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新中國外交的不同形態、影響因素與未來轉型*

2015-04-18 11:47:58胡宗山
江漢論壇 2015年10期
關鍵詞:國家

胡宗山

政治

論新中國外交的不同形態、影響因素與未來轉型*

胡宗山

66年來,新中國外交經歷了三個重要歷史階段,形成了立國外交、建國外交和強國外交三種不同的外交形態。現實國家利益、意識形態和領導者個人因素成為影響新中國外交決策的重要變量,但是從總體上看,決定新中國外交的根本動因還是堅持中國主位與主體、捍衛中國的國家利益,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是新中國外交演變的主軸和遺產。當前,中國外交正步入大國外交新階段,外交改革和轉型悄然發生,但要實現轉型成功、改革到位,中國外交人還需要認識、適應并引領外交新常態,并從戰略思維和外交頂層設計等多方面著手開展工作。

外交新常態;中國外交;外交改革

一、新中國外交的三種形態

新中國外交已經走過66年風雨歷程,根據外交戰略主題、具體目標、外交策略手段、外交風格等方面的不同,我們可以將66年外交史劃分為立國外交、建國外交、強國外交三個不同時段和三種不同形態。

(一)立國外交(1949—1978年)

立國外交主要是指1949—1978年階段,即我們常說的前30年。在這一階段,基于國內外各種客觀因素互相交織導致的綜合結果,最高決策者將維護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安全和政權穩固作為頭等大事,內政外交均為此服務。所謂立國外交,就是說新中國的基礎還不穩固,還有可能被國內外敵人推翻,國家安全受到很大挑戰,政體和制度還存在較大的風險,因此這一階段的外交目標是確保新中國能夠站得穩、立得住,國家不被顛覆,政權不改變顏色。早在新中國建立之前,毛澤東就曾多次強調,未來的中國作為獨立國家,不允許任何外國及聯合國干涉內政①,并且對這種外交的強調是與保證中國革命勝利成果相聯系的。例如,強調反對美國支持國民黨政府打內戰,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肅清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影響,使“中國人民在帝國主義面前站立起來”②。在建國前,中共就確定了一條與外國建交的基本原則,就是對方必須斷絕同國民黨政權的官方關系,不能幫助國民黨反動派,同時要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與外國建立外交關系。③這清楚地表明,這一時期新中國外交的首要關注是國家安全與政權穩定。抗美援朝也是如此,從毛澤東致周恩來的電報以及周恩來關于抗美援朝的報告中不難看出,中國出兵朝鮮主要是基于國家安全、地緣安全的考慮④,至于保衛朝鮮的社會主義政權和制度,可能是次要的考慮或者說是后來的解讀⑤。美國越過“三八”線被看成是對中國安全的重大威脅,中國領導人認為此時的美國已經成為中國最危險的敵人,其武力已經侵入中國的版圖,不僅包括臺灣,也包括東北。領導人認為美國將會通過朝鮮吞并中國,甚至擔心由此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⑥。雖然事后證明這并非事實,但可以說明當時領導人對國家安全的焦慮。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也明確規定,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原則是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

在前30年中,無論是在黨代會報告還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無論是反對“美帝”還是打倒“蘇修”,無論是實行基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和平對外政策還是執行基于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的對外政策總路線,其背后最基本的考量都可以被看成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利益。在前30年中,立國外交作為新中國外交的首要目標,基本上統率了這一時期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實務,中國絕大部分對外政策都服從服務于立國外交這一總目標。由于前30年特定的國內外環境,現實利益考量與意識形態因素的互相交織深刻影響了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實施。中國外交需要不停地在維護主權與遷就霸權、和平共處與以斗爭求共存、現實利益考量與意識形態因素關照、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之間痛苦地徘徊。

前30年中國外交的基本政策是和平共處,基本原則是獨立自主。但是,為了維護國家安全,為了使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立得住、站得穩,需要在具體外交戰略和外交方式上采取相應的形式,這一階段的外交方式中體現得比較明顯的是結盟外交、斗爭外交、革命外交。結盟外交體現為20世紀50年代和蘇聯結盟,“一邊倒”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到了20世紀70年代,則體現為和美國、日本等國準結盟以共同對付蘇聯。斗爭外交,體現為中國直接參與了六場對外戰爭或武裝沖突,先后與美國、印度、蘇聯、越南進行過交鋒。同時中國還利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以及參加各類國際會議的機會進行外交斗爭和政策論戰,以捍衛國家主權和意識形態合法性,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在聯合國大會中的辯論和中蘇十年論戰。革命外交,體現為在對外交往中,政策和舉措受到世界革命和意識形態影響較深,尤其以“文化大革命”中的極左外交為代表。另外,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也是革命外交的一種體現。

