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克慧
改革開放的頭20年是決定中國社會發展成敗的關鍵期。正是由于這一階段艱苦卓絕的努力,中國才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使遭受嚴重挫折的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煥發新的生機。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鄧小平時代。一個國家的全面進步和發展,往往受益于其領導層的戰略思維和高瞻遠矚。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在改革開放的頭20年迅速步入 “快車道”,與沿海地區的全方位開放態勢密不可分,更與鄧小平時代中國創新性海洋戰略的形成息息相關。特別是在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國際競爭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海洋也因其獨特的戰略地位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并逐漸成為國際競爭賴以憑借的平臺。因此,在國家意志的調控與指導下,以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為主要內容的鄧小平時代中國海洋戰略日漸成型。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許多國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衰退,從歐洲到美洲,僅靠自救或者單純依賴別國的金融輸血似乎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來自亞洲的古老文明所煥發出的勃勃生機似乎讓世界看到了希望。也許只有跨越海洋,將世界經濟交匯融通,甚至打破意識形態的局限,才能讓全球持續進步。鄧小平時代的中國海洋戰略,便在這樣的內外情勢驅動下形成。
亞當·斯密曾提出 “經濟人”假設,他認為每個個人通常并不打算促進公共利益, “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這就像 “一只看不見的手”,迫使他去盡力達到他原本并沒想達到的高度,而往往在此同時他不自覺地有效地促進了公共利益。①面對著缺吃少穿的廣大人民,社會主義中國必須從極端的政治狂熱中解脫出來,必須從 “以階級斗爭為綱”的 “革命”、 “戰爭”思維中解脫出來。1980年初,鄧小平提出了中國面臨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在國際事務中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第二件事,是臺灣歸回祖國,實現祖國統一”, “第三件事,要加緊經濟建設,就是加緊四個現代化建設”,而這 “三件事的核心是現代化建設”。②新中國成立后曾經走彎路就在于沒能堅定不移地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所以從今往后,除非發生大規模外敵入侵,否則都不能離開經濟建設這個重心;就算發生了大規模的外敵入侵,也必然要進行戰爭所需要或所允許的經濟建設。③由此可見,經濟發展成為當時國家壓倒一切的戰略,而沿海地區的改革開放更是極大釋放出當地民眾的生產力。
如果說此前的經濟建設只能自力更生,因為環繞著惡劣的國際封鎖,那么當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時,對外開放便成為必然選擇。 “要繼續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執行一系列已定的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④。 “中國是一個大的市場,許多國家都想同我們搞點合作,做點買賣,我們要很好利用。這是一個戰略問題。”⑤黨的十二大報告確定了改革開放頭 “兩個十年”的奮斗目標,即“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礎,積蓄力量,創造條件,后十年要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振興時期”⑥。陳云早就指出過,改善人民生活是搞經濟建設的最后目的⑦,改革開放決策之所以偉大就在于其能夠最大限度地釋放出 “經濟人”的趨利性,這種徹底放松狀態下的勞動積極性是最高的。事實勝于雄辯。截至1997年,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七位,GDP年均增長率為9.8%,其中1985年竟高達16.2%,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我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總量躍居世界第一位,年利用外資額躍居世界第二位,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二位。我國農村居民純收入年均增長8.1%,城鎮居民純收入年均增長6.2%。按可比價計算,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年均增長7.7%,儲蓄存款額年均遞增32.8%。⑧改革開放20年,中國高質量完成了預期目標,為這一時期海洋戰略的成型打下了扎實的經濟基礎。
在中國作出改革開放偉大決策的同時,英美兩國也先后陷入到嚴重的經濟衰退當中,而這一老一新兩個資本主義國家選擇了幾乎相同的改革道路,政治上的新保守主義和經濟上的新自由主義將 “自由市場”演繹成全球模式。20世紀60年代的拉丁美洲曾以軍事獨裁為標志,并始終質疑自由主義經濟和美式資本主義,可為了解決波及廣泛的經濟危機,拉美各國陸續實行了經濟開放和政治民主。同時代的蘇聯,使用頻率最高的兩個詞就是 “重建”和 “開放”,可這一重建和開放便是全方位的、徹底的。短短兩年多時間,10個原社會主義國家分化成了28個非社會主義國家,歐亞大陸相接地帶重回碎片時代。誠然, “香蕉成為奢侈品”才是柏林墻轟然倒塌的真相——人民迫于生計而改變,無關乎意識形態。最奇特的當屬印度,當別國紛紛開放市場、自由貿易時,它竟反其道而行之。直到1991年,海灣危機爆發引起原油價格飆升導致國際資本撤離直接觸發了印度的經濟崩潰,它才不得已以超常速度展開經濟改革。 “印度將崛起為世界主要大國,一個……擺脫貧困、蒙昧和疾病的經濟大國。隨著印度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參與者,這一切將成為現實”⑨。總之,在改革開放之初,經濟全球化的序幕已全部拉開,它將給中國的戰略抉擇帶來深層的影響。
