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增新,陳 權,馬陶紅,高石美
(1.云南省曲靖市陸良縣林業局,云南 陸良655600;2云南省曲靖市陸良縣小百戶鎮林業站,云南 陸良655608)
石漠化是“石質荒漠化”的簡稱,在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下,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生產能力衰退或喪失,地表呈現類似荒漠景觀的巖石逐漸裸露的演變過程。從成因來說,導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為活動。
為查清巖溶地區石漠化狀況,為科學防治提供基礎數據,在國家林業局的統一部署下,陸良縣成立了石漠化監測小組,對所在地各鄉鎮進行了監測。在第一次監測中采用了1∶50000影像圖進行圖斑勾繪及編號,第二次監測在其基礎上進行了細化,并通過電腦掃描進行面積求算,確保石漠化監測數據及結果的準確無誤。通過兩次監測結果的對比分析,已基本掌握了陸良縣石漠化的動態變化情況。
陸良縣位于云南省東部,隸屬曲靖市,其東面與羅平縣、師宗縣相鄰,南面與瀘西縣相連,西面連接宜良縣、石林縣,北面則與麒麟區、馬龍縣接壤,屬喀斯特地貌,境內石漠化嚴重。
陸良縣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類型,冬干夏濕氣候區。氣候特點是終年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暖干旱,秋涼濕潤,降水集中,干濕分明。年平均氣溫14.8℃,極端最低溫-13.2℃,極端最高溫33.9℃,年平均降水量941.9mm,降水特點為雨季降水集中且強度大,旱季降水不足。
陸良縣轄8鎮2鄉1個華僑管理區,全縣國民生產總值120.5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48.16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9.95%。工農業現價總值167.5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服務業現價總產值82.96億元,在農林牧漁服務業現價總產值中,農業32.42億元,占39.08%;林業產值2.54億元,占3.06%;牧業46.01億元,占55.46%;漁業0.96億元,占1.16%;農林牧魚服務業0.96億元,占1.16%。
據資料顯示,陸良縣林業用地1344855.0畝,占全縣總面積2984385.0畝的45.06%。現有耕地面積414063.8畝,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13.87%,全縣糧食總產量26.09萬t,人均產糧413.08kg。
陸良縣國土總面積198959hm2,巖溶地區土地總面積143707.3hm2,其中:石漠化土地總面積64736.9hm2(石漠化土地47708hm2,占石漠化總面積的73.69%;潛在石漠化土地17028.9hm2,占石漠化總面積的26.31%),占巖溶面積的45.04%,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32.54%;非石漠化土地78970.4hm2,占巖溶面積的54.96%,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39.69%。
在石漠化土地中:輕度石漠化17627.7hm2,中度石漠化21497.5hm2,重度石漠化7223.4hm2,極重度石漠化1359.4hm2。針對石漠化與潛在石漠化的發生發展趨勢情況,石漠化演變類型分為明顯改善,輕微改善,穩定,退化加劇和退化嚴重加劇5個類型。石漠化演變的土地面積11874.5hm2,其中:明顯改善2102.1hm2,輕微改善656.6hm2,穩定 5173.1hm2,退化加劇656.3hm2,退化嚴重加劇3286.4hm2,可概括為順向演變類 2758.7hm2,穩定類 5173.1hm2和逆向演變類9115.8hm2。在石漠化土地中,分地類統計為:林地11011.6hm2(其中:有林地11011.6hm2,疏 林 地4360.2hm2,灌木林地 12222.6hm2,未成林造林地2213.6hm2,無立木林地 2134.3hm2,宜 林 地1021.2hm2),耕地14633.4hm2(全部為旱地),未利用地107.7hm2。
潛在石漠化面積17028.9hm2。在潛在石漠化土地中,分地類統計為:林地16805.8hm2(全部為有林地),耕地223.1hm2(全部為梯土化旱地);根據植被綜合蓋度統計為:10%以下223.1hm2,50%~59%4471.7hm2,60% ~69%6725hm2,70% ~79%4311.7hm2,80% ~89%1283.1hm2,90%以上14.3hm2。;按治理措施統計為:林草措施10492.1hm2,農業技術措施85.1hm2,工程措施360hm2;按權屬分為:國有 219.3hm2,集體13953.8hm2,個人2855.8hm2。