盡管不能苛求前人,但在60多年后的今天來反思,立國外交的問題在于過于夸大國際因素的負面影響,往往作出錯誤的形勢判斷。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最高領導人認為,兩大陣營間較量的結果將會是資本主義一天天爛下去,社會主義一天天好起來;世界上主要矛盾是戰爭與和平的矛盾,帝國主義正在陰謀發動戰爭。到了20世紀60年代,領導人認為“美帝”、“蘇修”亡我之心不死,甚至會一起進攻中國,后來進一步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迫在眉睫,所以要備戰備荒,要準備打仗,打大仗,打核戰爭。錯誤的認知導致錯誤的對外政策,這個階段實施的“四面出擊”、“兩個拳頭打人”、“世界革命”以及“文革”開始階段的極左外交等導致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面臨著極其困難的局面,其結果是,中蘇分裂與中美對抗并存,中國同時與兩個超級大國關系緊張甚至為敵,這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而,在某種意義上,20世紀70年代初的中美關系正常化既是60年代以來夸大國際因素影響的正常結果,也是對此前“四面出擊”、“兩個拳頭打人”等激進外交政策的一種糾正。

(二)建國外交(1978—2012年)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發生了根本變化,經濟建設取代階級斗爭成為國內政治的焦點,也改變了外交工作的目標和任務。中國對外戰略和外交實務由前30年爭取維護國家政權穩定和國家安全轉變為為經濟建設服務。國內求穩定,國際求和平,才能保證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任務的完成。鄧小平曾經多次強調指出,經濟工作是最大的、壓倒一切的政治,是解決國際問題的最主要的條件,所以,爭取和平是中國對外政策的首要任務,是中國搞建設的需要。⑦外交為經濟建設服務是歷任外交工作者的一貫共識。現任國務委員楊潔篪曾撰文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就是自覺從國內建設和發展需要出發開展工作,努力營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⑧由此可以將這一階段的中國外交稱為建國外交,其意指中國外交主要是為建設國家服務的,一切圍繞經濟建設,外交工作開始轉變為為推進國內經濟建設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謀求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和國際環境。

在建國外交階段,合作外交、融入外交、和平外交成為中國外交的三個關鍵詞。所謂合作外交,就是取代原先的斗爭外交,在國際事務和雙邊關系中,更多地使用合作的態度來開展外交工作,包括經濟合作、政治合作、軍事合作、社會交往等。融入外交,就是相比于前30年,更積極地參與國際體系,例如加入國際組織,參與國際公共事務治理等,逐漸融入國際社會。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加入WTO,使中國經濟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到2013年底,中國已經加入了130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締結了300多項多邊條約。和平外交,就是基于本土安全暫時沒有危險,第三次世界大戰暫時打不起來的判斷,同時也是為了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基本上采取和平方式來消化、處理一些熱點爭端,尤其是對美外交中的臺灣問題、“銀河號”事件、“炸館”事件、南海撞機事件等。在領土爭端方面采取“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政策和維持現狀的態度。例如,關于釣魚島的歸屬問題,在中日之間就達成了類似于“一島各表”、維持現狀的默契⑨,即把問題冷凍起來,不讓其影響中日關系的大局。總之,這一階段,在涉及國家安全和維護核心國家利益上,除非特別重大的事件,正常情況下中國都偏向于采取更理性、更和平的態度來解決外交糾紛,這也是一種外交忍耐或妥協的體現。類似于國內維穩,在建國外交階段,中國在國際上常常也在維穩,其目的還是想通過單方面的避讓,避免激化矛盾。例如在對美關系上,盡管風波不斷,但中央確定的“增加信任,減少麻煩,發展合作,不搞對抗”十六字方針的核心就是不搞對抗,避免出現冷戰局面。即使在導致中美關系步入低潮的“炸館”事件中,中方的實際舉措也是文攻大于武衛,外交交涉大于武裝對峙。在應對臺灣島內的“臺灣獨立”問題上,也基本采取類似辦法。

建國外交為中國利用和平穩定的戰略機遇期,贏得經濟發展的空間和時間,迅速增強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建國外交的基本方針是正確的,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問題重點的把握不當和外交風格的過于溫和導致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一些議題上存在著一定的消極后果,尤其是在與周邊國家的爭議領土問題上。事實上,就當前來看,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于領土的爭議既未擱置,開發更談不上共同,相反,周邊國家利用中國的忍讓,采取“切香腸”戰術,步步為營,已經在東海、南海等地侵占法理上本屬于我的諸多島礁或海域,給當前和日后中國收回這些領土帶來了新的麻煩。