這無疑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止這個時代的到來。1985年3月,鄧小平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⑩和平與發展已然成為時代主題,中國支持南北對話,更積極參與南南合作。意識形態的絕然對抗轉移到了隱性戰場,血與火的軍事較量轉變為綜合實力的比拼,以國家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戰略需求順應著全球化經濟浪潮,使得中國的海洋戰略也作出了相應調整。
鄧小平時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開放的時代,所以鄧小平時代中國的海洋戰略也必然打上了深刻時代烙印,有著與眾不同但又承前啟后的特征。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特區,在經濟上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因為 “深圳毗鄰香港,珠海靠近澳門,汕頭是因為東南亞國家的潮州人多,廈門是因為閩南人在外國經商的很多”?。1984年4月,國家決定逐步開放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讓它們和經濟特區一道 “在沿海從北到南聯成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因為這些地方交通便利,工業基礎好,技術和管理水平較高,科教文化事業發達,既有對外經貿的經驗又有對內協作的網絡。?1985年初,中央又決定先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繼而將遼東半島、膠東半島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由此形成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依次放開、逐步推進的開放布局,以沿海地區特別是沿海城市的經濟繁榮來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1987年6月,一個更大的經濟特區——海南島浮出水面,因其中國第二大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優越環境而單獨建省,由此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1990年4月,上海浦東新區獲中央批準而建立,因為上海既有人才方面的優勢,更有金融中心的傳統,由它來帶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發展是最好不過了。1992年7月,沿長江主流自上而下的重慶、岳陽、武漢、九江、蕪湖等五個城市也加入開放行列。到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時,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沿海、沿江、沿邊和內陸省會城市全方位開放的格局。
對外開放必然要求參與國際交換、準備國際競爭,而鮮活水產品的出口則成為解決創匯難題的重要突破口。所以,我國水產業在改革開放初期便形成了 “捕養一致、保護近海、合理利用資源、擴大外海、探索遠洋”的有效方針,并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走上了 “高產、優質、高效的路子”。?在服務對外貿易、配合經濟發展的需求下,交通運輸尤其是海洋運輸必不可少。所以,國家在加強沿海城市建設的同時也加快了主要沿海港口的建設,并依次采取了將能源和交通結合起來建設、進一步提高運輸設備的自主制造技術、支持相關省份聯合建立海上運輸船隊、調整海洋運輸行業指標等舉措。國家在利用海洋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十分注意減少對海洋環境的破壞。1991年1月,首次全國海洋工作會議提出,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要圍繞權益、資源、環境和減災四個方面展開,以保證海洋事業持續、穩定、協調的發展,繁榮沿海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
為刺激發展生產力的積極性,不僅要充分發揮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開放地帶在改革開放中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還要將靠近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的農村發展成為 “農業方面的對外窗口和 ‘外引內聯’的基地”?,并形成上海經濟區、東北經濟區、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基地、京津唐地區、西南 “四省 (區)五方”地區等全國一級經濟區及其它二、三級經濟區。正是在這樣一張縱橫交錯的經濟發展網絡中,擁有兩億人口的沿海地區才能在改革開放20年之后成為我國首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地區。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戰略構想原本是為解決臺灣問題而提出的,這也是第一代領導集體在世時的共同意愿。1979年元旦,人民解放軍停止了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這天發表的 《告臺灣同胞書》也表達出了 “一個中國”的共同立場,表達出了臺灣與大陸血脈相連、骨肉相親的永恒情誼,表達出了盡快實現通航通郵通商的現實愿望。?借著臺海和緩氣氛的東風,1981年國慶前夕,葉劍英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名義,向新華社記者發表了 《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的談話,第一次比較明確地指出:如果臺灣作為特別行政區,可享有高度自治權,包括 “臺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系不變”等具體內容,由此開啟了 “一國兩制”由構想到現實的進程。