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海 鷹
(齊齊哈爾大學 理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
·實習與實訓·
人文地理探究式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張 海 鷹
(齊齊哈爾大學 理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人文地理研究的最終結果,是要對所研究的人文地理現象做出合理的理論解釋, 這些理論解釋來源于實踐。實踐教學是人文地理重要的教學環節。我們經過10余年的實踐探索,構建了以“學生感知—學生提出研究課題—學生分組討論制定研究方案—教師輔佐學生探究—動態測評”為框架的探究式教學模式。該模式的應用效果主要體現在明確的目標性使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積極;增強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多項能力;體現了教師和學生雙主體的現代師生觀;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提高和豐富了教師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水平等方面。
探究模式; 人文地理; 實踐教學
人文地理是地理學的兩個基本學科之一[1],具有社會性、區域性和綜合性等特征。實踐教學是使學生認知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重要手段,也是獨特的教學環節。地理學習中的實踐活動應具備兩個基本特點:①學生有直接體驗,②學生有操作行為[2]。長期以來,由于受教育觀念、區域條件、時間短暫、經費不足和師資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地理專業野外實習目的的價值取向是單一的,即僅要求學生在通過回答已有明確答案的科學問題的基礎上驗證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3]。這種對實踐教學實效性的忽視現象在國內很多高校普遍存在。我校經過十余年的理論探索和教學實踐,在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地理學實踐教學探究模式的構建與應用”的資助下又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1) 對實踐教學具體目標缺乏明確量化的要求。我們通過實習結束后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 僅有40%的學生對實踐教學的目的認識明確,33.3%的學生不明確,還有26.7%的學生說不清。這說明多年來, 我們的地理實習多以鞏固和驗證理論知識, 擴大和豐富地理學的知識范圍為目的[4]。而教師在實習之前對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實地調研與綜合分析能力、發現與解決問題等能力所應達到的具體目標缺乏明確量化的要求,結果導致學生走馬觀花、應付了事,甚至有人感覺是在游玩。教師對每個學生是否達到實習目的考核也很難操作。
(2) 經費和時間制約實踐區域的選擇。人文地理實踐教學內容包含聚落地理學、文化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旅游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其實習區域的選擇應該遵循點線面結合及動靜結合的原則,既要考慮到“線”上空間不同人地關系的差異,也要考慮到“面”上空間人文事象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特征,需要對不同區域典型的社會環境和人群進行考察。但由于經費和時間等條件的限制,在實際操作中,調查線路往往只能以點為主,缺少線路考察和多個不同區域的對比研究,這無疑制約了實踐教學的內容,影響了教學效果。
(3) 學生對教師具有依賴性。人文地理實踐教學多年來一直采用全程以教師為主的模式。教師把結論直接告訴學生,學生被動地聽講和記錄,然后編寫實習報告。教師的替代使學生造成思維和行為的依賴性,降低了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愿望。我們就學生根據自己發現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這種實踐教學形式的調查顯示,有28.2%的學生表示提不出問題,23.1%的學生表示發現問題后,不知如何調研。這反映出我們的學生強于基礎知識的學習與考試,但他們弱于提問和創新。在實踐教學中更依賴教師的引領。這種教學形式勢必抑制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4) 實踐教學成績考核標準單一。以往人文地理實踐教學的成績,是由帶隊教師依據學生撰寫的實習報告和教師對學生的印象定性評價,但教師在實踐教學期間不可能隨時觀察到每個學生的具體表現。顯然,這種考核標準忽略了學生自身和小組同學的感受,具有一定的主觀性甚至隨意性,往往不能客觀、公正、全面、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實際表現,同時也無法保證野外實踐教學的質量[5]。在我們的調查中,有62.9%的學生認同的實踐教學成績的考核形式是對實習全過程綜合評價,認同以一篇實習報告決定實踐成績的不足1.8%。
(5) 教學方式以認知型和驗證型為主。國內很多高校人文地理實踐教學的形式,多以參觀工廠、經濟區、博物館及旅游景點為主。對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創新能力訓練不夠的問題,在國內各高校人文地理實踐教學中普遍存在[6]。在我們的調查當中,學生希望人文地理實踐教學采用的方式有,參觀式占18%,調查驗證式占24%,自主探究式占31%,幫助教師調研其科研課題占25%,其他不足2%。驗證理論知識是人文地理實踐教學的一種形式,但過度強調學習結果,不重視學習過程的教學方式,勢必有礙于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
為了積極應對人文地理實踐教學面臨的問題,我們不斷改革實踐教學模式。在03-06級學生實習中,采用的是教師主導的驗證模式。即“教師講解-學生記錄-學生編寫實習報告-教師批閱”,其結果是學生把實習當成觀光游覽或敷衍了事,導致了實踐教學效果的形式化。在07~09級學生實習中,我們借鑒了很多高校以項目為中心的模式,即“實踐教學是教師科研項目的調研過程”。其結果可以讓學生了解教師科研的方法和過程,但學生還是被動地跟隨老師。在10~12級學生實習中,我們采用了以學生為中心和以問題為中心的自主探究模式。即“學生感知—學生提出研究課題—學生分組討論制定研究方案—教師輔佐學生探究—動態測評”。這種模式包括以下主要環節:
(1) 充分準備明確目標。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和多渠道獲取信息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人文地理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首要目標。為了在有限時間內構建探究目標,實習前的充分準備是非常必要的。要通過教師講解和利用文獻、網絡輔助等多種資源,掌握實習地區的相關資料,做好心理準備和知識貯備。同時,要使學生明確實踐教學各個環節每個人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和量化的指標考核體系,并為此進行逐項的籌備工作。