立國外交、建國外交在方法論上強調的是“重點論”,前者強調政治安全利益,后者強調經濟發展利益。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如果不能正確地遵循唯物辯證法,則“重點論”有可能導致“一點論”、“片面論”。如果過于強調國家安全,甚至形成安全焦慮,準備打大仗、打核戰爭、打世界戰爭,并以此整合消耗內政外交一切資源,則容易走向極端,影響國家整體發展與進步,尤其是經濟建設與對外開放。同樣,如果過于強調經濟發展利益,過于強調搶抓和平穩定的戰略機遇期,則同樣有可能會影響領土問題、歷史問題和其他政治安全問題的解決和利益的捍衛。今天中國在南海、東海以及“疆獨”、“藏獨”、“臺獨”等問題上的被動局面,與此不無關系。

(三)強國外交(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后)

所謂強國外交,就是基于國家利益、自身實力的認知與國際形勢的判斷,推進一種旨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使國家全面強大的外交形態。相對于前一階段外交任務主要集中于推進經濟建設,中共十八大以后,無論是在領導人講話還是官方文件或聲明中,中國對國家利益的訴求都更加全面,往往將發展、安全、主權利益并列提出。從實際舉措看,雖然推進經濟建設仍然是中國外交的重要目標,但近年來,中國在提升國際地位和捍衛領土兩個層次上都大幅度地投放資源。求地位、求尊重,使國家強大將是當前及未來階段中國外交的主要任務,未來的外交關鍵詞將會是責任外交、全球外交、強國外交。所謂責任外交,是指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更多地履行相應的國際義務,扮演更為積極的國際角色,并展開相應的國際行為,例如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參與地區熱點問題和危機的解決,參與國際和地區經濟危機的調和,推進經濟合作,引導塑造新型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等,展現負責任大國的風采。所謂全球外交,就是隨著中國國家利益分布的全球化,中國有必要從全局著眼,展開全球性外交行動。強國外交,就是拓展中國國家利益光譜,確定并擴大重要和核心的國家利益,使之服務于中國日益強大并保持居于世界前列地位的外交行動。

與此相對應,中國捍衛核心國家利益的手段更加豐富,逐漸改變了以往的外交妥協和忍耐。在強國外交階段,建國外交階段的一些策略方針有所調整。原先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說法不再提及,相反,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了“奮發有為”的新思路。與此同時,從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新理念、新舉措、新風格、新戰略不斷涌現,強國外交逐漸成型。新理念包括,一是在“中國夢”的基礎上,習近平在2014年11月的APEC會議上進一步提出了“亞太夢”的表述;二是提出了與美國等大國發展“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新型大國關系的概念;三是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主張;四是提出了建設與中國國際地位相稱的國防力量這一判斷。新舉措體現在:對周邊外交更加重視,提出“親、誠、惠、容”的新周邊外交政策,強化與周邊國家尤其是東盟的務實合作。首腦外交銳意進取,除了國家主席和政府總理頻頻出訪,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外交形式。例如,以習近平主席夫人彭麗媛和李克強總理夫人程虹為代表的夫人外交亮點頻現。相對于政治、經濟、安全等領域的外交議題,夫人外交更多關注教育、社會、環保、兒童、婦女等民生議題,非常有助于提高中國的軟實力,提升中國形象。與此同時,經濟外交也有新進展,借重中國經濟實力,發揮總理“超級推銷員”作用,高鐵外交風生水起。此外,通過舉辦APEC峰會等,主場外交開展得有聲有色。強國外交中的另一個重大戰略就是以中國為主體,發起設立亞太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展現中國在金融秩序領域的藍海戰略,當前的最大戰略就是實施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一帶一路”倡議,同時設立400億美元絲路基金,依托強大的經濟實力,實施綜合性對外進取戰略。除此之外,與金磚國家聯合建立福塔萊薩金磚貨幣體系,設立金磚開發銀行,也是經濟外交的有力體現。在國家安全和領土爭端問題上,中國在堅持對話解決分歧的同時,著眼于兩手準備。一方面,通過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和進行釣魚島、黃巖島等領域的海監、漁政、軍事巡邏,加強中國的海上行政執法和軍事存在。另一方面,加快對海上資源的開發,例如在南海利用981海上平臺進行勘測,通過吹沙填礁,加快在南沙群島六個島礁的工程建設,為中國加強在南海的控制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在貫徹以上新舉措的過程中,中國逐漸形成了新的外交風格,就是相比于之前較為溫和的、克制的風格,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國外交在風格上更加平衡,更為強調剛柔并濟、軟硬兼施,初步展現出胸懷世界的大格局大氣度,新的外交哲學也隱隱展現。例如,在外交理念上,越來越具有一種“大同情懷”,以中國夢—亞太夢(未來的世界夢?)為代表;在外交手段和方式上,講究辯證法,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剛柔并濟,恩威并施”體現得越來越明顯;在對外關系思維上,強調共贏思維,這以建立新型大國關系(主要對美國)和在國際秩序問題上實施藍海戰略為代表,“一帶一路”倡議就是避免直接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用另起爐灶的軟性方式化解美國的挑戰。

