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華
【摘 要】“學生作文,教師批改”一直以來是語文老師的常態工作。以學生的寫確定教師評改的目標,在賞析和互評自改中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習作水平,最終發展學生作文能力。
【關鍵詞】“三點擊”;自改;互改;作文能力
一、自我“點擊”,培養自改習慣。
修改作文對小學生來說,是難上加難的苦差使。為了調動學生自主修改作文的積極性,我引經據典: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方有驚世紅樓;王安石推敲“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千古佳話……學生蠢蠢欲動,但無從入手。我拋出阿·托爾斯泰的“錦囊妙計”:在寫作的時候,口里要朗朗有聲,所有的大師都是嘴里邊大聲地念,手里邊寫的。有章可循時,再引導學生按朗讀作文(即自讀自改)的要求進行自改:一讀,看看是否能讀通讀順,改正錯別字和用錯的標點;二讀,想想,你要表達的意思是否寫清楚了;三讀,看看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是否扣緊主題,或者做到首尾呼應。時間大概為10分鐘。文章一經朗讀,什么地方丟字落字,什么地方拗口,什么地方有錯別字,多數學生能自行發現。“一回到家,我首先拿起書本和文具,寫起作業來”,讀后改“寫”為“做”;“書房里,橫七堅八地躺著表弟的玩具”,讀后發現“堅”是錯的;“今天,我們考語文,第一、二節。我看了看大家的表情,我心里想:看來大家都成竹在胸了。”小作者發現語言有些啰嗦,把“我們考語文,第一、二節”合并為“第一、二節考語文”,并刪掉“我心里想”。那個性的朗讀姿態叫人欣慰:抿嘴一笑,拿起筆寫起來;皺著眉,冥思苦想一會兒,一臉的喜悅;認真地翻著字典,耐心地尋找著……試想,假設每個學生能至少修改5—8處的小毛病,教師不就得代筆200—320處嗎?這種自討苦吃的“辛苦”難道是修改之道?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內部言語能力尚處于發展階段,朗讀時發出的聲音是支持他們思維活動的憑借。
二、同伴“點擊”,感受互改樂趣
《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具體做法是:同伴間互相交換作文,互相閱讀,并用鉛筆在作文旁注自己的思考,發現同伴的閃光點,質疑不明白之處,提出修改的建議等。然后交還小作者。小作者再根據旁注進行“跟帖”及“回復”。例如潘豪在藝忠《我和書的故事》寫上:如果添上你怎樣著迷看書的具體事例,能讓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翟為同桌寫下:參觀李光前故居,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描寫光前銅像展開聯想,這樣的話,光前爺爺的形象就更栩栩如生了。把學生互評互改的活動作為再生素材資源,引導學生就活動中的所做所思所得寫成日記,收獲了別樣的精彩。李瑤在日記中寫到:文堯寫的《拔牙記》真具體,寫清楚了事情的經過,拔牙時害怕、擔心、緊張等感受很真實。我異想天開地思索著:這樣的文章可以上報紙嗎?我相信他一定會寫得更好!黃偉讀了小政的作文后寫道:抓雞,也能成就一篇好文章!我驚訝不已。可是,當我認真地讀了他的文章后,我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好你個小政!抓雞,動作、神態描寫那么細致;抓雞,抓出了道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再看看小政的回復:其實也沒什么。這是真實的事情,只不過把抓雞當游戲玩,邊抓邊想著對付它的法子。我覺得讀了他的之后,我不再自滿了。和文堯的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呀!為了拓寬互評互改的時空,激發學生自改作文的積極性,提高自改的能力。我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展示在“習作園地”上的日記、兩周一期的班級作文論壇、作文成長樹(專門為作文后進生設計的)等,引領孩子們在廣闊的舞臺上互為欣賞、共同學習、體驗成功。自由且廣闊的評改平臺,不僅讓學生看到自己進步的足跡,養成了互評自改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學生日益形成了自我檢查、自我評定的良好學習策略。
三、師生“點擊”,發展習作能力
倡導學生的自主評改和同伴互改,并非弱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動發展始終離不開教師恰到好處的引領。在學生心目中,教師的評價是最具權威性和導向性的,他們認為老師對自己的肯定會提升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我們從賞析和共改著手,創設師生多維對話的互動平臺,指導學生更深入地修改作文,發展學生的習作能力。
1.賞析,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借助多媒體展示學生習作中諸如標點、字詞、句段、修辭手法等方面的創新點或閃光點,讓小作者、或教師、或全班同學朗讀及點評:
▲弟弟繼續哭,繼續鬧,繼續喊“你還騙我,每次的借口都堆滿了整個房屋!”(翟婉晴)
師:三個“繼續”構成排比,強調了弟弟對爸爸的不滿,先揚后抑,突出爸爸的守信。
◆“沒有誠信何來尊嚴。”我一定要想辦法拿到錢幫弟弟買到寵物才行,不然弟弟長大說不定會說我是個騙子,那么我就太沒有尊嚴了。要是我去找媽媽拿錢她一定不會給又會罵我;哎,我到底該怎么辦才好?真是進退兩難!(李志賢)
生:正確引用名言,增強了語言的說服力。
師:我也點贊!心理描寫,展現了小作者真實的內心。
2.師生共改,提高習作能力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學生自己寫的作文,是自己心里想說的話,而別人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因此常常出現自己寫得不清楚,可是自己明白,別人卻不明白。引導學生聚焦同一篇作文,從字詞句篇等層面上質疑、補充、充實,思維的火花碰撞出個性的語言表達,能有效地提高自改能力。有位學生在《黃金海岸一日游》一文中,要表達大海的美麗和好玩,但他用200字左右描寫了大海的迷人景色,僅用兩句話寫他和表哥的水之戰:“撲通”,可惡的表哥又跳進水里,水花濺到我臉上,我氣憤極了,沖過去與老哥展開一場水之戰。過了一會兒,老哥被我打倒了。
聽了小作者的寫作目的后,將這段話投到屏幕上。要求學生認真讀一讀,想一想:你覺得水之戰好玩嗎?怎樣修改,才能讓讀者產生也很想玩的沖動?
一會兒,學生躍躍欲試,提出了許多問題:
①我想知道水之戰是怎樣玩的?
②我也在海邊玩過水戰。我覺得應該把你和表哥玩時的動作、神態等寫清楚。
③水戰好玩,我是從玩的趣味和雙方的機智等表現的。
師:我們班的小老師真厲害!你們所說的正是老師要講的。李哲同學,你給大家講講當時的情景好嗎?
以學生的寫確定教師評改的目標,在賞析和互評自改中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習作水平,最終實現學生的自能作文,是我校課題研究《小學作文“以寫定教”的嘗試》的初衷,更是所有語文教師的追求。且行且探索,互評自改必定能促使學生踏上自能作文的高速路。
【參考文獻】
[1]張洪玲,陳曉波.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黎海英.在習作中放飛學生的心靈[J].小學教學參考,2013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梅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