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紅明
(云南省石林縣長湖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林業組,云南 石林652203)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沒有森林就沒有生態平衡。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是改善生態的第一要務,因此,林業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也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社會對林業的需求發生了變化,林業的主要矛盾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這一變化,使林業的公益性和社會性更加突出,已成為林業的第一屬性。因此,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發揮森林資源優勢,對改善地方投資環境,帶動地方社會經濟有著深遠的意義。
長湖鎮位于石林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6km,總人口16743人,轄10個村民委員會,31個自然村,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3.66%,是典型的彝族集居地。玉米、小麥、薯類是農村糧食與經濟的主要來源。由于工商業欠發達,烤煙是全鎮的財政支柱,屬典型的山區鄉鎮。境內貫穿昆河一級公路和九石阿旅游專線,也是相鄰路西彌勒縣過往省城的必經之地,聞名遐邇的石林景區之一長湖景點就在鎮政府駐地。
據2007年2月完成的石林縣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成果,長湖鎮國土總面積29962hm2,其中林業用地17502.9hm2,占國土總面積的 58.42%,非林業用 地12459.1hm2,占國土總面積的41.58%。在林業用地中,有林地11849.6hm2,占林業用地總面積的67.7%,疏林地1265.5hm2,占林業用地總面積的7.23%,灌木林地4087.2hm2,占林業用地總面積的23.35%,未成林造林地30.5hm2,占林業用地總面積的0.17%,宜林荒山266.7hm2,占林業用地總面積的1.5%。全鎮森林覆蓋率49.59%,活林木蓄積528270m3,全縣林木綠化率為58.13%。
在分類經營中:生態公益林15709.1hm2,占林業用地總面積的89.75%,商品林1793.5hm2,占林業用地總面積的10.25%,石林風景保護區14861.7hm2,占林業用地總面積的84.9%。
境內植被共有8個類型,11個群叢,主要有滇青岡林、高山栲林、鐵橡櫟木、錐蓮櫟木、云南松、沖天柏林、刺柏林、華山松。
全鎮領導干部對林業發展十分重視,大力宣傳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生態環境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各級干部積極帶頭創辦樣板林建設,帶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造林熱情。據調查資料顯示,長湖鎮林木綠化率高達70.83%,遠遠高于全縣45.13%,居全縣第一位。長湖鎮實施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建設5927hm2,省級生態公益林建設5099hm2,市級生態公益林建設2430hm2,設置專職管護人員68人。石林“申遺”的成功,為長湖鎮生態加速建設注入了蓬勃的生機,為加速林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林權制度改革方面,2007年長湖鎮率先啟動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明確責、權、利,最大限度地解放林業發展生產力,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林業管理隊伍方面,長湖鎮打造了一支年輕的高素質基層林業隊伍。現有工作人員中,大專學歷1人,專科學歷2人,中專學歷2人,工程師1人,助理工程師3人,工人1人,能行使林業行政執法資格的5人,下轄農村林業輔導員10人,森林病蟲害測報員2人,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巡山管護員68人,員工平均年齡40歲。
長湖鎮全境屬山區鄉鎮,且為彝寨集居地,由于歷史和風俗的原因,雖有山多林廣的優勢,但經濟發展滯后,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思想觀念陳舊。據2006年底報表統計,全鎮人均收入為876元,財政收入為543萬元,僅能維持正常的生計,對林業上的資金投入幾乎為零。資金的缺乏從根本上制約著林業的發展。
通過生態公益林建設的實施,長湖鎮的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全鎮生態狀況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尤其是與群眾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水域、村鎮面山改變不大。由于人地矛盾突出和經濟利益的驅使,擅自開墾林地、毀林開荒和盜伐濫伐林木屢禁不止,雖然努力組織打擊,但效果不佳。亂采亂挖侵占林地已難以控制,由于涉及國土、環保、水務、礦產和林業等多個部門,沒有統一的管理,雖然短期內企業效益有一定的體現,但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水土流失、石漠化等嚴重后果尚未引起各部門和政府的重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的增長和自然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邊治理、邊破壞,點上治理、面上破壞,先破壞、后治理”的現象仍然十分突出,林業工作的成效難以顯現。
全鎮森林覆蓋率49.59%,高于全縣森林覆蓋率39.24%的水平,但以云南松為主的針葉林占絕對優勢,且純林多,混交林少,這種森林植被結構類型抗逆性差,抵御自然災害和自我調節、自我恢復能力弱,易導致小蠹蟲、松毛蟲等森林病蟲害及森林火災的頻繁發生,生態系統脆弱,導致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態功能減弱。森林火災的防范雖然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采取了許多超常規的措施,火災次數有了明顯下降,但因長河鎮屬純農業鄉鎮,農事野外用火頻繁,森林火災仍無法杜絕,加之氣候變化和森林控災能力的降低,隨著旅游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進入林區、景區的旅游人員和施工外來人員日趨增多,火源管理難度加大,受害程度和災害損失呈上升之勢。