強國外交階段,中國在總體上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時,對外交方式、外交理念、具體舉措毫無疑問已經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正,這是一個無需否認的正在進行中的事實。其根本原因在于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從內政上看,中國社會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由高速向中高速下行,未來有可能進一步向6%甚至5%的中速轉變。政治上,刷新吏治、懲治腐敗,加強對官員的約束也將成為常態。從外交上看,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增長,中國面臨的周邊環境和國際環境的改變尤其是領土爭端的激化和長期化,大國間實力對比的進一步變化以及國際秩序面臨的不確定因素,也使得中國外交必須有所變化。實力決定利益,能力改變意圖,從建國外交到強國外交的轉變,既是應對中國外交新常態這一客觀現實的必然要求,也是順應國內民意的必然要求。在總體上,強國外交的理念與舉措是符合中國發展需要和國情的。但與此同時,強國外交的一些具體做法也引起了學界的置疑。例如,過于強硬會否加劇國際社會的圍堵,戰略攻勢會否強化國內的民族主義勢頭,等等。

二、新中國外交的影響因素與歷史承繼

探尋一個國家對外決策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方式是國際關系和外交學的核心研究課題之一。總體上,學界普遍認為國家利益是決定一國外交最根本的因素,國家利益決定論可以被看作一個基本的公式。但是這一公式只是一個大的框架,一旦仔細探尋起來,就會出現諸多細節問題有待深究。例如,究竟什么是國家利益?哪些利益屬于國家利益?雖然現實利益、意識形態、決策者個體、國內體制、利益集團、民眾等都可以被列進影響因素的清單之中,但是,它們在國家利益清單中的地位如何?各自對國家行為的影響方式是什么?尤其是,意識形態算不算國家利益?現實利益與意識形態之間有何關系?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同的國家、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或者不同的領導人都會有不同的界定。就新中國外交而言,比較重要的影響因子當然也包括現實國家利益、意識形態、領導者個人因素等。但問題在于,現實外交是復雜變動的,任何單一因素都不可能決定外交事件的發生,更遑論外交戰略和政策的制定。對中國來說,無論是對國家利益的認定還是個人因素作用的發揮都取決于內政外交的互動,取決于現實國情世情的變化,而這些又離不開歷史文化的塑造和個人情感的影響。

(一)現實利益、意識形態與新中國外交

從新中國60余年的外交實踐來看,無論是立國外交、建國外交還是強國外交,顯然都是將國家利益作為首要的考慮因素,但是囿于不同時代的國情世情,尤其是內政外交互動的復雜情勢,對國家利益的界分,對現實國家利益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在立國外交階段,現實國家利益與意識形態之間往往是互為表里、互相影響甚至互為因果的。例如,中國作出抗美援朝這一重大對外決策,就既有傳統的地緣安全一類的現實利益考慮,也與中國希望盡到社會主義大家庭革命分工責任這一意識形態考慮有關,在很大程度上,二者是互相影響的。因為,中國要加入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同樣,如果朝鮮的安全在中國的幫助下得到保障,中國也就能夠在社會主義陣營內站穩腳跟,身上的社會主義烙印會更加鮮明,也更能得到陣營盟主和成員的認可,而這反過來又會加強中國的國家安全系數。抗美援朝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中國對自身社會主義國家身份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意識形態的固化,起到了一種催化自我認同的作用。

在立國外交階段,中國外交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較大,尤其是前30年,我們沒有做到正確區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往往把黨際關系與國家間關系混為一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對外政策的理性實施。1957年毛澤東對兩種和平共處的界分,1962年對王稼祥發動所謂“三和一少”、“三降一滅”的批判,中蘇論戰與中蘇分裂,1965年以后號召支援“世界革命”,1967—1969年期間外交實務中的極左舉動,1960—1970年代支持部分社會主義國家,1950—1960年代參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都不能不說受到了意識形態的影響。其中有一部分行為直接造成了影響中國對外關系的惡果,惡化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某些影響甚至流傳至今。

