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吉林省松原市長嶺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吉林松原 131500
胎盤的正常附著處在子宮體部的后壁、前壁或側壁。如果胎盤附著于子宮下段或覆蓋在子宮頸內口處,位置低于胎兒的先露部,稱為前置胎盤。前置胎盤是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為妊娠期的嚴重并發癥,多見于經產婦,尤其是多產婦。產后出血(postpartum haemorrhage,PPH)也是產科常見的嚴重并發癥,前置胎盤患者分娩后可以出現產后出血,該研究分析了前置胎盤患者出現產后出血的因素,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該研究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住院治療的前置胎盤患者160例,所有患者均于分娩前或分娩后確認為前置胎盤。按照是否出現產后出血(定義為胎兒娩出后24 h內陰道流血量是否超過500 mL者),分為對照組116例,觀察組(產后出血組)44例。同時以胎盤邊緣與子宮頸口的關系,將前置胎盤分為三種類型,完全性前置胎盤(中央性前置胎盤)宮頸內口全部為胎盤組織所覆蓋;部分性前置胎盤,宮頸內口部分為胎盤組織所覆蓋;邊緣性前置胎盤,胎盤邊緣附著于子宮下段,不超越宮頸內口。
收集所有孕產婦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和學歷。臨床資料:包括孕產次、子宮既往手術史、及早產情況。
采用SPSS 13.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均數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進行分析;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孕產婦一般情況及觀察指標比較[n(%)]

表2 孕產婦前置胎盤與產后出血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160名孕產婦平均年齡(28.05±4.72)歲,平均BMI(23.39±3.29)Kg/m2,學歷高中及以上130(占81.25%),首次妊娠80例(占50%),有子宮手術史94例(占58.75%),早產54例(占33.75%);兩組患者BM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年齡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孕產次≥2次、有子宮手術史、早產患者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前置胎盤類型構成比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BMI和學歷構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以前置胎盤患者分娩后是否出現產后出血為因變量,年齡組(0=“小于30歲”,1=“大于等30歲”)、學歷、孕產次、子宮手術史等為自變量擬合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年齡高、產次多、有子宮手術史及早產患者更容易出現產后出血,同時與邊緣性前置胎盤比較,部分性和完全性前置胎盤更容易出現產后出血,見表2。
PPH可能導致孕產婦并發低血容量性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肝臟功能障礙,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和腎功能衰竭。雖然PPH的高發的確切原因尚不明確,但是某些相關因素如增加孕產婦分娩年齡和引產的增加,剖宮產術和多胎妊娠已經確認與PPH明顯相關[1-3]。這與該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前置胎盤患者,使用子宮收縮劑藥物減少失血是傳統的治療方法[4]。但是由于血液供應減少可能會導致子宮下段肌肉收縮無力,因此迫切需要其它能夠替代子宮切除術的治療方法[5]。前置胎盤患者與大出血的風險相關聯,子宮切除術是治療前置胎盤患者產后大出血的主要方法,但它會影響女性進一步生殖的能力[6],通過該研究發現年齡高、產次多、有子宮手術史及早產患者更容易出現產后出血,對于孕產婦中年齡超過30歲,不是首次妊娠且有子宮手術史的應該提前對患者進行密切的關注,尤其是完全性前置胎盤患者,及時識別和干預在預防PPH具有重要意義,可明顯降低產婦PPH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1]Al-Zirqi I,Vangen S,Forsén L,et al.Effects of onset of labor and mode of delivery on severe postpartum hemorrhage[J].Am J Obstet Gynecol,2009,201(3):273–e1-9.
[2]Sheikh L,Zuberi NF,Riaz R,et al.Massive primary postpartum haemorrhage:settingup standardsof care[J].JPak Med Assoc,2006,56(1):26-31.
[3]Knight M,Callaghan WM,Berg C,et al.Trends in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high resource countries:a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ostpartum Hemorrhage Collaborative Group[J].BMC Pregnancy Childbirth,2009(9):55.
[4]Geller SE,Adams MG,Miller S.A continuum of care model for postpartum hemorrhage[J].Int JFertil Womens Med,2007,52(2-3):97-105.
[5]Lee NK,Kim S,Lee JW,et al.Postpartum hemorrhage:Clinical and radiologic aspects[J].Eur JRadiol,2010,74(1):50-59.
[6]Mercier FJ,van de Velde M.Major obstetric hemorrhage[J].Anesthesiology Clinics,2008,26(1):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