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正英
河南省南陽市張仲景醫院內一科,河南南陽 473000
臨床上廣泛應用的氣囊導尿管操作簡便,固定穩妥,但在使用過程中經常會發生尿液外滲現象。留置尿管后,安靜狀態、膀胱充盈的情況下未夾尿管或夾住尿管后,尿液自然沿尿道口滲出,出現“尿褲”或“尿床”現象即可判斷為滲尿。我科患者多為老年患者,由于器官發生退行性變化,使得滲尿現象更為普遍。需長期留置導尿的慢性病臥床患者,尿管出現滲尿時,容易導致感染、壓瘡等并發癥,延長治療時間,浪費醫療資源。品管圈工作模式(quality control circle working mode,QCCWM)是一種較為新興的模式,其對護理工作質量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1]。我科的護理質量QCC小組通過對留置尿管滲尿防范措施執行現狀情況進行調查、分析,找出導致滲尿的主要因素,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并落實,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成立品管圈確定主題遵循“自愿參加,上下結合”的原則[2],成立QCC活動小組:QCC小組成員8人,其中主管護師1人,護師3人,護士4人,均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推選組長1名,輔導員1名(護士長擔任)。聘請科主任為咨詢顧問,在參與人員中選舉1名組織、協調、管理能力較強的組員擔任圈長,全程負責活動的策劃、質控、落實情況以及各項工作的分工協調、資料校對等。活動主題為:降低留置尿管滲尿發生率。主題選定的理由為:確保臥床患者醫療護理安全,提高護理質量,減少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康復。
“降低留置尿管滲尿發生率”為主題的“品管圈”活動實施時間為2012年9月—2013年3月,共24周。第1周:主題選定;第2周:計劃擬定;第3~4周:把握現狀;第5周:目標設定;第6周:解析;第7周:擬定對策;第8~17周:對策實施與檢討;第18~19周:效果確認;第20~22周:標準化:第23~24周:檢討與改進。
要因分析2012年9月—2013年3月,我科留置導尿患者146例,滲尿發生32例,發生率21.9%。留置尿管出現滲尿不僅影響患者的康復,增加并發癥發生的潛在風險,也會造成醫療資源浪費。QCC小組采用頭腦風暴法得出留置尿管滲尿原因的魚骨圖(見圖1)。根據80/20原則[3],(即80%的結果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圈員針對魚骨圖的原因評選出4個主要因素:尿道括約肌松弛,伴或不伴前列腺增生;引流管折疊、扭曲,受壓;氣囊注水量不當;尿管堵塞。經調查發現32例留置尿管滲尿患者中:尿道括約肌松弛,伴或不伴前列腺增生4例,占12.5%;引流管折疊、扭曲,受壓13例,占40.6%;氣囊注水量不當5例,占15.6%;尿管堵塞10例,占31.3%。

表2 活動后全體圈員各方面能力的比較(分)

圖1 留置尿管滲尿發生原因分析
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21.9%-(21.9%×71.9%×80%)=9.3%。確定目標為到2013年9月將留置導尿滲尿率降低至9.3%。
8名QCC圈員按照:優5分、可3分、差1分的評價方法進行評價。每項分值范圍為8~40分,根據80/20法則,32分以上為可施行對策,共選出6個對策:①選擇型號較大,管腔較粗的尿管,導尿時認真掌握尿道的生理及解剖特點,尿管置入長度適宜,男性患者注意三個狹窄,動作輕柔,長度為20~22 cm[4],見尿后再插入1~2 cm,不可過深,注液后將尿管向外輕拉至尿液不外滲為止。②避免膀胱內壓力過高:尿管定時開放,一般2~3 h開放一次。③避免腹部壓力過高:囑患者進食粗纖維食物,必要時給予緩瀉劑保持大便通暢,吸煙者禁煙,避免因用力排便或咳嗽、咳痰致腹壓增高。④由于老年人膀胱結構,容量的變化,球囊內注液量應適當減少,避免球囊在膀胱內浮動,注液量6~8 mL較適宜,并將尿管輕輕外牽使水囊緊扣于尿道內口,減少滲尿。⑤保持尿液引流裝置密閉、通暢和完整[5]。導尿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避免多次反復插入,減少尿道機械性損傷及感染機會,每周定時以0.02%呋喃西林行膀胱沖洗,以減少血塊或結石堵塞尿管。⑥引流袋位置要合適,避免患者翻身時尿管受壓或扭曲以及過度牽拉造成尿道撕裂傷或尿管脫出。
由表1可知,留置導尿患者漏尿率由活動前的21.9%降低至活動后的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53>6.63,P<0.01)。

表1 活動前后留置導尿患者滲尿發生情況
經過QCC小組全體圈員就品管手法、責任心、自信心、解決問題能力、溝通協調、工作積極性、團隊凝聚力及和諧度這8個內容進行自我評價(每項最高分5分,最低分1分),活動后全體圈員評分均較改善前明顯提高,見表2、圖2。

圖2 無形效果雷達圖
①開展品管圈活動,降低留置導尿患者滲尿率。留置尿管滲尿使尿液刺激皮膚,增加了臥床患者感染和壓瘡的發生幾率;滲尿后污染被服,也加大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品管圈活動小組采用科學的分析方法,找出最根本原因,制定針對實施對策,使留置導尿患者滲尿的發生率由活動前的21.9%降至活動后的8.3%,超過了目標值,提高了護理質量。將留置尿管引起的不適降至最小,使患者在生理上、心理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使患者身心處于最佳狀態,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療護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6]。品管圈的活動主題解決了患者需求的熱點問題和護理工作中的難題,保證護理安全的同時,減輕了患者痛苦,提高了留置導尿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
②開展品管圈活動充分激發了護理人員積極參與護理質量管理的意識,調動了圈員進行質量管理的積極性;提高了圈員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科研思維能力及策劃能力;通過共同參與和努力,圈員的管理能力、專業能力、團隊意識和責任意識均得到了提高;圈員自身價值得到實現,使他們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這是無形成果[7]?;顒又羞\用了PDCA管理理念、頭腦風暴法、柏拉圖、魚骨圖等基本管理工具,使質量管理更加標準化、科學化。
雖然本次活動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距離零缺陷目標還有一定距離,仍需品管圈成員不斷努力,持續改進。
[1]章飛雪,王蓮月,于燕燕,等.“品管圈”活動提升護理人員綜合素質的實踐[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7):127-130.
[2]邢文英.QC小組基礎教材[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30.
[3]張幸國.醫院品管圈活動實戰與技巧[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5.
[4]張海英,李媚姬,黃蔚華.危重癥患者留置導尿漏尿原因分析及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09,7(24):1316.
[5]穆淑玲,任麗生.留置導尿患者膀胱訓練的護理[J].山西醫學雜志,2009,38(5):468.
[6]崔國峰.留置導尿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8):1825-1826.
[7]許晨耘,柯雅娟,陳茹妹,等.品管圈活動在手術病理標本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