從林業規劃看,一是有的造林項目實施前缺乏科學的規劃,造林地盲目追求集中連片,造林樹種選擇存在隨意性,適地適樹的原則在某些項目中沒有很好的運用;二是全鎮總體建設規劃前瞻性不足,隨意性大。
全鎮轄10個村民委員會31個自然村16743人5026戶,農業人口13884人4628戶。2007年6月統計顯示節能改造、沼氣建設等新型節能建設為150戶,僅占農業戶的3.4%,且僅分布于阿著底村,其他30個自然村戶的平常燃料仍取之于山中林木,據2006年12月統計每年每戶所需燃料活林木5t,折合活立木蓄積5m3。
林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陳舊、僵化、呆板,缺乏活力,遠遠滯后于時代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的林業管理觀念中基本上忽略了森林的生物學特性和可再生特性,缺乏動態的森林生態平衡觀和科學經營理念。而且林業決策管理中“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思想仍較普遍,林業項目框上加套、套上加繩,禁錮了林業工作者和林農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之林業周期長、見效慢的固有特性,難以吸引和調動社會、民間力量加入林業建設,嚴重阻礙了林業的快速發展。
長湖鎮的生態環境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趨勢善未得到根本扭轉,林業自身的落后面貌還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所以,林業改革與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要求十分緊迫。
政府要多方位、多渠道籌集資金,這樣才能圍繞“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題,著力于林業生態建設、產業發展與資源保護。除了政府投資以外,要努力吸引社會資金,推動長湖鎮林業建設的步伐。通過多方位、多渠道的籌集資金,長湖鎮要豐富林業資金構成,推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①生態建設與保護資金,用于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支出;②林業支撐與保障類資金,主要用于林木種苗、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業科技及信息化建設;③林業產業發展類資金,主要支持林下經濟發展、各類林業產業基地建設及花卉產業投資;④林業民生工程類資金,主要用于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及林業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
把林業建設和發展納入正確的法制軌道上來。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的各項法制逐步建立和健全,森林防火、資源林政管理、森林病蟲害和林下動植物保護等基本形成有效的工作管理體系。并加強執法力度,依法保護森林資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提高人們造林、護林積極性和主動性。
森林病蟲害是“不冒煙的森林火災”,切實保護好森林資源,促進森林健康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既是當代林業發展的時代重任,也是林業又快又好發展的長遠之策。
目前,森林危害最突出的蟲害是松毛蟲和小蠹蟲。松毛蟲每年發生一代,多年來一直采用化學藥物防治,雖防治效果顯著,但同時毒殺了大量的天敵,存活下來的松毛蟲也產生抗藥性,來年在一些地塊大量繁殖,危害加重,增加了防治難度和成本。所以應建立預報監測,齊抓共管的聯防機制,應用生物、林業、物理、化學綜合防治的措施和方法,保護天敵,提高森林抗自然災害能力。
近年來采用藥物熏蒸,鉆孔注射藥物法,剝皮包藥法等,效果明顯但成本太高,經濟不堪重負。應研究掌握小蠹蟲的生活史及其活動和發害規律,在小蠹蟲梢轉桿,桿轉梢時期進行藥物噴灑,在產卵時期進行蠹害枯死木清理,枝和桿集中堆放藥物熏蒸或焚燒。
生物多樣性是未來林業發展的基礎,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生物多樣性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研究,既是未來經濟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超前研究又是迫切的現實需要。然而保護區域均在欠經濟發達的山區農村,更多山區村民的生計還在依賴于山林,財政連年吃緊,沒有財力保護,為此要以石林世界自然遺產為契機,抓住治理長湖、核心區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力度的加大和國家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實施必須加緊對保護區和公益林區范圍的宣傳和建立可操作性強的管理機制,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長湖鎮應依托新農村建設,加緊制定農村能源建設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快農村能源建設速度,大幅度縮減農村薪材的需要量。嚴格控制民用限額采伐量,加大林政執法力度,降低林木無謂損耗。
長湖鎮在石林風景保護區生態公益林面積占絕大部分、商品林較少的情況下,對保護區和公益林區要充分利用林下資源豐富的特點,集中連片以短期招租或承包的方式,在不破壞森林植被的前提下進行林下資源松香、野生菌類、松子、蘭草等多種經營利用。對商品林區積極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放手搞活林地經營權,進行農林蓄復合模式經營,大力培育出一批有規模上檔次速生、豐產、優質、高效的林產品,帶動山區經濟發展,減輕財政壓力,促進林業又好又快發展。
長湖鎮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應廣泛宣傳和發動群眾,舉全鎮之力,加速林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
[1]袁 娜,王 靜.林業規劃管理與可持續發展[J].現代園藝,2015(1).
[2]陳 炎.林業生態資源保護的有效措施分析[J].綠色科技,2015(1).
[3]矣桂英.淺析森林可持續發展問題[J].林業建設,2011(3).
[4]林明春.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防護林科技,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