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英
(楚雄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內涵解讀和培養路徑選擇*
成 英
(楚雄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在轉型發展時期,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是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應用型辦學的主要任務之一。采用文獻資料法對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進行研究,明確體育院系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必要性,詳細解讀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分析影響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因素,并提出建設路徑:樹立應用型辦學觀念,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制度;強化實踐能力培養,不斷提升“雙師型”教師的綜合能力;建立多維合作關系,不斷拓寬“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途徑;構建“走出去”和“請進來”兩種模式,完善“雙師型”教師流動機制。
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內涵;路徑
1998年,原國家教委在《面向21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職業學校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后,各級職業學校逐步開始認識到“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培養現代化應用人才的必備條件,并逐步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相關研究。至今,十幾年的發展,職業教育機構逐步建立“雙師型”教師資格認證體系,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然而,在地方高等師范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步伐卻相當緩慢,相關研究也寥寥無幾,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給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造成了很大障礙。在應用轉型發展時期,理清“雙師型”教師的內涵,探索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路徑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名師出高徒”,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就需要高素質、優結構的師資隊伍。2014年,教育部在《關于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出應用轉型時期地方高校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逐步使大多數教師既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并使“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逐步達到50%以上。[1]在此背景下,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應用型辦學的重要工作之一。
加強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專升本”以后,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的招生規模迅速擴大,專業方向不斷拓寬。然而,表面的繁榮卻難掩教學質量下降和畢業生職業能力下降的不爭事實。雖然體育相關專業對學生的教師教育實踐能力、運動技能訓練能力和競賽裁判能力等技能實踐能力要求較高,但在教學過程中,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普遍存在重知識、輕實踐的教學現象,多數理論教師不能指導實踐教學,多數技術教師只重視運動技能的傳授與訓練,而忽視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的實踐能力較差,實踐技能指導經驗不足。因此,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充分發揮各種先進教學工具和技術裝備的作用,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實現應用型辦學。
同時,加強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有利于學校與地方的聯動,促進地方社會體育事業的發展。在轉型發展中,大多數地方高師院校的基本定位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承擔著服務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當前,地方體育事業的飛速發展需要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發揮作用,而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的應用型辦學也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社會體育事業這一平臺。在學校與地方的聯動過程中,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既能為地方體育事業政策的制定出謀劃策,又能承擔起體育賽事、活動的組織與競賽,還能提升地方體育公共服務質量,滿足地方人民群眾的體育健身鍛煉需求、健康測量與評估需求。
“雙師型”教師既可承擔課堂教學,又可承擔實踐教學。因此,加強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還可促使教師隊伍由數量的擴大向結構調整的優化、素質的提升轉變,從而解決當前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2.1“雙師型”教師概念的界定
自王義澄在1990年首先提出“雙師型”教師后,教育文件和學者陸續對“雙師型”教師的概念給出了諸多不同的表達,有“雙資格”、“雙素質”、“雙資質”、“雙來源”等等表達。[2]在應用轉型發展時期,既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的教師是地方高師院校所亟需的。因此,“雙師型”教師應是具備教師基本素質,精通專業理論知識并具備較強專業實踐能力,能勝任專業教學和職業技能培訓的大學教師。而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應是具備教師職業工作素質,精通體育專業理論和實踐能力,勝任體育專業教學和體育工作者培訓的大學教師。
2.2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的分類
當前,體育學共包含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社會體育管理與指導、運動人體科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康復與健康和休閑體育七個二級學科,大部分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開設兩個以上專業。專業的多元性和綜合性使得體育院系的師資結構多元化。因此,“雙師型”教師的分類也應是多元化的。筆者依據教師的教學、研究領域和具備的實踐能力,大致將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分為“教師+裁判型”、“教師+教練型”、“教師+科研型”、“教師+保健型”和“教師+服務型”五種類型(詳見表1)。

表1 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分類表
2.3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
“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是高校評聘師資隊伍的依據,它的制定應符合國家轉型發展戰略需求和學校辦學要求,還應遵循專業領域特點。因此,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的制定不僅要滿足應用型辦學需求,還要滿足所開設專業的需求。
2.3.1必備條件
“雙師型”教師首先是教師。[3]因此,“雙師型”教師必須擁有教師資格,并達到中級及以上職稱。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必須具備教師的基本素質:首先,要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雙師型”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愛崗敬業、誨人不倦。其次,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擁有廣博的知識儲備。第三,要具備全面的專業工作能力。必須具備教學能力、教育能力、教研能力、管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專業工作能力,全面把握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能力。[4]最后,要擁有良好的身心素質。“雙師型”教師不僅要擁有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還應擁有強健的體魄。