隨后,對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進行了修改,其序言中加進了 “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圣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圣職責。”第三十一條修改為 “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 “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完成了立法程序,并由香港和澳門的順利回歸而將其變成現實。其實,周恩來早在1957年就專門談到:不能把香港看成內地,既要收回香港的主權,也要保持香港純粹的資本主義市場制度。?經過長期艱苦的談判,我國終于在1984年公開宣布將在1997年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應該說,香港和澳門回歸的協議達成和順利實現都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可供參照的有效經驗,也預留出了更廣闊的空間,國家一再表示對臺灣的政策會比對香港和澳門更寬,也就是說還允許臺灣保留自己的軍隊。不過,無論臺灣問題何時解決,不管祖國統一如何實現,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其解決的時間和方式都必須在 “一個中國”的框架內進行考量。
和平時期解決爭議問題要講究方法,尤其是面對日益復雜的海洋權益爭端,更需要堅定的信念和高超的策略。毫無疑問,南沙群島歷來就是中國領土,聯合國沒有異議,其它國家沒有異議,就連世界地圖也歷來將其劃屬為中國領域。可現在為了石油資源,菲律賓非法占了幾個島,越南非法占了幾個島,馬來西亞非法占了幾個島。怎么辦?一個辦法是用武力把這些島嶼統統收回來,中國有這個實力。另一個辦法就是近鄰國家在承認中國主權的條件下,組成公司,共同勘察、共同開發這些島嶼。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引發武力沖突,才有利于和平,有利于友好合作。于是,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 “在主權屬我的南沙群島問題上,我國提出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并愿為南中國海地區的長期穩定與互利合作而努力。”?
的確,穩定是壓倒一切的大局。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中國已將重點工作置于經濟建設之上,只有維護團結和穩定,保持政策穩定、政局穩定,才能創新性地解決棘手的海洋、海域、海島問題。
1977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菲律賓軍事代表團時談到:我們要發展海軍,但是是為了防御,不是為了擴張,是要做好反侵略準備。?1978年6月,鄧小平在聽完海軍等部門領導同志的工作匯報后指出, “我們的戰略始終是防御,包括核潛艇也是戰略防御武器”, “海軍不能向全球伸手,我們永遠不稱霸。”?翌年4月他又重申了這一思想, “我們的海軍,應當是近海作戰,是防御性的,不到遠洋活動,我們不稱霸,從政治上考慮也不能搞。海軍建設,一切要服從這個方針……近海就是太平洋北部,再南也不去,不到印度洋,不到地中海,不到大西洋。”?1979年5月,鄧小平在會見西班牙王室成員時又指出, “我們的海軍不準備發展得太大,主要是用于防御。我們不會到國外去侵占別人的地方,也不需要在世界上建立什么基地,不搞霸權主義,只要有自己的防御力量就夠了”?。
為了應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侵略和威懾,為了反對和制止少數分裂分子破壞祖國統一的惡劣行徑,為了捍衛和鞏固我國的海洋權益,國家在重申建設強大的人民海軍的同時,也提出了建設強大海軍的具體要求和標準。1979年4月,鄧小平明確指出: “究竟要建立一個什么樣的海軍,我看是要頂用的。”同年7月,他在接見海軍黨委常委擴大會議的全體與會人員時再次強調 “要把海軍搞好”,“要加強,要有一點力量才行”。 “面臨霸權主義強大的海軍,沒有適當的力量也不行。這個力量要頂用。我們不需要太多,但要精,要真正是現代化的東西”, “只看表面不行,要看實戰能力”。?“精干”、 “頂用”,具有現代戰斗能力,是人民海軍建設的新目標。
正是在這樣的戰略思想指導下,人民海軍走出國門,邁出了國際化的步伐。1976年底,經過多方努力,人民海軍252號潛艇突破第一島鏈遠航西太平洋的訓練計劃被批準并執行,這是中國征服遠海的開端。隨后便有271號潛艇成功突破第二島鏈,再次掀起人民海軍赴太平洋進行遠航訓練的高潮。1980年,人民海軍第一次組艦成特混編隊開赴太平洋,為我國第一枚洲際導彈 “東風五號”的發射試驗承擔護航警戒任務,我們自主建造的導彈驅逐艦也首次榮登大洋。兩年后的10月,中國首次成功地以潛艇從水下發射運載火箭,人民海軍先后共有73艘艦艇和19架飛機參加了發射,中國由此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水下發射戰略導彈能力的國家,這不僅標志著中國科技水平達到了一個新高度,也標志著人民海軍的反侵略自衛作戰能力有了大大提升。大概是從1985年開始,人民海軍的建設在 “質量建軍”的基礎上成功完成轉型,中國人民海軍第一次正式海外出訪,到訪了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這引起了國際上的高度關注,中國海軍由此從黃水走到了藍水。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對于經濟頹勢中的世界和改革開放中的中國來說,科學技術的地位和價值顯得尤為重要。1978年2月,中國科學院在南海中沙群島和西沙群島附近海域所進行的海洋科考獲得了恢復和繼續。為了合理開發和利用海岸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寶貴的空間資源,1980年中央軍委和國家科委、國家計委、農牧漁業部、國家海洋局及沿海省、市、自治區一起,開始了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的綜合調查。與此同時,我國對世界深海洋區的資源展開了調查。經過多次綜合性調查以后,1983年5月至7月間, “向陽紅16號”遠洋調查船在太平洋特定海域展開了錳結核資源的專項調查,數年后,我國科學家基本弄清了錳結核的成分及其洋底分布。經過申請、評審、通過、授權的多重程序,我國于1991年正式成為繼印度、法國、日本、蘇聯之后的第五個海底多金屬結核開發的先驅投資者。對于兩極地區的科考工作,我國同樣經歷了從無到有的艱苦歷程。在我國加入南極條約之前,就同許多國家合作展開了對南極及南大洋的科學考察。1985年,中國在南極的第一個常年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建成,由此使我國順利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1993年3月10日,北極考察籌備組經過兩年多的準備正式成立,兩年后,他們將五星紅旗插到了北極點。