在立國外交階段,雖然意識形態確實影響了中國外交決策,但就前30年整體而言,現實國家利益尤其是維護新生共和國的政權穩固、國家安全仍然起到了總體上的決定作用,或者說是中國領導人決策的主要考慮。其實,無論是與蘇聯爭奪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權還是支持社會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甚至推進世界革命運動,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國家安全,因為根據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只有全世界都變成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才更安全。這事實上是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考慮意識形態,從民族主義立場來看待國際主義。它和當年蘇聯組織建立共產國際,后來又解散共產國際,再后來又發展東歐衛星國,建立社會主義陣營,道理是一樣的。中美接近以對抗蘇聯,革命讓位于安全,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改革開放以后,源于制度分異的意識形態對外交實務的影響逐漸消除。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逐漸將國家利益作為對外決策的主要考量,在意識形態和對外決策間建立了一道防火墻。為了實現改善外部環境,推進經濟建設的目標,鄧小平毅然決定中斷對東南亞共產黨革命活動的支持,很快與馬來西亞等國建立了正常關系。同樣,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中國避免了“當頭”、“扛旗”的意識形態沖動,堅持“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政策。

進入強國外交階段,源于兩大制度對立的意識形態對現實外交的影響幾乎難以覓蹤,但需要警惕的是,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也要防備兩種意識形態,一是將中國樹為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成功的典范,鼓吹中國與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抗,將中國塑造為第二個蘇聯;二是將中國塑造為發展中國家的典范,希望中國挑頭打造與現行秩序對抗的另一種國際秩序。這兩種意識形態沖動目前很難有大的市場,但并不能說在國內外并不存在,這是值得警惕的。

(二)領袖人物與新中國外交

領導者個人因素在新中國外交中具有深刻的影響。前30年中,毛澤東、周恩來對中國外交的影響眾所周知,只不過毛澤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外交決策領域,而周恩來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外交實務和執行層面。抗美援朝、中蘇分裂、中美接近這三個重要案例典型地展現了毛澤東作為主要決策者對立國外交的影響。可以進行一個反事實推理,如果是劉少奇或者周恩來作為當家人進行決策,新中國的外交史會不會改寫?或許可以肯定的是,抗美援朝和中蘇分裂不一定會發生,而中美關系正常化則有可能更早地到來。

建國外交階段領導人的因素同樣影響明顯。鄧小平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對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的確定,對20世紀90年代初期外交方針的制定,對共產黨黨際關系的確定,對世界革命的廢止,對中蘇關系的正常化,對獨立自主不結盟戰略的制定,都鮮明地體現了決策者個人因素對外交行為和政策的影響。

在建國外交中的后鄧小平時代,集體決策取代了個人魅力,外交中的個人因素影響有逐步下降的趨勢,與之相對應,黨務機構和官僚機構的組織因素和群體性因素成為外交的決定性要素。尤其是在外交實務中,國家主席和政府總理既互相配合,又有任務分工。但與此同時,外交工作中的部門間碎片化形象也越來越嚴重。由于中國融入世界的進程加快,對外工作往往多部門涉及,外交工作的統一協調難度加大,盡管也有外交部牽頭的部際協調會,但各涉外部委間的各自為政、“九龍治海”等現象仍然存在,這也成為中國外交體制中的一大問題。

強國外交階段,領導者尤其是國家主席和政府總理的個人因素、個體魅力權重相比于建國外交后半段有所強化,尤其是在成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等有關外事外交工作的協調機制后,部門間的碎片化問題有所緩解,但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三)新中國外交的歷史承繼

無論是前30年還是后30年,無論是立國外交、建國外交還是強國外交,盡管面臨的國際環境不同,國內情況有異,但新中國外交仍然存在著一以貫之的歷史承繼,它是中國外交的內核和本體,立國、建國、強國只是它的手段和形態,這一內核和本體是必須而且正在得到繼承的。這就是堅持中國主位與主體,捍衛中國的國家利益。這是一條主線,它沒有變,不會變,也不能變。堅持中國主位與主體,捍衛中國的國家利益就體現為66年來新中國外交的基本經驗,即始終不渝地堅持獨立自主,同時把獨立自主與廣交朋友結合起來;始終不渝地堅持和平外交,同時把和平外交與捍衛核心國家利益結合起來;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力更生,同時把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結合起來。⑩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是新中國外交演變的主軸和遺產,沒有獨立自主,談不上真正的國格。不管是大國還是小國,要在國際社會中贏得尊重,就必須具有獨立自主的品性。不管是仰人鼻息,寄人籬下,還是頤指氣使,呼來喝去,都不是一個君子之國應該追求的。因而,除非是戰爭時期,否則,中國都不應放棄不結盟的原則。和平外交則意味著中國不僅會打破“國強必霸”的所謂歷史定律,而且著意于通過和平方式來推行中國方案,維護中國利益,和平不僅是中國的價值追求,也是無政府國際體系中中國實現自身目標的理性選擇。

