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寧
加強黑土耕地資源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
劉小寧
保護黑土耕地資源是我省實施“兩大平原”現代農業改革試驗的基礎,涉及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目前我省黑土耕地資源使用中面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各級多層面完善的綜合治理,加強黑土耕地資源保護,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黑土耕地是我國珍貴的自然資源,是一種肥力高、性狀好的土壤。作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我省黑土耕地面積在全國占比最高,自古就有“谷物倉庫”之稱。然而隨著多年大規模的開墾與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致使我省寶貴的黑土耕地資源面臨著土層變薄、水土流失、環境污染、土壤板結、肥力下降等生態環境問題。保護黑土耕地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綠色食品產業、開展“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保護黑土耕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依托
我省現有耕地2億多畝,占全國的1/9強,全省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13畝左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10倍,耕地面積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國首位。其中,黑土耕地面積1.73億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86.5%,占全國黑土耕地面積的67%。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最大的商品糧基地,我省的糧食生產對解決全國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起著關鍵性的保障作用。多年以來,我省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的近1/10,商品量占全國的近1/6,調出量占全國的1/3,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保護黑土耕地是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關鍵支撐
我省黑土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由于地處祖國北疆,開發建設時間較晚,以大氣、水體、土壤、生物等要素構成的環境資源系統與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污染時間較短,破壞程度較輕,每年使用化肥、農藥量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是內地一般地區的1/3,具有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天然的綠色食品“搖籃”。
(三)保護黑土耕地是開展“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基礎保障
“兩大平原”是我國黑土資源主要分布區,域內農業資源富集,發展現代農業基礎堅實,優勢明顯,潛力巨大。在兩大平原開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主要目的是要把“兩大平原”建設成國家商品糧基地核心區、綠色食品生產樣板區、高效生態農業先行區和統籌城鄉發展先導區,根本上需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和安全的要求,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突出位置,綜合考慮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科學確定發展目標和改革措施,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環境支撐。目前“兩大平原”黑土耕地面積1.46億畝,占“兩大平原”耕地面積的90.1%,占全省黑土耕地面積的84.4%,占全省耕地面積的73.0%,占東北三省黑土區耕地面積的44.1%。
(四)保護黑土耕地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黑土耕地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得天獨厚的資源,肥沃的黑土耕地奠定了我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基。目前,“兩大平原”黑土區中低產田約占兩大平原黑土的62%,若采取適當措施加以整治,可使耕地地力普遍提升一個等級,按平均每畝增加糧食生產能力200斤的保守數字計算,松嫩、三江兩大平原黑土可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80多億斤,占全國糧食增產潛力2000億斤的9.0%,相當于增加1個中等省份的糧食產量。
我省在黑土耕地資源利用過程中,存在著黑土層變薄、肥力降低、理化性狀惡化和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應得到足夠重視并盡快加以解決,否則,將對我省農業生產乃至全國糧食安全構成威脅。
(一)面積逐年減少,有機質含量下降。據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科研結果界定,我省獲得農作物高產穩產所必須具備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水平,在東、西、南部地區應保持在3%-4%,在北部地區應保持在4%-6%之間。而目前我省南部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在2%左右,中部地區在2.5%-3.0%之間,北部地區在3.5%-4.5%上下,均明顯低于土壤有機質最適含量指標。
(二)黑土層變薄,性能改變。黑土區的開墾歷史已有一百年至三百年之久。黑土開墾后,黑土的肥力性狀發生了變化,部分土壤向著不斷培肥熟化的方向發展,但由于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土壤的自然肥力呈不斷下降趨勢,主要表現在黑土層變薄,作物養分減少并失去平衡,動植物區系減少等。由于多年的耕翻和土壤侵蝕等不合理開發利用,黑土層逐年減少,一些地方的黑土層已由開墾初期的60-70厘米減少到目前的20-30厘米。
(三)掠奪式經營,土壤肥力下降。重用輕養,投入少,索取多,造成一部分黑土長期處于超負荷利用狀態。作物每年從黑土中帶走的大量養分得不到有效的補充。在少投入多產出的思想支配下,采用廣種薄收的掠奪式經營,從而使土壤養分平衡失調,土壤肥力逐漸下降。隨著黑土中有機質含量的減少,養分貯量和保肥性能也相應下降,造成作物單產低,總產量不穩定,農作物的品質下降。
(四)可耕性變差,土壤理化性狀惡化。上世紀90年代初我省年施用有機肥量達到2.1億立方米,平均每公頃20多立方米。而如今全省年施用有機肥量不足0.7億立方米,有80%以上的農田只施化肥不施有機肥。黑土耕地在開發前土壤的理化性質是好的,但隨著開墾年限的延長和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減少,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氣性能等理化性狀變壞。
(五)作物生長環境日趨惡化,土壤沙化嚴重。土壤鹽漬化、沙化、酸化面積不斷擴大,中低產田增多。在我省西部干旱地區,風沙較大,造成西部草原面積銳減。沿嫩江干流兩側,形成了長400千米、寬165千米、總面積27470平方千米的帶狀沙區,其中沙化土地面積達4799平方千米。
保護黑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水利、林業、農業、環保、國土、發改、財政等多個領域及國家和地方政府不同層面,需要多策并舉,建立完善的體系和形成有效的機制加以綜合治理。
一是實施土地修復重大工程。推進土地整治、土壤有機質提升補助、農村土地整治示范省建設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到2020年黑土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提升1.5個等級。采取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推行科學耕作制度、增加生物肥料使用等方法,加快耕地培肥。其中,松嫩平原西部以培肥地力和抗旱節水為重點,松嫩平原中部以深松蓄水保墑、防止水土流失、耕地養護為重點,三江平原以治理內澇、保持水土、增肥改土為重點,推進中低產田改造。
二是建立耕地質量變化預警系統。根據全省耕地面積和土類分布,設1.6萬個耕地質量監測站點。省設總站1個,地市設監測分站13個,在71個縣(市、區)每1萬畝設基層監測點1個,使土壤監測達到全覆蓋。進一步查清全省耕地質量等級底數,動態掌握變化狀況,逐步健全耕地數量、質量、權屬相統一的調查、統計等級制度,建立省市縣三級耕地質量等級數據庫。建立水土保持信息化系統,形成水土保持監測網絡、管理信息系統和信息共享技術平臺。
三是進行耕地質量管理立法。制定《黑龍江省耕地質量條例》,把耕地質量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明確耕地質量保護執法主體和責權利,強化農田投入品的監管措施,制定耕地保護的法律責任;明確耕地使用者保護耕地質量的責任和義務;明確各級財政將耕地質量保護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建立長期投資制度;對污染農田、亂占耕地者依法進行處理,實現保護耕地跟蹤監管的長效機制。
四是建立黑土耕地質量保護長期投入制度。每年從土地出讓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列入政府預算,專門用于耕地地力建設。鼓勵各投資主體參與耕地保護,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導,農民投入為主體,市場融資、社會資金為補充的多元投入機制,建立長期耕地質量建設補貼機制。
五是建立黑土耕地保持生態補償基金。利用黑土耕地保持生態補償基金,從社會公平性、維護公共利益的原則出發,通過政策和經濟的手段,解決區域內或區域間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激勵全社會共同參與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資源和環境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六是加大對黑土進行綜合治理的科技投入。應繼續增加對黑土治理的科技投入,進一步提高對黑土耕地保護的科技貢獻率。同時建議加強在黑土耕地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方面,加強國際間研究與合作,更多地利用先進、成熟的黑土保護技術,加大對黑土耕地資源的保護力度。
(作者系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松yangso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