(2) 鼓勵學生自己提出研究課題。提出問題是探究式教學的關鍵環節,也是學生普遍反映的困難階段。可以由學生通過對文獻資料的分析,自主提出區域經濟發展、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旅游業發展等與人文地理應用相關的研究課題。也可以通過學生對實習地的人文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的感知,現場發現新問題,并利用儲備知識設立新的研究課題,或者對原有的研究課題進行修正。實地發現的問題來不及調研,可以留給下一屆學生備選。學生頭腦中只有存在問題,才會去主動思考,才會有求知的愿望。
(3) 合作小組制定研究方案。探究式教學不能由教師安排好內容和方法,學生要獨立思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探究的方向和主觀意愿自行組成實習合作小組。小組一般由3~6 名學生組成。學生進入一定的問題情景后,在小組內討論制定研究方案、擬定實習路線。研究方案制定以后,每個小組的方案都需要通過指導教師的審閱。
(4) 師生互動實地探究問題。這是落實教學目標和內容的核心環節。我們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是對學生放手不管。在探究中有生生之間的互動,也有師生之間的互動。不是所有地理知識都能通過自主探究就能解決的,學生畢竟還缺乏科學研究的經驗和條件,老師的及時啟發、引導、交流和鼓勵,可以避免學生從事非地理科學問題的探究活動,保障提出問題的合理性和可探究性。學生經過實地探究、研討之后,由各小組成員按照每人的分工,完成一份實習成果報告。
(5) 動態綜合考核學生的探究成果。全面地對學生的實習成績進行綜合評定,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保障環節。既要注重對學生實習報告的檢查,更要考核學生獲取知識和掌握技能的過程。要做到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小組成績與個人成績相結合。我們將評價的指標分為3個一級指標,14個參評因素,每個參評因素再細分若干考評因子和相應的考評標準[6](見表1)。

表1 人文地理實踐教學成績評定指標
探究模式不是以一般的知識掌握為目的,而是以問題解決為中心,注重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探索、研究獲取知識,培養創造思維能力和意志力[7]。通過實踐應用,我們感覺到了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能力、地理探究和地理調查技能等方面得到提高的收效,具體的應用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明確的目標性使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積極。探究式教學將現實的研究性問題交給學生思考和討論,使人文地理實踐教學由“要我學”發展到“我要學”, 將提問的權力還給了學生,學生明確了自己行動的目標。這是一種重在引導學生自己思考的學習過程,沒有標準答案,側重于授之以漁。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求知欲等方面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2) 增強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多項能力。探究式教學為培養學生的能力提供了可實施的充分空間,這種帶有研究性質的實踐教學方式對于培養學生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團隊精神及創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可大大提高野外實踐教學的效果[8]。把設計研究方案、查詢資料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訓練了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綜合技能,學會了自主控制學習過程,初步掌握了從事科學研究與探索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認識與分析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成果展示能力。我們11級學生對大連市游客消費行為現狀的調研成果,為大連市旅游市場的開發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在社會訪談問卷過程中,學生通過主動與陌生人打交道,學會了傾聽與尊重,體驗了成功或挫折,提高了與人溝通的能力和交際表達等社會適應能力。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向他人學習的優良品質與參與精神。
(3) 體現了教師和學生雙主體的現代師生觀。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多角色的。在探究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合作的關系。學生主動參與研究學習,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再僅僅是傳授者,更是學習過程的引導者、組織者、掌舵者、促進者和咨詢者。凡是學生能自己努力解決的問題,教師就不要代替,要在教學中充分啟發、激活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參與意識和問題意識。
(4) 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考核。將學習能力放在考核的首位,85%的參評因素側重于考核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表現。通過跨越多個時間點觀察學生的表現,可以有效地考核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動態認知歷程、情感體驗和科學的探究精神,可以發現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動態考核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促進學生在實習中自覺和自律,有效避免學生在實習中“走過場”和單純以野外實習報告評定成績的弊端[5]。評價主體多元化,將關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與關注結果的終結性評價結合,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9]。
(5) 提高和豐富了教師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水平。探究式教學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具有創新性的科研潛質。要引導學生從多側面、多角度去尋求問題的答案,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對學生的答案和提出的問題進行多層次、多方面的鼓勵[10]。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水平、學術水平、實踐動手能力等對實踐教學的效果有著重要影響。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實踐教師隊伍是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