石漠化危害,已經嚴重制約到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陸良縣一些地方還存在缺水現象,土地石漠化與水土流失伴生,導致耕地被侵蝕,土壤肥力降低,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同時造成水源枯竭,灌溉面積減少,人畜飲水困難,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不盡人意。土地石漠化面積的擴大,還引起水庫淤積,防洪能力下降,導致當地水旱災害頻繁,使區域內生態環境和生存條件惡化,直接威脅到石漠化地區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陸良縣依托防護林工程,以保護和改善珠江流域生態環境為目的,以治理石漠化,控制水土流失和涵養水源為重點,以恢復和擴大森林植被為核心,采取了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對日益嚴重的石漠化現象進行了一定的治理。幾年來,雖然在巖溶區的石漠化地區完成人工造林4120hm2,但由于這些地區土壤較少或土層極薄,所栽下的苗木大多數生長緩慢。經本次調查,相當多的地塊是難于成林恢復植被的,可有望成林的面積1997hm2,其中封山育林1703hm2,人工造林155hm2,工程措施治理85hm2,小流域治理54hm2。這些工程的實施,使全縣森林植被情況有所好轉,固土工作成效明顯,全縣森林生態效益不斷得到發揮,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石漠化的擴展勢頭。
陸良縣第二次石漠化監測成果與第一次相比,輕度石漠化面積增加了7406.3hm2,中度石漠化面積增加了6185.1hm2,重度石漠化面積增加了4205.2hm2,極重度石漠化面積增加了390.2hm2,潛在石漠化面積減少了7218.6hm2,非石漠化面積增加了7213.6hm2。按演變類型分為:順向演變類 20229.4hm2,穩 定 類102196.8hm2和逆向演變類21281.1hm2,見表1。

表1 陸良縣石漠化演變類型統計 hm2
石漠化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生物承載力較低,氣候變化對該地區的影響要比其他地區大。自然災害發生后,原有植被自我修復能力較弱,人工干預恢復較難,需要的過程較長。陸良縣石漠化順向演變和逆向演變基本持平,逆向演變主要集中在高寒山區,該地區自然條件較差,年平均氣溫較其他地區低2℃,干旱對該地區影響較嚴重。
4.3.1 自然因素
陸良縣自然因素導致石漠化動態變化的面積有2588.7hm2。由于部分巖溶地區難于利用和治理,加之植被稀少甚至寸草不生無人問津,這些地區夏天受到自然雨水的沖蝕,冬天由于氣候干燥、風大,僅有的微量土塵也隨風而去,少數植被稀少的地區,植被根系的固土能力也難于抗拒集中降雨的沖蝕力。因為陸良縣的氣候特點是降雨集中,所以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水土流失面積達776.09km2,平均侵蝕模數2500t/年·km2,年均水土流失量194萬t,通過日積月累,這些地區的基巖裸露度一年大于一年,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其自然形成的皆為較重或重度石漠化。
4.3.2 人為因素
陸良縣人為因素導致石漠化動態變化的面積有3349.1hm2。主要原因是:第一,近3年的自然災害導致新造林難于成活、森林火災頻發、原有植被大部分枯死等;第二,由于部分私營業主無視國家法律、法規,過渡追求經濟利益,私自進行采石、采礦、采煤,嚴重破壞森林資源,使得部分林地流失,導致陸良縣的石漠化現象呈擴展之勢。
4.3.3 前期誤判
陸良縣前期誤判導致石漠化動態變化的面積有19591.6hm2。導致前期誤判的主要原因是對母巖分布了解不清。
4.3.4 技術因素
技術因素導致石漠化動態變化的面積有112241.2hm2。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使用的影像圖分辨率較低,影響了技術人員的判讀,調查標準的不同造成兩期數據的差異。
陸良縣石漠化與潛在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龍海山帶、竹子山帶、南盤江兩岸和地形陡峭及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該流域山體巖石裸露,植被稀少,土壤脊薄,降雨少,陡坡墾殖,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發生頻繁。陸良縣喀斯特地區多為貧困落后的山區、半山區,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群眾的溫飽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由于這些地區喀斯特石灰巖面積比例大,人口多,土地少,可用耕地更少,土地對人口的承載能力已經處于超負荷狀態。而為了解決人地矛盾,又大量開墾林地,引起更多的水土流失,植被進一步遭受破壞,使脆弱的生態環境更趨惡化,土地生產力不斷下降,農民賴于生存的基本生產條件喪失。
石漠化地區是生態環境脆弱區,水土資源缺乏是造成生態脆弱的主導因素,自然條件包括水文、地質、地貌等是造成生態脆弱的基礎,而人類活動則加劇了生態脆弱程度,讓環境退化更為嚴重。
要實現石漠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使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都要有所改進,改變當地人的價值觀,提高科學文化水平,更多地依靠生態持續性來取得經濟持續性,把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引導到以追求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為目標。
5.1.1 加強領導,合理投入資金
水土保持是一項公益性事業,在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的今天,水土保持既需要政府的推動,更需要依靠市場機制加快發展,增強水土保持的活力與后勁。在不久的將來,待國家正式啟動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后,縣委、縣政府要高度重視石漠化防治工作,結合全縣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有力度、可操作性強的石漠化整治方面的專門政策和相應規章,使石漠化整治有切實的規章制度和政策指導,持續穩定地開展全縣石漠化綜合治理。