三、未來中國的外交轉型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理念和外交實務的新變化清晰地昭示著,以強國外交為發軔的外交轉型正在發生。這種轉型之所以會發生而且必然發生,在根本上源于外交新常態的客觀形勢變化與領導人認知的變化。

(一)外交新常態與中國外交轉型

所謂外交新常態是指2010年尤其是2012年以后中國外交所面臨的新變化,它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存在,對中國外交產生深刻的影響。

其一,國際形勢混沌化,國際秩序失序化。后冷戰時代,國際形勢愈益復雜,國際恐怖主義、民族分離勢力、宗教極端勢力等非傳統力量興風作浪,金融危機、歐債主權危機、希臘債務危機、西亞北非國家的政局動蕩、烏克蘭危機等經濟、政治問題層出不窮,這些都使得國際形勢變得越來越復雜和混沌化。當前,大國間的實力對比正演化出新的態勢,可用“1+2+N”即“一超兩元多強”來加以概括。“一超”是指美國這一超級大國,“兩元”是指中國、俄羅斯這兩個世界大國,“多強”是指德國、法國、英國、日本、印度等地區大國。但這一結構就像一個沙丘狀的金字塔,大國間的實力對比是在不斷變化的,處于動態之中。大國博弈與互動進程的深刻變化,導致范圍不同、類型各異的國際秩序也在經歷著深刻的演變。從形式上看,目前影響范圍最大,處于主導地位的是美國全力維持的以其為首的美西秩序,它建立在美國的金元霸權、制度霸權、炮艦外交的基礎上,但這一秩序目前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與之相對應,實力逐步恢復的俄羅斯正在竭力打造其控制下的“領地秩序”,即以地緣政治為依托,以軍事干涉為手段,加強對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和周邊國家的控制與干涉。與美國、俄羅斯通過暴力、潛在暴力或威懾等手段維持或擴展影響力不同的是,近年來,中國通過積極有為的外交進取戰略,以合作共贏為原則,以“一帶一路”倡議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政策為紐帶,大力加強經濟外交,并帶動政治、安全、文化等多方面影響力的擴展,由此,一個中國引導的“絲路秩序”正在悄然發祥。中國引導的這個次級秩序既不同于美國的一家獨大和家長制的管理模式,也不同于俄羅斯威懾式的管理模式,而是采取新思路,通過互信互聯互通,實現共創共享共贏。與新型次級國際秩序涌現相并行的是,在局部地區和部分領域,國際政治中的失序化現象不斷發展,這一點尤其表現在世界大國對明顯違反國際法原則的暴力行為和干涉內政行為難以有效制止,傳統國家力量也難以應對諸如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ISIS)一類非傳統國際行為體的非理性行為。

其二,大國博弈復雜化,雙邊關系呈現出多面性。1648年以來,世界主要大國間的互動與博弈深刻影響著人類歷史和國際關系的基本走向。目前大國間的關系和互動博弈日益復雜,國家間常常是競爭與合作、友好與對抗并存,國家關系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此消彼長,不停變化,不同時段、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雙邊關系犬牙交錯。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不能簡單地以敵友思維、革命思維來指導或界定當前的大國關系。國家間在某一領域的沖突與對抗并不能掩蓋在其他領域的合作與友好。尤其對中國來說,既有與超級大國在主權尊嚴、全球戰略層面的博弈與競爭,又有與周邊國家在領土爭議、安全猜疑等領域的互相斗爭,但同時又有著與這些國家在經濟合作、社會文化交往領域的互動與合作,雙邊關系的復雜程度前所未有。

其三,國家目標高端化,利益訴求越來越全面。立國外交階段,中國的對外目標主要是維護社會主義政權存在這一相對單一和樸素的訴求。到了建國外交階段,在兼顧主權尊嚴和領土完整的前提下,中國外交的主要目標是服務經濟建設,維護和平的國際環境,這也是一個相對來說簡單、單一的目標。但到了強國外交階段,中國的目標不僅僅是維護政權獨立和國家安全,也不僅僅是維護經濟建設和發展利益,而是除了包含這些利益外,還需要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目標更加高端。所謂國際地位,就是確定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等級位次。個人認為,中國應將“到建國一百周年時中國成長為具有領袖氣質和大國責任的世界強國”確定為國家目標。這一定位具有兩層含義:在國家定位上,中國發展的終極目標是要成為世界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國家身份上,中國要鍛造領袖氣質,履行大國責任。國家目標的高端化必然要求中國利益訴求的全面化,只有全面的利益訴求才能保證中國目標的實現。因此中國有必要在堅持基本外交原則的同時,以統一利益來協調發展、安全、主權尊嚴等利益,評估國家利益清單中的中國利益的優先次序和重要緊迫程度,以統一利益保障國家目標的實現。