2.3.2選項條件
在滿足必備條件的基礎上,符合以下選項條件之一的教師方可達到“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
(1)具有其他專業技術中級及以上職稱。
(2)具有實踐工作資質證書(一級及以上等級裁判員等級證書、一級及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C級及以上教練員等級證書、中級及以上按摩師證書),具備相應的實踐工作能力,并擁有兩年以上實際工作經歷。
(3)具備兩年以上中小學教學經歷,并具備五年以上指導教育實習工作經歷。
(4)近五年主持兩項地廳級以上科研課題,項目成果達到同領域先進水平。
3.1思想觀念
觀念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對事物的總體的綜合的認識,先進的思想觀念可以促進事物的發展,而落后的思想觀念則制約著事物的發展。[5]長期以來,在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教師隊伍中存在兩種傳統觀念:一種是教師對自身工作的認識局限在校內傳授知識,形成了“重視課堂教學,輕視課外教學,重視知識傳授,輕視實踐能力培養”的思想觀念;另一種是在以考核科研能力為主的職稱評定制度下,教師為了晉級職稱而加強科研力度,逐步養成重視理論知識的積累和科研論文的發表,輕視自身實踐能力的提升的傳統觀念。傳統思想觀念的歷史性和階段局限性左右著教師意識形態的形成,制約了教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與當下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不相符,延緩了學校應用型辦學改革步伐,也阻礙了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因此,思想觀念是影響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觀因素,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就需要解放思想、打破傳統觀念、與時俱進。
3.2師資隊伍現狀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師院校的教師編制趨于飽和,再引進的人才占師資隊伍總數的比例較小。要使“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達到50%以上,就必須提升當前專任教師隊伍中“雙師型”教師所占比例。在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師資隊伍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上學時期或者短期培訓后雖然取得了社會實踐工作資質證書,如裁判員證書、教練員證書、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等,但是缺乏實踐經驗,實踐工作能力不強,證書也被壓在箱底,成為可有可無的東西;部分教師有意愿去參與社會實踐工作,但是又缺乏精力、時間以及工作平臺;還有部分教師有意愿通過進修或者短期培訓去獲取相應資質證書,但學校提供的機會又不足。當前的師資隊伍是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主力軍,把握師資隊伍現狀有利于發揮優勢資源和條件,做到事半功倍,從而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步伐。
3.3規章制度
規章制度是學校內部的“法律”,內容涉及到學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是學校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規章制度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各項工作的開展。規章制度不僅要合理、適當,而且要隨著時代步伐不斷改進完善。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首次被列入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主要任務,這就給學校管理的規章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雙師型”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勞動合同管理規定、工資管理規定、職稱評定制度、職工獎懲條例、人才培養和引進制度等等人事制度都要革新,對外合作交流制度、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制度、參與社會服務制度等等實踐工作制度都要改進。在學校規章制度的基礎上,體育院系也要不斷完善二級學院的規章制度,制定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制度,大力發展“雙師型”教師隊伍。
3.4經費狀況
在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還是一個新興事物,建設一支高質量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還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為保證“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順利進行,足夠經費的投入是必要的。一方面,體育院系絕大部分教師從高校畢業后直接走上教學崗位,缺乏社會實踐工作經驗,自身的技能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都不高,在向“雙師型”教師轉變過程中,需要再進修或短期實踐培訓。學校進行足夠的經費投入既能激勵這部分教師加強自身實踐能力的提升,又能保障各種進修培訓的順利完成;另一方面,造成體育院系教師實踐能力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缺乏實踐鍛煉和工作的平臺。學校加大經費投入,建立高質量的實習實訓基地和科研平臺,為教師提升自身教育實踐能力和應用科研水平提供良好的環境。另外,只有提高工資待遇,才能引進更多優秀的“雙師型”教師。因此,經費是制約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因素,學校只有不斷拓寬經費來源,增加教師實踐工作的經費投入,才能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4.1樹立應用型辦學觀念,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制度
應用型辦學就是以職業技術教育為核心,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因此,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教師要轉變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思想,樹立正確職業技術教育觀念,努力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積極主動地向“雙師型”教師發展。學校也應轉變辦學理念,明確應用型辦學目標,堅持“人才強校”的辦學方針,制定并出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相關政策,建立有效的措施激勵在校教師向“雙師型”教師發展,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管理體系,制定出管理條例、評聘條件、考核辦法、績效分配和職稱評定體系等規章制度,健全“雙師型”教師培訓制度,制定出“雙師型”教師參與社會實踐的工作條例,合理分配“雙師型”教師課堂教學和實踐工作比例,確保“雙師型”教師在制度保障下有時間參加培訓、體育賽事實踐、社會服務、科研工作等實踐活動,從而充分發揮“雙師型”教師的教學和實踐服務作用。學校還應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專項經費投入制度,持續地、穩定地關注“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4.2強化實踐能力培養,不斷提升“雙師型”教師的綜合能力
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當務之急是提升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教師的實踐能力。一方面,學校要重視教師的實踐工作。鼓勵教師到中小學支教以提升教師基礎教育階段教學實踐能力,鼓勵教師到體育相關部門和企業掛職鍛煉以提升教師的體育行業工作實踐能力,鼓勵教師參與體育俱樂部和體育相關協會管理以提升教師實踐管理能力,鼓勵教師參與體育賽事的組織、競賽和裁判工作以提升教師專項實踐能力,鼓勵教師參與地方群眾體育活動以提升教師服務地方體育事業發展的能力,鼓勵教師擔任各運動訓練隊的教練員角色以提升教師競技比賽執教能力,鼓勵教師積極參與體育科研項目研究以提升教師的科研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個人要不斷加強自身實踐能力的提升。技術類教師應堅持參加技能鍛煉,積極參加擅長領域的實踐工作以積累實踐經驗,努力向“教師+裁判型”和“教師+教練型”教師發展,人文社科類教師應積極參與體育公共服務事業,提升自身社會指導能力,努力向“教師+服務型”教師發展,人體科學類教師應做好體質健康測試和體育保健工作,努力向“教師+保健型”教師發展。在強化實踐能力培養的同時,教師還要注重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綜合提升各項素質,達到“雙師型”教師的要求。
