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火
【摘 要】讓學生走進生活,尋找素材;讓生活走進作文,放飛心靈。只有如此,作文方能步入“創新”的境界,學生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生活是作文之本,愿每一位語文老師都能牽著學生的手走進生活,指導他們寫出優秀的作文!
【關鍵詞】作文;生活;提高水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進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由此可以看出,只有讓學生走進生活,結合生活實踐,才能做到有話可說、有感可發、有情可抒。
在現實的作文教學中,我發現不少學生面對作文題目時往往無從下手,即使寫出的作文也往往是東拼西湊,言之無物。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我認為較有效的方法是讓生活走進作文課堂,引導學生寫生活化的作文。下面談談幾點看法:
一、鏈接生活,學會觀察
在作文課上,很多學生之所以會“談作文色變”,這跟他們對生活的觀察不仔細,對寫作素材的不積累有很大關系。不管寫啥文章,首先在心理上結了一個大疙瘩,好比沒上戰場先懼三分。導致產生寫作恐懼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對作文認識不夠和對自己缺少信心。
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首先使他們認識到寫作文就是寫出自己想說的,要說的話。作文沒有什么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平時在學習生活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生活,啟發他們思考,搜索寫作素材。
觀察是作文的關鍵,觀察的過程就是深入生活的過程,也是獲得真知的過程。那么如何觀察,觀察什么呢?第一,觀察社會,把握時代的脈搏,我們不但要了解改革開放,也要了解市場經濟;不但了解下崗職工的憂慮與苦悶,也要了解上崗的探索與喜悅。第二,觀察自然。我們不但要走進名山大川的雄偉與曠遠,也要走進溪流如茵的清晰與雅致,滿懷激情地擁抱那青春燕南北,長虹溢彩,金果飄香,白雪皚皚……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引發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養得到熏陶,良好個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斷升華。
二、鏈接生活,積累素材
中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文章寫得好不好,雖然決定于構思、動筆、修改那一連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連串功夫之前,還有許多功夫,所起的決定作用更大。那許多功夫都是在平時做的,并不是為寫東西做準備的。一到寫東西的時候卻成了極為重要的基礎。”這就說明了平時的素材積累才是寫作的源泉。
首先,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國際風云、社會生活、身邊瑣事,從中捕捉寫作材料。比如通過央視的《焦點訪談》節目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
其次,引導學生鎖定生活觀察重點。只有經常進行有重點對象的觀察,并使之形成習慣,成為一種潛意識的行為,才有可能積累起鮮明的寫作素材,否則,雜亂無章、毫無鮮明印象的觀察是絲毫無濟于作文的。對于這一點,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對父親買橘子的背影描寫就是很好的范例。在文章的描寫中,很顯然,朱自清先生是把“父親的背影”作為觀察重點的。他始終把目光投注在“背影”上,無論是對穿著還是動作都進行細致的觀察。這一觀察是這篇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撐點,如果作者沒有這種潛意識的觀察選擇,我們也就難以體味到那樣濃郁深沉的父子之情了。所以,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生活,要從眾多的人、物、景中擇出重點來。
三、鏈接生活,感情悟理
所謂真情實感也即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情感從生活中來,自然、社會、人生都是寫作的沃土。所以要獲得實感,根本的經驗就是去實感生活。我們要教育學生多面向社會,多關注生活,要以飽滿的感情去觀察和對待周圍的客觀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將這種感情融進寫作中,這樣就不愁文章沒有情感沒有感染力了。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讓學生走出封閉的課堂,走向學生真實的生活,走向創作的廣闊天地,讓學生用正確的眼光去審視生活,去體驗生活的滋味,抒發自己的情感。
例如:讓學生們站在風中、雨中、雪中、月下、花間等,去感受美好的景致。或憑窗遠眺,寫遠山,遠水或遠天,使他們處于一種想說的寫作境界。這樣何愁寫不出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何愁他們思維不活,感情不豐,文章不好呢?”沒有實地的觀察,親身體驗是決不能寫出具有現實意義和時代感的文章來的。偉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小學生!
四、鏈接生活,走進作文
當我們把學生帶入生活中去作文,就能讓學生把作文練習融入到生活中,它不是作業負擔,而是變成一種既快樂又有收獲的事。同時,由習作練習獲取的資源和在閱讀教學中獲取的資源互為基礎,相得益彰,是語文能力生成的有效環節,為了更好的落實到生活中去作文,教師對閱讀教學活動和指導習作備課時應有新的認識;閱讀教學活動與基礎技能訓練活動中要有重視學生的口語表達的訓練內容,要加強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為書面表達打好基礎,習作訓練備課不能只盯住課堂去備,而要放開思路,事先做好有的放矢地做好課外活動安排,如采訪活動、參與活動體驗、收集相關的資料、做實驗研究為習作而準備。結合課外活動課,開展有益發展學生觀察、鑒賞,識別能力的活動,調動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愛科學、勤于思考的積極性。培養積累知識收集信息的習慣,教育學生做一個富有情感,明辨是非,學有所成的人,體現語文教學活動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寫作文。
葉圣陶老先生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作文與生活天然聯系在一起,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總之,“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作文是表達生活、表達情感的載體,這一點如今已成為小學語文界的共識。我們做教師的、做家長的一定要引導學生投身社會生活,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汲取“營養”,要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潛在感情給激發出來,指導小學作文時主張貼近生活,提倡寫實,用真情譜寫文章,只有這樣,就一定能使學生增強語文素養,提高寫作水平,笑遨于學海之中!
【參考文獻】
[1]王敏.讓作文走進生活,讓學生快樂作文.《中國校外教育》2014年23期
[2]涂異飛.走進生活,讓學生喜歡作文.《小學生作文輔導(教師適用)》2011年第11期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一都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