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慶生
習近平總書記說,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應該牢固樹立的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找到的實現中國夢的正確道路,也是廣大青年應該牢固確立的人生信念。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核心,推進中國夢宣講進入高校課堂,是當前全面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所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宣講好中國夢,能不斷加深同學們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理解和把握,讓他們看到建功立業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空前光明,最終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青年大學生在高校的學習階段,是他們從筑夢到圓夢的重要階段,他們年輕,有朝氣、有理想,有實現中國夢的勇氣和擔當。因此,下好中國夢宣講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先手棋”能有利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大學生能夠為了祖國的強盛而不斷刻苦學習,可以加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加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中國夢進課堂是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所肩負的重要使命,要不間斷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去武裝青年大學生的頭腦,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變成推進中國夢宣講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因此,把中國夢推進高校課堂,就需要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社會實踐、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學方法這五個層面,及時將中國夢宣講無縫銜接到課堂教學之中,通過引導學生全面準確理解中國夢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使中國夢在高校的教育模式中,既入耳又入心,同時,將實現中國夢與個人夢想結合起來,培養出新時期一大批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等院校日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將青年大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關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和學習活動,必須找準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教育與引導的“連接點”,敏銳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成果融于日常教學當中,使之成為一個嚴謹科學而又富有生機的整體。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環節中應以中國夢為紐帶,緊密聯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的具體內容,不斷豐富時代的特色,增強課程的感召力。例如,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教學理念上挖掘和梳理出中國夢的歷史起點和現實基礎并總結出近代中國無數仁人志士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譜寫出的奮斗軌跡,從而點明中國共產黨是實現中國夢最核心的領導力量。同時,在講授中國夢相關理念的時候,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教學實踐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讓中國夢的宣講更加具有生動性。在教學過程中,要重點突出中國夢的實現途徑與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不斷摸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脈相承的,這樣才能更好地闡述和解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內涵,才能將高校育人樹人的目標與大學生個人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結合起來,通過加深對中國夢的理解,能在實踐中進一步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并與青年大學生健全人格塑造結合起來,使他們振興中華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不斷增強。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相互作用的過程,是知識的積累與拓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利用實現中國夢的理念,著力加強青年大學生的國情省情教育,使他們既學有專長,又心懷天下。因此,中國夢宣講要圍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教學內容實時跟進,教師要在課堂上通過教學內容結合社會實踐向學生傳遞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意義。教師要結合國情省情的介紹,通過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與大學生互動,運用多層次多視角的比較方法來進行教學設計,通過教師和青年大學生之間的熱烈討論,來剖析中國夢的歷史脈絡與現實意義,進而達到全方位解讀和闡釋中國夢的深刻內涵,使青年大學生通過學習討論,認識到實現中國夢的科學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的教學把中國夢作為靈魂貫穿于課程講授過程之中,這樣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就可以全方位地向大學生講深、講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意義。同時,在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時,要結合中國夢的奮斗目標作為教學的重點,要從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與大學生共同探討中國夢的理論內涵;要用哲學的視角,闡明中國夢的精神實質。此外,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上要將中國夢與“肩負起重任——大學生的歷史使命”專題教學相結合,幫助青年大學生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層面建立起對中國夢的理性認識。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把中國夢引入課堂教學互動環節中,能有利于大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教育,從而增強他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利用寒暑假、國家法定節假日、周末或者其他課余時間,開展以家鄉、工廠、村落、家庭或個人為對象的社會實踐調查研究活動。在開展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要把實現中國夢的內容包括其中,從不同對象、不同角度體現追求和實現中國夢的發展歷程,使青年大學生走出課堂去親身體驗和感悟中國夢的生動實踐進而由“知識的接受者”變成“知識的探尋者”,使他們能夠勤于學習、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見解。通過親身的感受、體驗、領悟,青年大學生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國情省情,感受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教育等各方面的發展成果,在親身體驗和感悟中不斷加深對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解,從而促進青年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不僅需要教師的引領和對這個教學活動的調控,還更加需要鼓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的能動性會直接影響中國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的教學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重視和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課堂活動,充分思考和領悟中國夢的重要內涵。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上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政治說教的傳授模式,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在課堂中要積極關注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要將中國夢的宏偉目標與大學生自身的奮斗目標進行整合進而明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激發青年大學生奮發向上的“正能量”。因此,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教學,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方法,求真務實的教學改革創新,要以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核心把中國夢講透講清,要積極創新示范教學,來激發大學生的潛能,促進青年大學生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心世界,學會擔當社會責任,努力將實現大學生的個人夢想和國家和民族的夢想結合起來。同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應當豐富而多元,準確靈活使用名篇名著導讀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能夠趨于專題化,使中國夢的教學內容能夠引領對大學生思想的教育靈魂,特別是通過課內演講和課外宣傳的方式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素質,加強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力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加深學生對中國夢的認識,堅定實現中國夢的信念。
讓每個大學生能在自己的心中播種夢想、點燃夢想,讓他們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讓每個青年大學生為實現中國夢增添強大青春能量,這是全面深化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