其四,領土爭端長期化,國家安全形勢不容樂觀。2010年以來,部分周邊國家進一步激化與我國在東海、南海以及部分陸上邊界的領土爭議,其所作所為已經超出我國容忍的底線,嚴重干擾了我國原有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則的實施。對此,中國政府針鋒相對,斷然采取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加強在釣魚島、黃巖島海域的漁政海監行政執法等舉措來捍衛自身的合法權益。中國的這些合理合法的舉措又引起了美國和越南、菲律賓等國的反彈。可以預料的是,領土爭端問題不可能在朝夕之間解決,領土上的爭端甚至小規模沖突將會是未來中國外交必須面對的新常態。以領土爭端為原點和核心,未來中國的國家安全尤其是海上安全形勢十分嚴峻,中國軍人不可能再高枕無憂,而是必須枕戈待旦。

新常態已經成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判斷中國國情,治國理政的基本邏輯起點,中央也要求人們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和引領新常態,外交領域同樣如此。新一屆領導人敏銳地察覺內政外交的新變化新趨勢和人民群眾的新感知新期待,從善如流,革新進取,既腳踏實地,又胸懷全局,外交理念超前創新,外交措施堅強有力,外交局面大大拓展,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格局正在形成。

(二)未來中國外交轉型的戰略思路

中國外交轉型已經具備了發生的可能性,在某些環節中這種轉型已經正在進行,但要完成強國外交的目標,使外交轉型真正走下去,走得穩,走得好,還需要全面系統地反思和檢視現有外交理念和政策體制的局限性,這就需要在以下方面予以努力:

實現外交轉型的首要之舉是確定未來中國強國外交或大國外交的戰略目標,即成長為“世界強國”,然后圍繞這一目標,調整對外戰略,改革工作思路,平衡工作重點,獲得更多的工作支點,尤其是要據此合理確定中國的國家利益清單和未來的戰略步驟、戰略部署,以及為實現這些部署需要在哪些領域進行改革創新。

外交轉型需要思想創新和方法轉型。長期以來,中國外交的主要任務是為經濟建設服務,更多強調發展利益,強調搶抓和平環境帶來的戰略機遇期。但是,要實施轉型,就必須在指導思路上有所調整,即未來的中國外交應該從為經濟建設服務調整為為推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服務;從在和平時期更多強調發展利益調整到即使在和平時期也強調發展利益與主權、安全利益并重;從主要強調搶抓和平的國際和周邊環境所帶來的推動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調整為既珍視和平的戰略機遇,也重視國際形勢、國際格局變化以及領土爭端中所蘊藏的關于維護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戰略機遇。與此相適應的是,新的三大外交戰略支點應該是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維護發展利益與維護主權安全利益并重,搶抓和平國際環境的戰略機遇期與利用國際爭端的戰略機遇期兩手準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工作在方法論上體現的是強調“重點論”,甚至是“一點論”,未來則需要修正為更加注重“兩點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外交轉型的落實。