4.3建立多維合作關系,不斷拓寬“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途徑
對外合作與交流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根據專業特點選擇對口的單位、企業、俱樂部和協會建立持久穩定的合作關系,在“互惠互利”的原則下,雙方各取所需,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可以為合作伙伴提供技術指導和理論支持,而合作伙伴可以為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搭建實踐平臺和提供實踐經驗。首先,通過合作伙伴的實踐工作進行“雙師型”教師培養。在合作伙伴的實踐平臺上,專任教師可以迅速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達到“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其次,搭建交流平臺,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立,加強優秀體育俱樂部和體育相關企業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到高校進行專項技術交流和探討活動,促進體育院系專任教師迅速掌握體育市場的最新動態,間接提升專任教師的綜合能力;最后,共同合作制定“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方案。中小學校、體育俱樂部、企業和體育協會等合作伙伴應參與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方案的制定,發揮各方優勢建立一套完備的實踐技能培訓方案。
4.4構建“走出去”和“請進來”兩種模式,完善“雙師型”教師流動機制
為快速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應采用“內培外引”的方式構建“走出去”和“請進來”兩種模式,[6]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走出去”模式就是指體育院系專任教師走向社會,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為社會體育事業服務,并在這一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最終使自己達到“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而“請進來”是指聘任中小學優秀教師、俱樂部優秀教練員、優秀裁判員、體育企業優秀管理人員等校外專業技術人員任體育院系的兼職教師,從事教學和指導工作,這樣既可以彌補體育院系實踐能力薄弱這一環節,又可以利用他們豐富的實踐經驗迅速提高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這兩種模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快速提升體育院系“雙師型”教師的比例,滿足應用型辦學的需求;另一面卻存在很多弊端,譬如“走出去”的不再回來,“請進來”的是否盡心工作。因此,體育院系應加強“雙師型”教師流動機制建設,建立合同制,明確教師的權利和義務,進一步提升“雙師型”教師待遇,全方位的關心“雙師型”教師的生活和工作,留住他的人和心。
在應用轉型發展時期,地方高師院校體育院系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大勢所趨。然而,建設一支高質量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工程,不僅需要教育部門的政策扶持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合作,還需要學校和教師個人積極投入。雖然任重而道遠,但只要堅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目標一定能實現。
[1]教育部.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EB/OL].http://gjs.xxu.edu.cn/info/1014/1082.htm.
[2]肖鳳翔,張弛.“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5):69—74.
[3]胡海員.高職“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能力及培養策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2):57—59.
[4]薛寶林,石東斌.新組建的高師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探討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2):101—102.
[5]李凈,謝霄男.以用為本:新時期傳承延安精神的活力所在[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4,31(05):10—13.
[6]李德恩.法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必要性與路徑分析[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10,18(01):78—82.
(責任編輯 劉祖鑫)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of and Development Approach Selection for the “Double-position Teachers”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CHENG Ying
(SchoolofSportsandHealth,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position teachers” team is one of the main tasks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s or departments of the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application type.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to study the “double-position teachers”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s or departments of the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necessity of construction of “double-position teachers” in institutes and departm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connotation of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double-position teachers” in institutes and departm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position teachers” in institutes and departm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ath: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the Application type mind,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of the double-position teachers,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the double-position teachers, establish a multi-dimensional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continue to broaden the way of training the double-position teachers, construction two kinds of mode of "going out" and "please come in" ,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the flow of the double-position teachers.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s or departments; double-position teachers; connotation; route
楚雄師范學院校級教改項目,項目編號:1410。
2015 - 03 - 19
成 英(1981—),女,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和民族傳統體育。
G807
A
1671 - 7406(2015)06 - 0100 -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