廟會之時,一連數日廟內香火不斷,供品不斷更新,曲藝演出五花八門,祭拜人流絡繹不絕。此時的海城廟會已淡化商業氛圍,而比較側重于文化性和娛樂性的統一。如:在戲曲演出中鑼鼓儀仗均經專門訓練,敲打套數,排列秩序亦有講究,獻演的戲劇有的聘請專業班社,有的是地方曲目義演。
海城的各個廟宇在清代后期發展為遼寧地區重要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場所。不但規模較之以前更為宏大,而且參與的人不僅限于商賈和地方名人,更重要的是廣大的普通民眾廣泛參與進來,使海城廟會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為海城廟會的廣泛傳播和流傳至今創造了條件。
民國初期,海城廟會繼承了清代祭祀的傳統儀式,規模也與以前相差無幾,而且較清代更加注重文化娛樂方面,根據《海城高蹺秧歌》記載:公元1900年至1930年是海城高蹺極盛時期,曾有過跳正月、鬧二月、唱三月、趕四月、離離拉拉到五月的順口溜,另有迎神演會,祈禱求雨,盂蘭盛會,拜山還愿等一年到頭應接不暇,一時間成群結伙,搭班行藝。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后,在東北三省采取殖民化統治,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遭到嚴重破壞。在這種背景下,海城廟會作為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依舊如期舉辦,但這時的廟會已人丁凋落,也不見昔日的繁華富庶。廟會的演出曲目也較為簡單,主要通過文藝形式表現“忠”、“義”、“信”、“勇”,如:《桃園結義》《單刀會》《三英戰呂布》等,表現民族大眾團結對外、尋求解放的奮斗精神。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在東北地區瘋狂搜刮財富,搶奪年輕人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廟會被迫停辦。
解放后,特別是1982年海城市文物保管所成立后,專注于民間文物與民間文化的保護。1987年開始復修海城關帝廟,建立廟會文化活動空間,之后開始籌備廟會,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逐步展開。
二、海城廟會的現狀
由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文革時期的長時間停滯,海城廟會有近60年沒有正式舉辦過,這也導致在這一段時間內,海城廟會的內容無法正常傳承,到了80年代,由于對海城廟會有深刻了解的老藝人相繼去世,對廟會程序了如指掌的人寥寥無幾,1983-1996年間,海城市文物保管所對海城廟會的資料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理和發掘,并于1993年在海城關帝廟成功舉辦了關帝廟會,這對海城廟會的復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曾經參加過1993廟會的如:蔡志久,龍飛,包于和等十幾位老同志成為對海城廟會有較深了解的傳承人。
海城廟會具有佛道二教并存,相互競爭發展的特點。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活動于民間的各種社團、會所組織主動前往各地廟會集會助興,如:海城高蹺藝術團、海城鑼鼓社團等等。因此在海城廟會期間常常上演大量的民間民俗文化娛樂活動,如傳統的二人轉、高蹺、扭秧歌等等。廟會期間,許多民間藝人也紛紛前來獻藝,無論是街頭還是巷角,總能看到團團圍觀的人群,中間的藝人各自舞弄著自己的“絕活”,如:民間雜技、捏泥人、皮影戲等等,可謂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
為了寺廟、道觀的修建和爭取信徒,招來群眾,舉辦廟會的寺廟道觀除了舉行“行像”大禮之外,他們還在寺、觀中舉辦道場,接受信徒民眾前往齋戒聽講,頂禮膜拜。如關帝廟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十三舉辦的民俗文化廟會,廟會的首要內容就是祭祀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關羽,不但要供奉瓜果等大量的珍饈供品,在祭祀時要請出家的道人舉辦道場。由五至七名身著紅色艷麗道袍的道人在關帝廟院內正殿前的空地上凈場、迎神、誦經、祈禱,同時道家的劍、鈴各種法器都派上用場,場面上劍光飛舞,火光四射,鈴聲不斷。雖然圍觀道場的群眾人山人海,但卻鴉雀無聲。每年的道場都要進行兩個小時左右。
海城廟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些旅居海外的華僑和港澳同胞,不遠千里專程前來朝拜。期間的民間文藝大匯演,更是最大限度地集中了民間的歌舞、雜技、以及體育活動,可謂民間藝術的搖籃。老百姓的婚喪嫁娶衣食住行,很多離不開廟會,它已成為周圍上百里地區民眾主要的娛樂活動,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是當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再加上廟會上貨物多、品種全,貴重的有金玉綢緞,廉價的有粗碗廢鐵,高雅的有字畫圖書,日用的有布帛菽粟、花鳥魚蟲,不但有風味小吃,還有風車、面人、窗花、空竹等手工藝品及土特產品。品種齊全,應有盡有。可以說這些對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家庭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也帶動了周邊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海城廟會屬于傳統的宗教祭儀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時代氣息。雖然人們喜愛廟會這種民俗文化,可是隨著現代大眾媒體網絡和人民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海城廟會這種民間文化活動在群眾生活中的地位逐漸縮小,觀眾流失十分嚴重,尤其在青少年的心中更是可有可無,這種傳統的民間文化漸漸失去了它特有的“市場”,大有退出歷史舞臺的危險。2007年,海城廟會被確定為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綜上所述,對廟會的保護就是對歷史的保護,就是對民間藝術的保護。海城廟會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集民間藝術展示、商貿旅游開發、宗教信仰祭祀為一體的群眾文化活動空間,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簡介:李久(1980.11-)女,遼寧海城人,本科,中級職稱,工作單位:海城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