人文地理學實習目的分為三個層次:①印證課堂上學習的書本知識,鍛煉野外工作的基本能力;②收集第一手資料,為解釋人文現象的空間特點,發現人文地理學規律做基礎工作;③發現新的問題,激發新的研究興趣點和科學探險精神[11]。探究模式的實施,有助于這個目標的實現。
地理實踐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各種教學模式的特點,多種實踐教學模式并進[12]。人文地理學是實踐的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和技術必將隨時間的推移進一步發展變革[13]。探究式教學本身沒有固定模式,需要逐步完善。人文地理學探討和研究的題目成千上萬[14],實踐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需要所有地理教育工作者和地理學科專家的共同努力。各院校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具體安排,既突出學校特色又不斷借鑒兄弟院校好的經驗,取長補短,使人文地理野外實習真正成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實踐教學環節[15]。
[1] 金其銘.人文地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林培英.地理實踐活動教學的意義與發展[J].課程·教材·教法,2002(11):46.
[3] 潘玉君. 地理野外研究性實習的初步探討[J]. 中國大學教學, 2005(2):51.
[4] 趙 媛. 地理實踐教學改革與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3(4):15.
[5] 張海鷹.人文地理野外實踐教學成績動態評價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7):163-165.
[6] 劉賢趙.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3(6):12.
[7] 袁書琪.地理教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趙 曦.綜合性大學野外實踐教學模式初探[J]. 高等理科教育,2008(3):123.
[9] 衛立冬. 地理野外實習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J]. 衡水學院學報, 2008(1):105.
[10] 張軍海.高師地理實施探究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8(2):260.
[11] 周尚意.人文地理學野外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2] 趙 媛.地理野外實踐教學模式初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240.
[13] 楊國安.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述要[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1):4.
[14] 李 剛.高校人文地理學教學方法改革新思路[J].福建地理,2004(2):42.
[15] 王義民.高師人文地理野外實習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J]. 實驗室科學,2011(1):176.
The Construction of Inquiry-based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of Human Geography
ZHANGHai-ying
(Faculty of Science,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161006, China)
The ultimate aim of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is to make reasonabl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to the studied human geography phenomena, and thes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come from practice. Practic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human geography. With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ore than ten years, we constructed an inquiry teaching model of “students perceive-students puting forward research projects-students discussing and making research programs-teachers assisting students’ researches-dynamic assessment”.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this model mainly reflect in its clear objective, it makes the students more proactive, enhances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multiple abilities, reflects the modern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ocuses to assess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improves and enriches teacher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eaching skills, and so on.
inquiry model; human geography; practical teaching
2014-12-08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JG2013010015);齊齊哈爾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項目(2014092)
張海鷹(1963-),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學士,教授,主要從事地理教學研究。
Tel.:13846284666;E-mail:zhanghaiyingnihao1@163.com
G 642.44
A
1006-7167(2015)11-01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