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劍波
2015年5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寄語:“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和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提其要義即:因應信息技術發展新教育。仔細斟酌“因應”一詞,體會到兩個方面的意思:既要因時應變,又要因應得宜。
喚醒教育要主動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尤指信息技術帶來的變化。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院士鄔賀銓指出:技術從來就是推動社會變革的基礎性元素。不容質疑的一個事實:一項新技術進入一個行業或者領域,它本身不會變革傳統,相反,更可能強化傳統。同樣,當信息技術進入教育領域時,由于慣習作用一開始它會強化傳統教育教學行為,提高所謂效率。譬如:在中小學課堂中“用白板代替黑板”現象的普遍存在,其實質是用非線性的交互白板技術強化傳統“粉筆+黑板”環境下的線性教學思想,這是典型的技術強化作用,是被動適應技術,被技術異化的表現。相反,信息技術是一架無人機,教育本身才是真正的導航系統。教育應該主動地適應和控制技術作用的范圍和程度。為補偏救弊,教育需要主動改變與社會不適應且落后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過程等等那一部分“沉珂”與“痼疾”,及時建立順應和超越的思想基礎和應對之策。倘若不因時應變,及時調整和轉變思想觀念,其結果是必然被淘汰出局。
警醒信息技術與教育發展要因應得宜。因應信息技術發展新教育,不能簡單地認為技術如何發展,教育就該如何發展。信息技術的工具理性與教育的人文屬性兩者之間存在很大區隔:信息技術旨在塑造一個“不斷變異”,“日日新又日新”,“一日千里”的虛擬世界,而教育則是一種“濡染浸潤”勵志、“春風化雨”涵心、“潛移默化”養德的文化傳承。這種區隔說明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同時也預示融合不能一蹴而就。一定要因教育現狀和需求而求應對之策,否則,印證了“技術走得太快,教育跟不上;教育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這一咒語。目前,我們有些學校教育信息化做法就過頭了,在技術層面上不斷地改,改得老師們都不知道怎么上課了,校領導也不知道怎么規劃和布置工作了。教育不能為了適應外界,而忘卻了自身內在的規律性和獨立性。信息技術變革教育不可一刀切,需因應得宜。
如果非要在技術的“快”與教育的“慢”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那就是人的生命的成長節奏。無論集體還是個體,都需要在“為”與“不為”,求“舊”與惟“新”,知“進”與知“止”之間保持一定教育張力,將其統一到人的發展之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