5.1.2 堅持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長期實踐證明,水土流失治理必須以小流域為單元,采取工程、生物、農業耕作等綜合措施進行治理。從本地實際出發,在全面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把整治石漠化與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生態環境的保護等工作結合起來,實行統一規劃。充分考慮資源保護與綜合治理之間的關系,以利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注重資源保護的長效性和資源的再生性,創建協調和諧的發展環境。
5.1.3 以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重點
實踐表明,治理水土流失成敗的關鍵取決于治理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是否得到有效解決。凡是在治理過程中,從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使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取得實惠的地方,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就高,治理的成果就能鞏固,生態建設的目標就能實現。反之,則會失敗。
5.1.4 采取人工治理應結合生態的自我修復
要在充分認識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科學調整農、林、牧用地比例,妥善安排生產生活和生態建設,工程、生物和農業技術三大措施并舉,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治理與開發有機結合,實現水土流失區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雙贏”,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同時,認真做好石漠化治理的科學研究和適用成果技術的推廣運用工作。
5.2.1 科學規劃土地利用
加強對巖溶地區土地利用的科學規劃管理,特別是采石場的科學管理,制止亂采亂挖。石灰巖是天然的建筑材料,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它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如開放開采,勢必造成對生態系統的更大破壞。為此,要搞好規劃,加強管理,實行有序開采。
5.2.2 因地制宜,科學治理
不同地質生態背景的巖溶區,巖溶系統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極不相同,對各國、各地石漠化治理的經驗,應在實驗的基礎上,科學地吸收,而不應盲從。
5.2.3 加大投入,拓寬投資渠道
積極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待國家投入資金治理石漠化到一定程度之后,要使石漠化治理由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為主,幾十年后轉變為社會投入機制,逐步朝著國家投入為輔,社會投入為主,企業和個人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投資。同時,也要積極爭取上級支持,給予資金和政策扶持,努力為石漠化治理提供資金保障。
5.2.4 嚴格項目管理,精心組織實施
嚴格項目管理、精心組織實施,確保資金與效益、速度與質量的統一。石漠化治理工程一旦啟動后,縣委、縣政府及各鄉鎮黨委、政府對項目建設所有工作要實行向社會公開,接受民主監督管理。工程、物資管理按國家基本建設程序,實行招投標,建立項目法人制度。認真執行行業技術規范,精心組織施工,確保工程質量。項目經費實行資金跟著項目走,由石漠化規劃管理辦公室成立項目管理部,實行經費報賬制。由項目管理部負責項目的實施技術、監督、檢查、指導、驗收工作;要建立健全項目管理責任制,逐級簽訂責任狀,實行目標管理,嚴格獎懲。同時,要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有效地推動全縣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的全面展開。
5.2.5 山地坡改梯、拓寬農村能源渠道
以解決石漠化地區水源問題為核心,以坡耕地的綜合整治為突破口,充分發揮自然生態自我修復能力,配套技術措施、管護措施,有效促進植被恢復。同時加大沼氣建設的投入力度,解決能源短缺問題,因地制宜地發展生態農業和庭院經濟,增加群眾收入,該模式適合在坡度較大的中、輕度石漠化地區采用。
5.2.6 進行植被恢復
利用自然力通過天然更新恢復植被,是植被恢復的有效途徑之一。現存石漠化山地的次生植被,在停止人為干擾后,會朝著順向演替方向發展。對石漠化山地次生植被進行封山育林,在借助自然力恢復植被的同時,采取相應人工促進措施,可以加快植被恢復的進程。
[1]竇紅英.論陸良縣石漠化治理[J].環境科學導刊,2011(5).
[2]周禮華.淺談石漠化的防御與治理[J].農民致富之友,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