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紅華
【摘 要】數感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或自動化地理解和運用數的態度與意識,是對數學對象、材料直接迅速、正確敏銳的感受能力,是人的基本素養。數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當我們遇到可能與數學有關的具體問題時,能自然地、有意識地與數學聯系起來,或者試圖進一步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處理解決,即“會數學地”思考。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數感;學生;素養
也許大多數學生將來不會成為數學家或數學工作者,但每一個學生都應建立一定的數感,這對他們將來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價值的。《標準》將數感作為一個重要目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學會用數學的方法理解和解釋現實問題,將學生數感的發展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
一、理解概念,建立數感
數概念的切實體驗和理解與數感密切相關。數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學生在認識數的過程中,要接觸和經歷有關的情境和實例。在現實背景下感受和體驗,使學生更具體更深刻地把握數概念,建立數感。在認識數的過程中,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身邊的數、生活中的數,用數表示周圍的事物等,學生會感到數學就在身邊,運用數可以表示許多現象。如說一說:①班級人數、課本頁數、一篇課文字數、一種食品的價格以及如何用正負數表示家里一個月的收支情況。②自己的身高體重,從家到學校有遠,黑板的長、寬,教室的面積,灑水桶的容積。③家里門牌號,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本地的郵政編碼等等。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數學事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對這些數或數量的感知與體驗,是學生建立數感的基礎。
二、重視估算,發展數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它有利于人們事先把握運算結果的范圍,是發展數感的重要方法。經常為學生提供估計事物的數量和運算結果,用不同的方式檢驗同一個計算結果,學生逐步養成習慣,形成對不同運算結果的感知,初步判定估算結果的合理性。在估計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一個對數及其運算結果的猜測、判斷、推理的過程。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對問題“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轉1圈要114分,轉21圈要多少分?”我要求學生先估一估,他們有的把114看成110,把21看成20,估計要2200分,但因為把兩個乘數都估小了,乘積一定比估計結果2200分大;有的把114看成120,21看成20,估計2400分,因為一個乘數估大,一個乘數估小,乘積應在2400左右;然后計算114×21=2394(分),在學生估計的范圍內,說明學生的估計是合理的。
估算可以發展學生對數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數感,重視估算還要教給學生運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策略,使學生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估計方法,并能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判斷。
三、活動體驗,形成數感
小學生好奇好動,對游戲活動如操作、實驗、猜測、比賽等有著天然的心理趨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順應學生的年齡特征,組織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的意義和作用,積累經驗,形成數感。1.拿一拿。在“認識分數”教學中,開展“拿一拿”活動。黑板貼出10個蘋果圖,學生按要求拿蘋果:①拿掉它的1/10,學生拿掉1個;②拿掉余下的1/3,學生拿掉3個;③再拿掉余下的1/3,學生拿掉2個;④提問,同樣是拿掉蘋果的1/3,為什么兩次拿掉蘋果的個數不同?。學生在操作和解釋的過程中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建立分數的概念,有利于數概念的形成。2.猜一猜。在認識百以內的數教學中開展猜一猜活動。教師用力抓一把棋子,讓學生猜一猜個數,之后給出棋子個數。找一個學生用力抓一把,大家猜一猜他能抓幾個,為什么大家猜測的結果都比老師抓的個數少呢?如果把棋子改為乒乓球或黃豆會怎么樣?通過操作、討論、交流與驗證,學生體會到抓到物體的個數會隨著物體大小、手的大小而變化。這樣的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滲透了變與不變的數學思想,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數感。3.賽一賽。
四、解決問題,強化數感
學習運算是為了解決問題,數感的真正建立需要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量關系對應聯系。一個問題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一個算式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確定結果,用什么方式更合適,得到的結果是否合理,這些問題與實際背景有直接關系。“有余數除法應用”中的租船問題:①21人去劃船,每條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幾條船?你認為怎樣安排比較合理?②每條船每時租金3元,10元最多可以劃幾時?結合實際體會算式21÷4=5……1中商5余1表示的意義,即租5條船還剩下1人不能劃船,因此要21人都劃船就必須租6條船。安排座位時可以5條船上各坐4人,1條船上坐1人,也可以3條船上各坐3人,3條船上各坐4人。而在第②個問題中10÷3=3(時)……1(元),因為余下的1元不夠劃1時,所以10元就最多可以劃3時。兩個問題對于余數1的不同處理方式,使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理解了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學會了如何利用計算的結果解決實際問題。
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要讀懂理解現實問題,能把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再把數學計算的結果放在現實的背景下,數形結合,作出判斷。
數感是對數的關系的一種良好直覺,它不是靠學習一章或一個單元就可以發展起來的,它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用較長的時間逐步培養。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操作、比較、交流和解決問題等活動,培養學生敏銳精確的數學意識,隨著數感的建立、發展和強化,學生的數學素養必將大有提升。
【參考文獻】
[1]史寧中,呂世虎.對數感及其教學的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06,15(2):9-11
[2]徐文彬,喻平.“數感”及其形成與發展[J].數學教育學報,2007.16(2):8-11
[3]湯服成,郭海燕.“數感”與“數感”的習得——學習《課程標準》的一點體會[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3,16(3):1-4
(作者單位:泰興市大慶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