其實,早在中國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時候就已經關注到科技的重要性了,而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也十分強調知識的力量,國家領導人甚至提出了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就特別注意將科學技術從各個方面轉化為生產力,堅持 “由實驗室向生產轉移,單純軍用向軍民兼用轉移,沿海向內地轉移,國外向國內轉移”?的基本方針。船舶制造業從引進先進而全面的技術、兼顧創匯和提高建造水平、科學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結合航運和資源選址建廠等各個方面展開了全方位改造。由于堅持實行 “油氣并重、向氣傾斜、自營勘探開發與對外合作相結合、上下游一體化”的政策,我國海洋石油歷史才填補了多項空白。到了90年代,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期的中國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的競爭, “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針對海洋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等問題,不僅要加強海洋基礎性學科研究,還要在海洋前沿領域有所突破,甚至要在世界海洋高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1995年5月,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作出總結, “我們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十年的路程,大大增強了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其中科學技術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如同中國的改革開放是 “摸著石頭過河”一樣,鄧小平時代的中國海洋戰略也是在探索中漸漸成型的。盡管仍然存在考慮不周之處,但總體而言,它給中國的海洋未來奠定了一些不容更改的基本原則。
行動的自由取決于思想的解放,思想上的固化必然導致行動上的偏激。1979年7月底,鄧小平在接見海軍黨委擴大會議全體同志時作了題為 《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實現要靠組織路線來保證》的講話,明確要求海軍補課,即要了解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是基本建設,不解決思想路線問題,不解放思想,正確的政治路線就制定不出來,制定了也貫徹不下去。我們的政治路線就是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此,只有徹底地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地實事求是;只有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黨性原則,才能保證人民海軍的建設發展,才能保證國家的穩定和四個現代化的建設。
誠然,中國的海軍建設確實要強化,但怎樣強化又是一個更基礎的問題。就改革開放之初的現實來看,起碼有幾個方面的情況促使國家去尋找更合適的發展戰略。第一,我們的經濟實力達不到,快30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沒有足夠的能力養活生產過剩的人口,因此得先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我們人數龐大的軍隊雖然成就了人類陸戰史上的神話,但武器裝備的異常落后使我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第三,就當時的情況看,周邊國家的力量都比較弱,大家關注更多的是各自內部的政治事務。第四,世界級大戰短時間內爆發的可能性非常小,在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時代主題的形勢下,軍隊富余的生產力就應該用到更需要它們的地方。正因為如此,當國家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時,人民海軍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制定了 “近海防御”的戰略,也在全軍 “質量建軍”的總體要求下參與到百萬大裁軍的行列。正如徐向前在30周年國慶獻禮上所指出的, “為了適應國防現代化建設和今后作戰的需要,我們必須用先進的軍事思想武裝頭腦。現代化的武器裝備與掌握現代先進軍事思想的人相結合,才能形成強大的戰斗力量”?。
世界各國在戰后將經濟發展的平臺再次瞄準了海洋,中國面臨的海上威脅也有了更現實的挑戰,突出表現為臺灣問題日漸復雜,海洋劃界矛盾與爭端加劇,海洋資源被掠奪,特別是周邊小國利用中國經濟困難、社會動蕩的空隙,將一些與之鄰近、主權屬我的島嶼紛紛占為己有,企圖造成既成事實。一方面由于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另一方面也因為當時中國還不具備多方應付的強大實力,于是,在既要有效保衛國家安全和領土領海領空完整,又要堅決合理地維護海洋權益、處理海洋爭端的情況下,國家的戰略設計者們作出了將主權“懸置”起來的抉擇。 “懸置”不失為一種解脫困境的藝術,但 “懸置”絕不是簡單地避而不談、懸而不決,它暗含著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現在不需要談,也沒有必要談,以時間換空間才是 “懸置”的真正價值所在。因此,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不失為兩難博弈中的明智之舉,但主權問題是不容爭辯的事實,不能成為討價還價的籌碼,更不能成為權宜之計的備選,所以,必須始終牢記的前提是“主權屬我”。