長期以來,為了服務經濟建設,我國的對外政策在具體方針上遵循“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總原則,重點其實放在“韜光養晦”上,與之相配套的則是擱置領土和外交爭議、淡化主權和安全議題,長此以往,導致當前的中國外交存在著外交方針粗略化、外交行動被動化、外交戰略碎片化、外交布局畸形化、外交謀略短期化、外交方式單一化等缺陷。為改變這一局面,必須以成為世界強國為戰略目標,以“兩點論”為哲學方法,全面反思和系統革新現有外交方針。主要從以下領域著手:一是外交方針細致化研究,分階段分區域分專題,細化外交方針。其總體原則可體現為“宏觀韜晦,微觀積極;個案處理,一事一議”。即在宏觀和對外文宣上可以繼續堅持韜光養晦的提法,在宏觀戰略以及和中國利益關聯較遠的國際事務中,中國可以適當超脫,當然,這種超脫是分階段實施,并不斷修正的。在微觀國際事務中,尤其是在事關中國切身利益的地緣政治、主權安全、領土爭端、能源資源等問題上,要積極有為。在對外交往中,應拋棄關聯化思維方式,對任何雙邊、多邊國際事件,都根據自己的國家利益需要,個案處理,一事一議,有一說一,不再倡導那種所謂的為了顧全兩國關系大局,可以犧牲某些局部利益的外交主張。二是外交行動主動化研究。長期以來,囿于中國現行外交體制,中國外交陷入了一種怪圈,即決策者無法執行,執行者參與不了決策,結果是執行部門的外交行動長期以來只是落實領導意圖,貫徹上級方針,甚至淪為被動的外交辦案機器,缺乏主動性、積極性。這就需要加強對現有外交體制,包括決策體制、執行體制、咨詢體制局限性的研究,提出新的改革對策。三是外交戰略系統化研究。與外交行動主動化相對應,中國的外交戰略必須開展系統化研究,杜絕碎片化。這就需要在改革現有對外工作體制的基礎上,形成大外交工作格局,制定整體連片的外交戰略,建立對外戰略系統。四是外交布局正常化研究。當前的中國外交布局看起來涵蓋了大國、周邊、發展中國家和多邊等多個領域,但外交資源分布并不平衡,一些重點國家和地區集中了外交資源的大部分,而廣大亞非拉國家和中小國家所獲取的外交資源,投入的外交精力不成比例。必須進行外交布局創新研究,在評估現有外交布局利弊得失的基礎上,進行調整與更新。五是外交謀略長期化研究。與外交戰略碎片化相對應的是,中國外交長期以來在謀略上存在著短期化思維,缺乏對一國一地區的長期經營思維。需要重點研究如何促進外交謀略的長遠規劃,加強遠景謀劃,實施中長期戰略步驟。六是外交方式全面化研究。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中國當前外交方式還相對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政治外交和經濟外交兩大領域,軍事外交、公共外交尤其是人文外交形式相對簡單。需要研究如何進一步推進外交方式的全面化,豐富中國的外交手段。尤其是需要結合當前內政外交的新發展新變化,更多地運用互聯網等新型資源推進外交方式的升級換代。重點可以在首腦外交、夫人外交、公共外交、經濟外交等領域予以拓展。

注釋:

①②③④《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第78、80、85、144頁。

⑤吳冷西:《十年論戰——1956—1966中蘇關系回憶錄》,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95頁。按照毛澤東自己的說法,抗美援朝一來,斯大林就認為中共是真正的共產主義者了。但這似乎只是事后的回顧,包括當事人和旁觀者,類似援助朝鮮革命,維護社會主義陣營這一意識形態的考慮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毛澤東當初作出抗美援朝的決策,似乎還是難以有明確的資料予以證實。

⑥《周恩來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23、31—33頁。

⑦《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240頁;《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4、116—117、156、233頁。

⑧楊潔篪:《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求是》2008年第18期。

⑨在釣魚島問題上,雙方的默契在于,中國可以官方聲明主權屬于中國,但在現階段默認日本的實際控制。但日本2012年的釣魚島“國有化”運動無異于在法律上高調聲明釣魚島屬于日本,挑戰了中國的底線,單方面打破了這一默契,改變了現狀,最終招致中國的強力反擊。

⑩胡宗山:《新中國外交六十年:基本經驗與未來轉型——一項內政外交相互關系視角的觀察》,《社會主義研究》2009年第5期。

(責任編輯劉龍伏)

D82

A

1003-854X(2015)10-0053-08

胡宗山,男,1972年生,安徽廬江人,法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武漢,430079。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未來十年中國外交和戰略體系構建研究——戰略調整和外交改革”(14AZD059)、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理論與實踐研究”(10BKS069)的成果。

猜你喜歡
國家
國家公祭日
環球時報(2022-12-14)2022-12-14 16:46:27
“求一可愛國家而愛之”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12·13 國家公祭日》
正是吃魚好時節!國家呼吁多吃魚,這五種魚你一定都吃過,但你知道好處都有什么嗎?
當代水產(2019年4期)2019-05-16 03:04:56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看中了他吃國家糧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國家為什么會失敗
上海國資(2015年8期)2015-12-23 01:47: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亚洲性影院|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久久国语对白|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99精品福利视频| 无码人妻免费| 国产区在线看|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婷婷伊人久久|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av在线无码浏览|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国产区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免费黄色网|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 国产欧美高清|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 亚洲第一区在线|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久久成人18免费|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理论一区| 成人午夜网址| 久青草网站|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欧美激情网址|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日本一区高清| 午夜欧美在线|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丁香婷婷久久| 3344在线观看无码|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中文电影|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她的性爱视频|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亚洲综合二区|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69av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