面對島嶼被侵占、資源被掠奪、海洋安全遭受威脅的事實,國家始終強調主權第一。 “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即使是用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式來處理海洋權益爭端,那也是有前提、有原則的, “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雖然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雖然中國已將重點放在經濟工作上,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國家主權就任人踐踏、 “主權屬我”的島嶼就任人侵占, “我們絕不侵占別國一寸土地,也絕不容許別人侵犯我國的神圣領土、領海和領空”?。
20世紀80年代,我們對國際形勢作出了新的判斷,認為戰爭危險已經迫近的觀念發生了轉變,中國海軍必須改變 “沿岸防御”的戰略,而應該進入到一個 “近海防御”的戰略層面及階段。 “近海防御”戰略思想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對我國長期以來海防實踐經驗的高度總結,是對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 “積極防御”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近海防御”戰略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的,絕不是權宜之計,絕不是短期行為,它是包含積極防御、長期防御、縱深防御的完整的總體戰略。
鄧小平指出: “我們未來的反侵略戰爭,究竟采取什么方針,我贊成就是 ‘積極防御’四個字。積極防御本身就不只是一個防御,防御中有進攻。”?那什么是 “積極防御”呢?早在1957年,彭德懷在 《軍事建設概況》中就已明確指出,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就是在戰爭爆發之前,通過不斷加強軍事力量和擴大統戰活動來制止或推遲戰爭爆發的可能;如果萬不得已遭到侵略,一定要能夠立即予以有力還擊,阻止進攻。而對于具體的戰略實施,則是在沿海重要地區構筑堅固工事,制定殲滅敵人的戰役和戰略空降的計劃,預先發現敵人發動戰爭或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征候,減少敵人突襲的危險及其它破壞和損失,以保證前線及縱深部隊適時進入戰斗狀態、全國迅速由平時轉為戰時;要求大量強大的機動部隊配合沿海守備部隊組織反攻和進攻,消滅、消耗敵人并殲滅敵人空降部隊,完成戰略防御階段,在我方掌握主動后轉入戰略進攻階段。一般情況下我們是不會先發制人的,即不會在發現敵人有大舉進攻我國意圖之前先行到對方領土上去開戰,因為這樣做會失去衛國戰爭的正義性,會失去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廣泛同情與支持,會得不償失。?
注釋:
① [英]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理》(四),趙旭東、丁毅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975頁。
②④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9—240、363頁。
③?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338頁。
⑤⑩??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105、12、348頁。
⑥??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86—393、133—134 頁。
⑦???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523—529、30—33、141—144、120 頁。
⑧ 任仲平: 《評改革開放二十年》,《人民日報》(海外版)1998年12月17日。
⑨ [英]吉迪恩·拉赫曼: 《世界30年:全球政治、權力和繁榮的演變 (1978—2011年)》,曹檳、高婧譯,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75頁。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4頁。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89、170、54頁。
? 楊文鶴、陳伯鏞、王輝編著: 《二十世紀中國海洋要事》,海洋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頁。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98頁。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0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15—216、418—419 頁。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鄧小平年譜 (1975—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514頁。
? 《鄧小平關于新時期軍隊建設論述選編》,八一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頁。
? 《鄧小平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論述專題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281頁。
?? 《鄧小平軍事文集》第3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161、177頁。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383頁。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12頁。